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 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 , “表达与交流”板块中的习作也相应有所变化 。教师应 在新课标视域下 , 明晰新课标中的全新表述与理念 , 积极探寻习作教学新策略 , 并在教 学中总结经验 , 形成可行有效的方法 。
在以往的习 作 教 学 中 , 教 师 注 重 对 习 作 选 材、 结构、 内容、 立意等方面的要求 , 让习作成为教学 中独立的板块。 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 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中将写话 、 习作这些教材 中的习作内容与口语交际一起整合在“表达与交流” 板块 , 融入不同的学习任务群中 。 由此可见 , 新课 标更加注重学习内容整合 , 也需要教师改变以往教 学思维 , 探寻习作教学新路径 。
一 、明确新课标变化
1. 明晰新表述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到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以“识字与写字 、 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 交 流 、梳 理 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这里的“表达与交 流”对应 的 就 是《义 务 教 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2011 年 版) 》中的口语交际 、写话 、 习作 。其中总目标对表 达与交流的要求是 : “学会倾听与表达 , 初步学 会 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 能根 据需要 , 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 、文从字顺地表达自 己的见闻 、体验和想法。”在这个表述中 , 我们可以 清楚地知道“见闻 、体验 、想法”指向习作内容 , 而 “文从字顺”“具体明确”则指向习作要求 。
2. 解析新内涵
新课标将表达与交流整合在一起 , 意味着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在众多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中 , 都提及新课标中的“表达与交流”具有融合学科育人 、 凸显任务驱动 、活化教学方法 的 价 值 内 涵 。就融合角度来说 , 新课标下的习作是与口语表达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 传统的习作课程注重表达而轻视交流 , 教师教学只注重知识层面 , 学生学习也只停留在对习作结构 、用语方面的掌握 ,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 , 和 日常生活中的正常表达相距甚远 。
二 、探寻教学策略
基于新课标要求 , 教师需要对教学策略进行革新 , 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 , 尝试进行一些切实可行的习作教学路径 。
1. 创设真实情境
“情境”一词 , 在新课标中多次提及 。在课程理念中提到 , 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 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也提到 , 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在目前的习作教学中已运用较为普遍 , 但新课标中特别强调了情境的真实性 。真实是指来源于学生 日 常生活中的真实 场 景 ,如同新课标中的表述 : 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 , 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 。基于此 , 这就要求习作需在大单元所创设的真实情境下进行教学 。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 , 本单 元习作是“我的心儿怦怦跳”, 要求学生练习把 一 件 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写清楚 。 这个习作主题与 第八单元通过历史故事感受人物品质的人文主题相 距甚远 , 也和简要复述的要素联系甚微 。如若没有 大单元整体情境 , 这个习作任务必然会脱离在单元 主题之外 。 因 此 , 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 设 计 安 排 : 首先 , 创设 一 个每位学生是参加“历史人物故事会 比赛”选手的单元整体情境 , 在单元任务中 , 每 位 学生需依次学习复述的方法 , 并运用方法在比赛中 学会讲故事 。在单元任务的最后 , 学生结合自己参 加“故事 会 比 赛”的 体 验 , 将 自 己 的 参 赛 历程 写下 来 , 由此便落实了单元习作的任务 。在这个习作设 计中 , 融入“比赛”这 一真实情境 。 这种基于真实情 境的设计 , 有助于学生激发表达欲望 , 自 己从亲身 经历过的活动 中感受 心 情变化 , 正切合了“心儿怦 怦跳”的大主题 。
2. 基于大单元任务学改结合
在新课标中 , 学习任务的安 排 也 发 生 了 变 化 , 由原本独立的教学指向了任务群学习 , 学习任务群 综合考虑生活逻辑 、学科逻 辑 、学 习 逻 辑 , 选 择 、 组织和呈现课 程 内 容 , 改 变 了 语 文 课 程 内 容 的 构 成 , 形成了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 因此 , 在进行教学 设计时 , 需要基于单元教学 , 建构学习任务群 , 打 破教材原有编排 , 整合内容进行重组 , 形成大单元 整体教学 。而习作作为大单元教学中的一部分 , 也 应顺势而变 。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一单元为例 , 本单 元人文主题是感受 自 然之美 , 学生需要在达成边读 边想象画面的语文要素基础上 , 完成单元习作“推 荐 一 个好地方”。在以往教学中 , 教师通常先进 行 单元课文教学 , 最后落实习作 。 这样的教学 , 也能 完成习作 目 标 , 却 难 以 践 行 新 课 标 所 提 出 的 新 要 求 。 因此 , 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大单元 架 构 设 计 : 杂志社将邀请学生共同参与“一起去旅行”栏 目 的撰写任务 , 每位 学 生 推 荐 自 己 心 目 中 的 一 个 “好 地 方”, 写明推荐理由 , 由杂志社开展 评 选 活 动 , 获 得最多支持的文章即可出版 。在单元任务之初 , 即 课文教学之前 , 先提前进行习作教学 。在这个任务 中 , 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来阐述推荐理由 。 而针对 如何能将 自 己推荐的这个地方写得出彩 , 最终获得情境中的“出 版 机 会”, 便 需 要 依 靠 课 文 学 习 来 达 成 。例如 , 在 第 一 课《观 潮》中 , 侧 重 让 学 生 学 习 “按 一 定的顺序介绍景物”, 结束后 , 让学生回归 习 作 , 对 自 己作文进行修改 , 检查对照 自 己是否也能 按照 一 定的顺序来介 绍 这 个 好 地 方 。 第 二 课《走 月 亮》侧重让学生运用多 种 修 辞 方 法 , 让 笔 下 的 景 物 灵动起来 。 第 三课《现代诗二 首》侧重让学生学 习 运 用想象的方法 , 将情感寄托于景物描写之中 。每教 完 一篇课文 , 达到 一 个能力点之后 , 便立刻回归 习 作修改 。 这 样 结 合 课 文 内 容 的 习 作 教 学 , 学 改 结合 , 真正达成了新课标中对于学习任务群的 要 求 , 也更好地将课 文 与 习 作 结 合 在 一 起 , 让 学 生 迁 移 运用 。
