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在“思悟课堂”的理念指导下 , 推动新媒体与高中地理课堂实现深度融合 。借助新 媒体展示的多样性 , 落实“以悟为核”的教学 目 标 ; 通过新媒体内容的互动性 , 践行“以 思论教”的课堂理念 ; 发挥新媒体内生的智能性 , 探索以“突思促悟”的课堂策略 。 培养 学生独立学 习 的本领 ,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实现地理课堂的高质量发展 。
新媒体技术凭借其自身的即时性 、开放性 、全 域性 、融合性等特点 , 成为当前时代发 展 的 主 题 。 “思悟课 堂”以 实 现“以 悟 为 核”作 为 教 学 改 革 的 方 向 , 以 实现“以思论 教”作 为 教 学 理 念 , 以 实 现“突 思促悟”作为课堂策略 。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借助新 媒体技术 , 将“思悟课堂”落到实处 。
一 、新媒体赋能高中地理课建设“思悟课堂”的 优势
1. 新媒体助力夯实地理教师的主导性
在“思悟课堂”的构建中 ,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 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 作为教育主体的地理教师要 牢牢把握住课堂的主导性 。首先 , 新媒体助力地理 教师实时掌握课堂情况 。借助新媒体的态势感 知 、 课堂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 , 对学生的抬头率 、专注 率进行分析和汇总 , 为地理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提供重要的数据 依 据 , 从 而 加 快“思 悟 课 堂”的 建 设 。其次 , 新 媒 体 助 力 地 理 教 师 拓 展 创 新 空 间 。 在“思悟课堂”的 建 设 中 , “以 思 论 教”对 地 理 教 师 的创新性和 自主 性 提 出了 更 高 的 要 求 。 新 媒 体 技 术为地理教师探索 实 践 出 更 多 的 展 示 方 式 和 互 动 手段提供了可能 。 这 不 仅 能 够 推 动 地 理 教 师 讲 出个性 、讲出风格 , 更 能 够 进 一 步 激 发 地 理 教 师 投身于“思悟课堂”建 设 的 积 极 性 和 强 化 地 理 教 师 的主导性 。
2. 新媒体助力提升地理教材的鲜活性
“思悟课堂”中“思 悟”的 来 源 主 要 是 依 靠 教 材 。 首先 , 新媒体技术增强了教材的立体性 。在高中地 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 经常需要用到地图作为教材的 辅助 。借助新媒体技术 , 将教材与地图结合 , 以动 态 、立体的形式展示地理教材的知识点 , 能在很大 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感官思维 , 继而将活跃的感官思 维转化为学习习惯 , 进一 步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与读图能力 。这样 , 才能在地理教学中实现“突 思 促悟”。其 次 , 新 媒 体 技 术 拓 展 了 教 材 的 鲜 活 性 。 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即时性 、融合性等特点 , 能够在 短时间内为教材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撑 , 并通过当前 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或展示手段 , 实现“领悟” 的教学目标 。借助新媒体不仅实现教材的鲜 活 性 , 也推动传统课堂向新媒体课堂转变 。
3. 新媒体助力激发地理课学生的主体性
实现“思悟课堂”的建设 , 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 , 新 媒 体 助 力 保 障 学 生 的 差 异 性 。 在“思悟课堂”的建设过程中 , 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如何实现学生自主的思考 , 继 而 实 现 对 地 理 知 识 的“开悟”。而在这个过程中 , 首要保障的就是学生 的 差异性 , 即学生的个性 。在新媒体地理课堂中 , 教师 可以凭借新媒体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大数据分析 , 对 学生进行科学 地 评 判 , 在 掌 握 学 生 群 体 共 性 的 同 时 , 着力做好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数据 。此外 , 根据 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数据 , 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因 材施教 ,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 继而实现学生 对地理知 识 的“开 悟”, 从 而 实 现“思 悟 课 堂”的 建 设 。其次 , 新媒体助力实现师生的互动性 。而新媒 体技术能够为每个学生主体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 台 , 让学生在新媒体课堂上或者课余时间 , 与地理 教师开展有效互动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 体的表 达 力 , 也 可 以 强 化 学 生 的 思 考 能 力 , 实 现 “突思促悟”的课堂策略 。
二 、新媒体赋能高中地理课建设“思悟课堂”的 理念遵循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 : 相信孩子 , 解放孩子”。而 实 现“思 悟 课 堂”建 设 的 首要前提就 是 “相 信 孩 子 , 解 放 孩 子”。只 有 以 相 信 、解放 为 前 提 才 能 实 现“以 悟 为 核 、 以 思 论 教 、 突思促悟”的理念遵循 。 而如何将理念遵循转化为 实践 , 则要通过“改革方向 、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这三个维度去践行 。
