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音乐与舞蹈课程融合实践的路径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06 10:52: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在新课标视域下 , 文章以上海市长宁区绿苑小学为例 , 结合 一 线 工作经历 , 围绕 “如何正视目前本校小学音乐与舞蹈课程的关系与问题”“怎样基于小学音乐的 内容与要 求与舞蹈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有哪些方面能促进小学音乐与舞蹈课程或其他艺术课程的 融合与实践”等问题 , 阐述学校音乐与舞蹈之间的现状与 问题 , 通过两者之间的融合实 践 , 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兴趣 , 提升学生审美感知 、 文化理解 、 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 的相关能力 , 真正促进学校的美育发展 。

  2020年 10 月 , 中共中央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 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 育工作的意见》, 充分表明党中央 、 国务院对学 校 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 也对广大基层学校以及从事 艺术相关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而《义务 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应运而生 。 以此为指导 , 将小学音乐与舞蹈课 程融合可以视为学校美育发展的探索性实践 。

  一 、小学音乐与舞蹈课程融合实践的必要性

  1. 新课标提倡各艺术学科之间突出课程综合 义务教育 阶 段 艺 术 课 程 内 涵 建 构 做 出 较 大 改革 , 由以往的以音乐 、美术两门课程为 课 程 主 体 , 改变 为 在 音 乐 、 美 术 的 基 础 上 , 增 加 舞 蹈 、 戏 剧(含戏曲) 、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 三科 , 由五门 艺术类学科构成艺术课程 。这一次改革是本次课程 标准修订最大的亮点 , 将努力使艺术课程成为 一 门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情操教育 、心灵教育 、培养 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 。

\

  2. 新课标各艺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 一 致性

  《义务教育 艺 术 课 程 标 准 (2022年 版) 》具 体 阐 述了核心素养的地位与作用 。它是课程育人价值的 集中体现 , 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 格和关键能力 。而在音乐与舞蹈关于核心素养内涵 的界定中 ,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文化 理解这四种核心素养是一致的 。

  在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号召下 , 舞蹈作为音乐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对促进学生的审美感知 、艺术 表现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等艺术核心素养方面都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无论是对于小学音乐还是舞蹈 课程 , 有着共同的育人价值与意义 。

  3. 舞蹈是小学音乐课程中重要的实践方式

  以一些小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谣为音乐伴奏 , 学 生在练习过程 中 , 往 往 会 不 由 自 主 地 跟 着 哼 唱 起 来 , 将自己想象成歌曲或是舞蹈中的一个角色 , 想 象歌曲中有趣的情景 。在小学音乐学习的实际过程 中 , 需要教师结合听 、 唱 、奏 、演等形式 , 充分调 动学生的各个 感 官 , 更 好 地 体 验 与 感 受 音 乐 的 美 感 。而舞蹈作为形体艺术 , 它离不开旋律强烈的音 乐 。二者相互结合 , 能充分调动学生 的 多 个 感 官 , 有助于小学音 乐 课 程 的 实 践 与 开 展 。 运 用 舞 蹈 这 一形式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 与共鸣 , 更好地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

  二 、小学音乐与舞蹈课程融合实践的现状

  关于音乐与舞蹈之间的联系 , 在以往的很多教学领域都曾有过尝试 。但事实上 , 成效仍然较为薄 弱 。 目前 , 我 校 音 乐 与 舞 蹈 课 程 融 合 实 践 的 现 状 如下 :

  现状 1: 新课标认识不足 , 艺术教师要认真研 读并领会跨学科融合的精神 。

  现状 2: 教学融合度不够 , 在音乐课内应该更 自然地融入相关的舞蹈活动 。

  现状 3: 课外拓展性不强 , 要借助多元的活动 加强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实践 。

