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3 09:53: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困境,然后阐述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最后论述了“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关键词:翻译教学模式;大学英语;“互联网+”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纵深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教育界对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作为核心通识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思辨能力等。然而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困境及论证“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路径。这在满足“互联网+”时代对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困境

  翻译位于“听说读写译”五大能力末位,导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一直以来处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边缘位置,面临诸多困境。

  (一)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以“大学英语”“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按照“篇关摘”进行检索,获得期刊论文81 752篇。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按照“篇关摘”进行检索,获得期刊论文1 978篇,仅为大学英语教学相关论文发文量的2.4%,发文趋势如图1所示。限定检索范围“北大核心、CSSCI、CSCD”之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主题论文仅剩148篇。可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不足。

“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路径论文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界对翻译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即翻译教学属于专业英语的范畴,与大学英语教学没有必然的联系;纵然有一定联系,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1]。更有观点认为,机器翻译软件日臻成熟,翻译速度与准确率大幅提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可有可无。2021年,针对“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课地位”一议,外语界知名学者给出了坚定的看法。束定芳教授指出:“难道每个学外语的人都是为了今后从事翻译工作吗?不学外语的人,或者是外语没学好的人,能够设计出这个人工智能翻译机器来吗?何况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能进行一般的语言互译,关键的、微妙的语言信息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准确翻译!”资深翻译家黄源深认为:“虽然目前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但总不能每个人都抱着机器和人家对话吧。更何况机器表达常不如人意。至少在目前,闹的笑话很多。”[2]可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并非无足轻重。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未形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体系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英语翻译并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受限、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机制不完善等。

  1.教学目标不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结合《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除对大学英语教学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三个级别教学要求进行描述外,还对翻译等语言单项技能做出了详细描述[3],这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标设定的重要理论支撑。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高校及英语教师缺乏对《指南》及《量表》的深入研究,致使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标不清晰,再加上其教学所占学时少,只是作为大学英语中的一个教学环节,且仅作为帮助学生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成绩的手段,其综合育人目标不明确。

  2.教学内容受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内容受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内容大多是浅尝辄止,且多是片段化的翻译技巧介绍。其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去甚远,加之课后翻译练习仅针对课文词汇和语法进行巩固,以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4]。其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内容未与专业学科内容相联系。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对于其他专业学科的学习有辅助作用,但由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少,导致学生很难将其运用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3.教学方法单一。囿于时间与传统教学设计的限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语法翻译法。即课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翻译练习,课上师生共同赏析翻译范文,且教师精讲其中的重点词汇与短语,总结翻译技巧,如时间允许,教师会邀请个别学生分享自己的翻译文本。语法翻译法具有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重难点的优势,但是翻译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在保障基本知识输入的前提下,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实现学生翻译能力的快速提升。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甚至会影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

  4.考核机制不完善。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学英语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有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词汇、句法,是否能够准确阅读并理解文章大意,是否能够有效写作等,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考核形式。如果涉及对翻译的考查,也是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教材翻译练习中的基础知识为主。另外,无论平时成绩的构成还是期末考试成绩的构成,翻译所占分值较低、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等,均会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与学生观的要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应借助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能力[5]。“互联网+”教育即信息化教育,目的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一种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特征及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学生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自主地进行语言转换与文化交流的过程,并在掌握翻译知识与技巧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思辨能力等。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标相吻合,故将“互联网+”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补充与实践。

  现阶段,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实现“互联网+”技术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指导,对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6]。另外,近几年一些学者对“互联网+”技术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概括来说,“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衔接人才培养与社会对英语翻译人才需求的必经之路。它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传统单一的语法翻译法转变为基于“互联网+”技术优势的素质教育,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路径论文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笔者认为,应基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路径,以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及翻译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校应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基础薄弱,数字校园建设仍在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进程。因此,学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第一,学校应做好宏观设计,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基本的技术保障。具体来说,学校要根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建设开放的应用接口体系,支持各方主体提供通用化的教育云应用。

  第二,学校应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学生跨文化意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作用,优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体系,支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具体来说,可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学时做出明确要求,使翻译教学真正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增加翻译在学生日常考核与期末考试成绩中的比重。另外,在大学英语必修课程之外开设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等选修课,让学生通过了解翻译的起源与发展,如国内翻译大师许渊冲、季羡林、杨绛及当代优秀译员张京等的翻译事迹,意识到翻译的重要作用。

  第三,学校应结合优势学科特点,建设突显专业特色的英语翻译教学语料库。李银芳[7]指出,新的翻译教学理念为“翻译教学的目的=英语水平+翻译能力+其他”。“其他”是一动态变数,可以是专业知识,也可以是汉语言文化水平等。而建设突显专业特色的英语翻译教学语料库,不仅可以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还可用于专业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教学,进而提高学生专门用途英语语用能力。