3. 从整本书阅读中延伸素材
整本书阅读作为新课标中的“新成员”, 也带来 新的要求 : 既要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 阅 读 , 也要能够借助多种方法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要对学 生的整本书阅读情况做好调研 , 为学生提供更符合 阅读实际的探究活动 。 因此 , 整本书阅读不能仅仅 停留在“读”的层面 , 设计活动时 , 需要引导学生从 阅读输入走向阅读输出 。对于习作而言 , 整本书阅 读能为学生提供真实 、可靠的习作素材 , 因此 , 教 师也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延伸 。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为 例 , 在本册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神话和世界经典神话 , 这 与本单元的神话主题 是 密 切 相 关 的 。单 元 习 作“我 和 过一 天”, 根 据 习 作 要 求 , 横 线 上 所 填 入的必须是神话或者童话中的人物 , 这样的要求也 指向了学生的阅读经验 , 只有在积累了神话故事的阅读之后 , 他们才能更好地完成习 作 任 务 。 因 此 ,在开展本单元习作教学之前 , 教师就需要学生先进 行神话 故 事 的 整 本 书 阅 读 。 导 入 和 推 进 阶 段 , 以 “感受神奇的人物”为任务指引 , 让学生有意识进行 神话人物的形象积累 。 分享阶段 , 以交 流 的 形 式 , 让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神话人物 , 并结合习作主题 想象 , 如果能和这个人物过一 天 , 将如何安排 。例 如 ,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炎帝 , 他会亲自试吃各种 植物 , 由于身体透明 , 便可以看到植物在身体里的 反应 , 以此来判断药效 。学生在阅读之后 , 能真切 感受到炎帝尝百草而身不死的神奇 , 选择他作为本 次习作的对象 。在习作中 , 学生让炎帝来到现实世 界中帮助人类治疗疾病 。整本书的阅读经验成为了 学生的作文素材 。正是基于这样的整合 , 整本书阅 读也不再独立于课本教学之外 , 它与课本内容形成 有机整体 , 以阅读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提高 。
4. 链接生活进行实践
在新课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 实用性 与“阅 读 与交流”板块的教学提示中提到 , “学习活动可以采 用朗读 、复述 、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 将识 字 、写字 、 阅读 、写作 、 口语交际 、搜集处理信息 等融为一体 。”因此 , 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形式能够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 以此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 , 本单 元习作的主题是“记一次游戏”。在习作要求中 , 很 明确地提出要“先一起玩一个游戏”。任务明确指向 了学生真实的实践活动 , 这是一次基于实践活动的 习作 。设计上可以这样进行 : 首先 , 以他人的游戏 视频为 示 范 , 教 会 学 生 习 作 要 点 , 让 学 生 能 按 照 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 再结合细节描写进行“看视 频写话”。接着 , 让学生以小队形式 , 商 讨 游 戏 项 目 、制定游戏规则 , 形成一份完整的游戏策划 。然 后 , 按照 小 队 的 策 划 进 行 游 戏 , 最 后 进 行 总 结 反 思 。这样的设计更加接近学生生活 日常 , 也更能够 让他们进行习 作 能 力 迁 移 , 由 一 种 游 戏 的 写 作 方 法 , 迁移至所有游戏的写作方法 。
5. 跨学科共同合作
在拓展型任务群中还有另 一 个版块 , 即“跨 学科学习”。在这个任务群中 , 学生需要通过多 种 不同的方式 , 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 决 问 题 的 过 程 中 , 提 高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能力 。 同时 , 在学段内容的安排上 , 也提到可以综合运用语文 、科学 、数学等多学科知识 , 学习 日常观察和记录等跨学科共同学习的部分 。结合统编版教材的安排 , 不少习作的内容都需要与其他学科共同合作 。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 本单元习作主题是 写 观 察 日 记 。 对 于 植 物 的 观 察 和 变化 , 需要运用科学学科相关知识 。在习作之前 , 可结合三年级科学中“植物的一生”这个单元 , 回忆观察植物的方法 , 并 将 科 学 课 中 记 录 植 物 变 化 的 表格 , 运用 到 本 次 观 察 日 记 中 , 作 为 观 察 日 记 的 辅助 。 除此之外 , 还可以融合数学课程记录成长的数据 , 加入信息科技课程 , 以拍摄等形式记录植物的生长 , 丰富观察日记 。多个学科的有机融合 , 都为这个单元的教学创造条件 , 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可参考 、借鉴的支撑 。
三 、结语
新课标发布后 , 教师需认真钻研 , 辨析新课标的变化 。在习作教学中 , 基于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 运用多种不同策略 , 如创设可行的真实情境 、基于大单元任务教学的结合 、从整本书阅读中延伸素材 、连接生活进行实践 、跨学科共同合作等 , 促 进 习 作 教 学 策 略 优 化 , 寻 找 习 作 教 学 新路径 。
参考文献
[1]谈永康 . 走向素养 : 新课标“表达与交流”的价值思考与教学建议[J] . 语文教学通讯 , 2022(21) : 29-32.
[2] 荣维东 , 周胜华 . “表达与交流”教学应走向能力进阶和统整实践—《义 务 教 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准(2022年 版) 》“表 达与交流”解读[J] . 福建教育 , 2022(27) : 37-42.
[3]俞丽华 .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1(5) : 40-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