  在国家 所 倡 导 的 艺 术 综 合 、 五 科 并 举 的 背 景下 , 对小学音乐与舞蹈课程之间的关联亟待深入地 思考与探究 。基 于 小 学 音 乐 教 材 内 容 和 新 课 标 要 求 ,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 教学规 律 , 舞 蹈 学 习 任 务 的 设 置 具 有 进 阶 性 。 因 此 , 结合学校目前的实际艺术教学情况 , 围绕小学 音乐与舞蹈课程进行融合实践的相关研究 , 是很有 必要且相当紧迫的 。

  三 、小学音乐与舞蹈课程融合实践的路径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舞蹈课程紧密围绕感受 、表 现与创造这三种音乐能力展开 。第一板块是课内音 乐与舞蹈课程的融合实践 。 因为它是扎根音乐课内 教学 , 面向全体学生 , 放在首要环节 , 具有艺术的 普及性 。分别为确立校本课程方向 、实施校本舞蹈 课程 、挖掘校本课程创意这三个步骤 , 引导学生学 会欣赏 、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第二 、三 、 四板块隶 属于课外音乐范畴 , 通过各类艺术活动形式 , 共同 促进音乐与舞蹈这两类艺术学科的融合与实践 。第 二板块是拓展课程与舞蹈课程的融合实践 。结合数 字化背景的时代需求 , 通过网络普及 、开展讲座和 专业欣赏这三种途径 , 增加对舞蹈的兴趣 。第三板 块是借助学校各大节庆活动 , 鼓励学生交流自制道 具 , 参加舞蹈专场比赛 , 在舞台上展现自我 , 提升 表现美的能力 。第四板块是校园社团与舞蹈课程的 融合实践 。立足于学校舞蹈社团特色 , 保障并加强 社团 日常训练与比赛展演活动 , 在丰富的实践过程 中 , 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 迸发更多新的灵感 , 激发 创造美的能力 。

  1. 加强课 内 音 乐 与 舞 蹈 课 程 的融 合 实 践 , 培 养审美感知能力

  一是基于学情特点确定融合方向 。学校作为上 海市长宁区西部的新优质学校成员之一 , 学生整体艺术素养较高 , 对课内外的艺术活动都有较高的积极性 。学校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 无论是制度建设 、组织管理还是资源经费都相当支持 , 确保音乐校本课程顺利开展 。在课内音乐教学活动中与舞蹈课程紧密融 合 , 带 领 学 生 更 深 切 地 感 受 艺 术 之美 。立足在校本课程中巧用音乐教材 , 结合学段与学情设计有趣更有效的舞蹈活动 。

  二是基于学龄特点实施融合内容 。为让学生能在校本课中更好地认识舞蹈 、喜爱舞蹈 。我校基于不同学段特点 , 结合实际学情 , 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 围绕市级音乐教材的内容对各年级进行合理编排 。一年级的主题是快乐律动 。根据低学龄的特点设计合适的动作 。在简洁动听的旋律中 , 引导跟着节奏表现不同的肢体语言 , 如模拟小动物等生动的音乐形象 , 帮助学生投入角色情感 , 培养正确的舞蹈技能和学习习惯 。二 、三年级都围绕中国民族舞蹈展开 。二年级的主题是藏族舞 、蒙古族舞和傣族舞 : 结合教材中出现的《我的家在 日 喀则》《草原是我的家》《金孔雀轻轻跳》等歌曲 , 拓展学习相关少数民 族 的 舞 蹈 。 三 年 级 的 主 题 是 彝 族 舞 、秧 歌舞 、新疆舞 : 通过书本中 学 习 的《阿 细 跳 月》《新 春乐》《新疆是个好地方》等作品 , 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继续延伸学 习 。 四 年 级 的 主 题 是 小 步 舞 和 芭 蕾舞 : 联系《G 大 调 小 步 舞 曲》《天 鹅》等 经 典 音 乐 作品 , 了解西方代表性舞蹈特点 。在个 人 的 基 础 上 ,学习与同伴合作舞蹈 。五年级的主题是集体舞 : 从《少先队进行曲》《少年运动员进行曲》等作品出发 ,在行进的方阵中凝聚团结的力量 、在变化的队形中绽放生命的活力 。