  第四,学校应依托“互联网+”资源,为学生创造英语翻译实践机会。校内层面,可组织学生参加基于翻译软件的线上线下模拟笔译、口译活动及笔译大赛等,在模拟实践中让学生的英语翻译技能得到锻炼;通过举办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经典电影名称翻译、经典影视作品对白翻译等比赛,提升学生对大学英语翻译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开展校级大学生“互联网+”翻译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校级乃至省级翻译课题,以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校外层面,适度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有道人工翻译”“我译网”等人工翻译活动,以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等赛事,实现以赛促学;通过网络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为学生提供企业宣传文本翻译、公司简介翻译、博物馆标识翻译等翻译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翻译理论与技巧运用于具体翻译实践。

  (二)教师应依托“互联网+”资源与技术,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1.创新教学方法。“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具有灵活度高、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广泛接受且教学效果良好的“互联网+”教学方法有翻转课堂、慕课、微课。首先,翻转课堂结合任务型教学、探究式学习的优势,合理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课前,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翻译任务,并对教师提问进行思考;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翻译任务展示情况,做出指导与补充;课后,学生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加强巩固翻译学习效果。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中心、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其次,将慕课资源运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而且扩展了学生的翻译知识体系。最后,微课的优势在于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教学视频有趣精炼、学习时间不受限制。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翻译任务完成情况,总结翻译教学中的知识点与翻译技巧,录制微课视频,能够让学生利用课后的碎片化时间进行专项学习,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可不断提升学生的翻译水平。此外,人工智能、视觉空间等“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教师改进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笔者曾构建了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其中学生是该模式的中心,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及跨文化交际水平是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作为主导,将视觉空间智能的技术和方法运用于英语翻译教学全过程,并形成以“课堂+课外+在线”为主的综合评价方式[8]。经检验,该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英语翻译水平的提高,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索。因此,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互联网+”教学技术,掌握网络资源搜索下载、幻灯片制作、微课制作、各种教学APP及软件的使用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基于“学习通”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网络化管理,组织头脑风暴、小组合作等多样的翻译教学活动,并开展包括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考核。

  2.丰富教学资料。“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便捷地获取海量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资源,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扩充教学资源。同时,教师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这样才能实现网络资源的有效使用。杜杨[9]提出,教师应围绕网络翻译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以便应用于课堂,并在传统翻译教学与网络资源双重作用下实现“1+1>2”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将慕课、影视片段、文学作品等按照文化主题或翻译技巧进行分类,并不断扩充,在形成一套丰富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资料的同时,提升学生对翻译学习的兴趣,进而改进教学效果。

  3.融入课程思政。“互联网+”学习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广泛,但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容易受到各种观点的影响,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内容,教师要谨慎甄别。在此过程中,翻译不仅作为语言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如何将正确的、积极的内容传输给学生,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是大学英语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常,大学英语面向全体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对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翻译的主题选取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精神、理想信念等相关的内容,带领学生解析其内涵,从而在提高学生翻译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接受正向价值的引导。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七单元有关“经济发展”主题的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赏析并尝试翻译毛泽东同志的《念奴娇·昆仑》,然后对比赏析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尤其是以下部分。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I would give to Europe your crest

  And to America your breast

  And leave in the Orient the rest

  In a peaceful world young and old

  Might share alike your warmth and cold

  学生在感受许渊冲先生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能够重点体会毛泽东同志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胸襟与气魄,进而了解当下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深刻领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最终坚定文化自信。

  (三)学生应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养成良好的翻译学习习惯

  “互联网+”辅助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便捷性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与同学、教师交流,甚至同校外专家沟通,极大地拓宽了学习途径。其次,各种搜索引擎、数据库资源、慕课、论坛、公益讲座等,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可能。最后,“互联网+”学习工具具有视觉化、图形化、简洁化的特点,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风格,可以使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在此便利条件下,学生应该意识到提升翻译能力对自身学业、就业、发展的重要性,转变被动学习的观念,并主动地利用便捷的学习工具与学习资源,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翻译学习习惯。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与环境的发展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突破现有困境创造了有益条件。学校应高屋建瓴地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技术支撑与政策保障;教师应深入了解翻译教学模式创新的迫切要求,运用新媒体技术为翻译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10],进而探索高效、优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学生应合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概言之,“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实现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及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且能够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李桂英.大学翻译教学与科技人才培养[J].开封大学学报,2004(3):57-58.

  [2]观点|外语界部分知名专家谈“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课地位”[EB/OL].(2021-03-12)[2022-10-15].https://new.qq.com/rain/a/20210312 A00U1B00.

  [3]聚焦|《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发布将指导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EB/OL].(2020-10-20)[2022-10-15].https://www.sohu.com/a/426253866_528969.

  [4]李美霞.“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20(2):21-22.

  [5]洪柳.建构主义教学观与有效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30):18-20.

  [6]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3)[2022-10-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7]李银芳.新时期翻译人才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170-172.

  [8]索佳丽.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2):61-64.

  [9]杜杨.“互联网+”智慧教学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授课[J].语言艺术研究,2021(2):83-84.

  [10]罗勤.“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与信息化教学:评《新媒体时代翻译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3):1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929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