  通过不同学段 、不同主题的舞蹈学习 ,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舞蹈实践中对祖国乃至对世界的文化艺术 、人文地理等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 不断积累艺术素养 , 成长为自信健康 , 内外兼修 、热爱祖国的阳光少年 。

  2. 基于新课标要求激发融合创意

  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发展 ,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带领学生围绕欣赏 、表现 、创造 、融合这四个音乐步骤进行 。首先引领学生仔细观摩新授舞蹈的演奏片段或教师制作的舞蹈课件 , 通过图片 、视频等媒介了解不同舞蹈的种类 , 包括风格体裁 、情绪情感 、舞蹈形象等 , 多角度地学习舞蹈知识 ; 其次表达内心对于不同舞种的感受 ; 结合师生 互动探讨 , 总结该舞蹈的音色特点 ; 用肢体动作跟 着旋律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 , 以单人或小组的形式 上台反馈交流 , 可以是模仿原版舞蹈 , 也可以在原 来的基础上即兴创编新的舞句 ; 结合不同的舞种特 点 , 挖掘生活中的音响材料 , 合作创编表演有趣的 舞蹈 。

  3. 探索拓 展 课 程 与 舞 蹈 课 程 的融 合 实 践 , 增 强文化理解能力

  一是有效运用网络资源普及舞蹈文化 。在数字 化背景下 , 充分挖掘并有效运用网络资源 , 帮助学 生更好地走近舞蹈 , 领略舞蹈中的多元音乐 。如在 各类搜索引擎中寻找各类民族舞蹈和西方舞蹈的图 片或文字介绍 , 作为课件向学生介绍 。在视频网站 中筛选并截取需要的舞蹈表演片段 , 借助教室内的 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欣赏和学习 , 在线感受音乐与舞 蹈的魅力 。

  二是开展舞蹈专业讲座提升理解能力 。在普及 舞蹈文化的基础上 , 结合学校艺术教师以及部分学 生家长的专业特色定期为学生开展舞蹈专业讲座 , 通过对相关舞蹈更细致的示范讲解 、配合互动采访 等寓教于乐的形式 , 帮助学生提升对舞蹈的专业性 理解 , 促进音乐的素养 。

  三是邀请社会团体演出开拓艺术视野 。为让学 生拓宽音乐视野 , 对舞蹈艺术有更直观的感受 , 学 校在“六一 ”儿童节等大型仪式活动中邀请专业音乐 院校或社会知名的舞蹈团体来我校演出 。通过对中 外经典作品专业而生动的演绎 , 引领学生走进高雅 的艺术殿堂 , 让美浸润心灵 。

  4. 优化校 园 社 团与 舞 蹈 课 程 的融 合 实 践 , 提 升艺术表现能力

  一是保障社团活动 , 彰显学校特色 。作为上海 市舞蹈联盟成员之一 , 学校“小绿芽”舞蹈团已多次 参加市区级的比赛活动 , 并屡次获得优异成绩 。 连 续五年赴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参加展演 , 始终发挥区 域引领与辐射作用 。学校以每周定期开展的社团活 动课程为载体 , 让社团学生在专业学习与自主管理 的过程中 , 充分提升自身舞蹈专业素养 、体验艺术 综合之 美 、培 养 团 队 合 作 精 神 , 从 而 进 一 步 彰 显 学校舞蹈社团的特色与活力 。

  二是优化学习模式 , 提升团队水准 。为更快地 进入学习状态 , 提升舞团水平 , 由学校指定舞蹈教 师负责“小绿芽”舞蹈团的 日常训练 , 定期邀请校外 专业团队来校进行指导与提升 。学校管理教师作为 乐团的沟通枢纽 , 充分运用微信平台等信息技术软 件 , 和团员学生家长及时沟通 , 确保每次的训练活 动顺利开展 。在每一次的舞蹈训练中 , 引领学生感 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 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以及对传承民族艺术的责任感 。通过对舞蹈作品的 个人学习与团 队 训 练 以 及 市 区 级 的 实 践 活 动 , 进 一 步激发对舞蹈的热爱 , 提升学校整体艺术素养 。

  三是参加比赛展演 , 激发艺术潜能 。认真落实 学校舞蹈社团在校内的每周训练 , 积极参加开学典 礼 、入队仪式 、毕业典礼等校级大型仪式活动 。作 为区级舞蹈梯队 , 定期参加区级学生艺术社团的相 关考核与市区 展 演 活 动 。 通 过 校 内 外 的 展 演 与 比 赛 , 能有效提升团员 自身的舞蹈技能 、深化对舞蹈 艺术的审美与感悟 。 同时 , 在每次舞台实践的过程 中 , 也能帮助学生进一 步提升集体荣誉感 , 成就精 彩自我 , 挖掘更多艺术潜能 。

  5. 丰富节 庆 活 动 与 舞 蹈 课 程 的融 合 实 践 , 激 发创意实践能力

  一是交流自制道具增添艺术情趣 。在欢庆春节时 , 鼓励孩子们穿上红色喜庆的服装 , 营造浓郁的 中国传统节日气氛 。可以边跳边用两个废弃的卷纸 筒互相敲打 , 仿佛是在欢快地放鞭炮 ; 用一 根筷子 轻敲金属的锅盖 , 模仿锣在演奏 ; 台下欣赏的同学 当啦啦队员 , 双手轻敲桌面扮演打鼓 , 跟着节奏有 序合作等 , 共同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与 快 乐 。 教师还可以基于舞蹈中呈现出的显性生活情境 , 提 取与学生生活 相 关 的 生 活 经 验 , 发 挥 更 多 个 人 创 意 , 在有趣的动手过程中增加对舞蹈的兴趣 。在劳 动节等假期前夕 , 鼓励学生探索生活物件 , 变废为 宝 。如把报纸涂上颜色 , 折叠成喜欢的造型 , 就能 变成舞台上独特的帽子 、上衣和裙子 ; 用几个废弃 的小罐装入少量米粒 , 系在腰间 , 或是把钥匙圈还 有闲置的铃铛 串 在 手 腕 上 , 它 们 就 是 最 好 玩 的 装 饰 , 在 跟 着 节 奏 舞 动 时 还 能 发 出 各 种 清 脆 的 声 响 ……通过 自 主 设 计 创 作 的 舞 蹈 道 具 都 是 独 一 无 二 , 在展示与交流中增添艺术情趣 , 激发创意实践能力 。

  二是举办舞蹈比赛 , 培养一技之长 。为让学生 在舞蹈领域有更深入的实践与提高 , 学校每年都会 举办一次艺术节日舞蹈比赛 。承接市区级的艺术单 项比赛要求 , 我校舞蹈专场比赛的种类主要分为古 典舞 、芭蕾舞 、 民族舞 、 民间舞 和 现 代 舞 五 大 类 。 在线下 , 按选手数量分时段和场地进行比赛 ; 在线 上 , 学生自行把参赛视频按要求发送至学校艺术公 共邮箱 。艺术 教 师 团 队 合 作 , 严 格 按 照 公 平 、公 正 、公开的原则参与评审 。根据舞种分类 、动作规 范 、音乐卡点 、艺术表现 、服装效果等标准进行打 分 。整个比赛过程均由校艺术辅导员负责组织与联 系 , 前期分别向校领导 、艺术组 、班主任以及后勤 部门对活动通知和所需材料进行沟通协商 , 确保比 赛顺利开展 。

  三是搭 设 才 艺 舞 台 , 联 动 集 团 美 育 。 在 完 成 舞蹈比赛后 , 结 合 升 旗 仪 式 , 请 校 领 导 为 舞 蹈 比 赛活动中的获奖 选 手 进 行 颁 奖 , 并 请 部 分 获 奖 代 表为全校师生表 演 精 彩 片 段 ; 借 助 学 校 红 领 巾电 视台 , 在午间 活 动 或 班 会 课 的 时 间 , 以 “线 上 才 艺小舞 台”的 形 式 向 学 生 播 放 优 秀 节 目 。 这 样 的 展现形式既营造 了 轻 松 欢 快 的 艺 术 氛 围 , 更 能 促 进全校学生对舞 蹈 的 兴 趣 和 了 解 ; 作 为 区 域 集 团 领衔学校 , 我校 会 以 微 信 公 众 号 统 一 发 布 , 向 本 校广大学生与家长 以 及 各 集 团 联 盟 学 校 分 享 本 次 舞蹈比赛的相关 活 动 内 容 。 激 励 更 多 的 集 团 学 校 学生加入到舞蹈 的 学 习 与 活 动 中 来 , 共 同 促 进 成 员学校的美育发展 。

\

  四 、对于新课标引导下课程融合的思考

  为进一 步推动美育全面且深入的发展 , 学校要 紧跟新课标的相关要求 , 继续探索并优化小学音乐 与其他课程融合与实践的新路径 , 寻求更高突破 。

  1. 尝试探索 小 学 音 乐 与 其 他 艺 术 课 程 的融 合实践路径

  为帮助学生在美育的过程中更加全面 、健康地成长 , 学校要继续秉承以兴趣为切入 、普及为导向的宗旨 , 探索更多科学 、高效的实践路径 , 深入实践并探索小学音乐与 舞 蹈 , 以 及 小 学 音 乐 与 美 术、戏剧 、影视等相关艺术课程的融合与实践 。无论是哪一类艺术课程 , 都源自 自然与生活 。那些优秀且经典的艺术作品 , 都会 为 学 生 带 来 心 灵 上 的 共 鸣 ,提高思想认识 ,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更美的灵魂 。未来 , 学校还将紧跟新课标要求 , 在此基础上 , 挖掘多有助于学生的艺术课程资源 , 让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加充分的联结与融合 。通过艺术动态研究 ,促进学校美育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价值 。探索小学音乐与其他艺术课程的融合与实践 , 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相关素养、感悟艺术在生命中的美好与希望。

\

  2. 拓展联系小 学 音 乐 与 非 艺 术 课 程 之 间的 融合实践路径

  在艺术的学习 过 程 中 , 小 学 音 乐 除 了 与 舞 蹈以及其他相关艺 术 课 程 有 着 较 为 显 性 的 关 联 , 还有许多非艺术类的 学 科 也 在 美 育 中 发 挥 着 重 要 的作用 。 如在认识节 拍 、 各 种 不 同 音 符 时 值 , 或 是判断某个长音到 底 要 唱 多 久 时 , 这 就 需 要 学 生 具备 一 定的数学 计 算 能 力 , 体 现 音 乐 的 理 性 ; 在 接触部分外国音乐 作 品 时 , 如 对 英 语 或 相 关 的 历 史地理文化有所储 备 , 就 能 更 好 地 把 握 音 乐 的 风 格特点 , 提升学生 综 合 素 养 。 因 此 学 校 将 在 未 来 继续探索小 学 音 乐 与 其 他 更 多 学 科 的 融 合 与 实 践 ,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解读[M] .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40.
  [2]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 .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74.
  [3] 廖苑君. 论 小 学 形 体 舞 蹈 课 程 的 意 义[J] . 音 乐 时 空 ,2014(3) : 155.
  [4] 洪严. 融 合 与 创 新— 舞 蹈 音 乐 发 展 研 究[M] . 北 京 :新华出版社 , 2018: 3- 4.
  [5] 曹理.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 .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8: 2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88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