1. 改革方向 : 以悟为核
无论是今天的成长 , 还是明 天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都应为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附尽快独立积蓄潜能 。 这个“潜能”指的是学生对新事物领悟的本领 。 而新 媒体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的深度融合 , 正是为了激 发学生对于新 事 物 领 悟 的 本 领 。 在 传 统 地 理 课 堂 上 , 教师以讲代思 , 不会为学生留下时间思考 , 并 且多数教师通过展示自己的思考来代替学生思考的 现象时有发生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实现 领悟 , 只能在 课 下 通 过“题 海”战 术 实 现 自 己 的 领 悟 。而在新媒体融合下的地理课 , 借助新媒体技术 实现“以悟为核”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 实现平等的 师生关系 , 减少在课堂上学生“悟”的通道被教师大 部分或者全部占领等现象的出现 。 同时 , 让学生在 课堂上能够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 从而进一 步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凭借新媒体技术的加持 , 为传 统地理课堂实现“思悟课堂”的转变提供助力 。
2. 教学理念 : 以思论教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 教师 要 重 视 学 生 的 思 考 , 突出学生的思考 , 促进学生的思考 , 把使学生思考 作为完 成 课 堂 教 学 任 务 的 主 渠 道 当 作 一 种 追 求 , 一种自觉意识和努力方向 。在传统地理课堂的改革 过程中 , 多数倡导“以学论教”作为教学理念 , 把课 堂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如何“学”上 。 由于传统课堂 的局限性 , 在落实如何实现学生在课堂上高质量的 “学”, 如何实现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提高学习本领等 问题上往往不尽如人意 。而在新媒体技术赋能下的 “以思论 教”的 教 学 理 念 则 能 够 打 破 这 个 僵 局 。 首 先 , “思”是学习的关键要素和核心要素 。悟是思的 结果 , 思是悟的过程 , 悟因思而生成 。只有充满学 生思考的地理课堂才是“以悟为核”的课堂 。 只有让 学生在思 的 意 识 、思 的 经 历 、思 的 方 法 、思 的 习 惯 、思的效果等方面有所改变和提升 , 才能取得高 品质“学”的 效 果 。其 次 , 通 过 新 媒 体 技 术 切 实 将 “以思论教”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效能 。通过独 特的表现形式 , 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 , 实现 学生高质量的学习 。通过高效的互动体系 , 充分调 动学生的思维 , 在“学”的同时实现向“思”的转化 。 通过全面的数据分析 , 为地理教师提供直观的数据 化信息 , 使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思”情况 , 在减 轻教师负担的同时 , 保证“以思论教”教学理念的贯 彻落实 。
3. 教学策略 : 突思促悟
只有突 出了 学 生 的 思 考 , 才 可 能 有 “悟”的 生成 。 因而 , 突 出 学 生 思 考 在 完 成 教 学 任 务 中 的 作 用 , 促进学生领悟能力的提升 , 这是实现“思 悟 课 堂”建设的教学策略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 , 在 传 统 课堂上要想实现“突思促悟”的教学策略 , 所要面临 的问题纷繁复杂 。其中主要是如何突出“思”这个问 题 , 而“思”又 将 面 临 机 会 、状 态 、 方 法 、 效 果 等 一 系列问题的考验 。诚然 , 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下的 地理课堂 , 也会面临着在践行“突思促悟”教学策略 过程中的这些困扰 。但对于地理教师而言 , 能够凭借新媒体技术 的 智 能 性 , 发 挥 人 工 智 能 的 优 势 作 用 , 为践行“突思促悟”教学策略过程提供重要的技 术参考 。 同 时 , 借 助 新 媒 体 技 术 的 互 联 互 通 等 优 势 , 可以广泛开展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地理教学网上 集中备课 , 通过借鉴吸收其他学校关于地理教学的 优秀经验和相关做法 , 并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深度 加工与融合 , 从而将这些优秀经验和相关做法 , 转 化为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与实践 。
三 、新媒体赋能高中地理课建设“思悟课堂”的 策略路径
陶行知先生曾说 :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 , 而是将开放文化宝库的钥匙 , 尽咱们知道的交 给学生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 地理教师 借助新媒体技术 , 将开放文化宝库的钥匙更好地交 给学生 , 从而实现“思悟课堂”的建设 。
1. 丰富 “新”资 源 , 夯 实 地 理 课 建 设 “思 悟 课 堂”的根基
为实现“思悟课堂”的建设 , 新媒体教学资源的 建设是关键中的关键 。 因此 , 地理教师要将传统教 材转化为新媒体教学资源 , 从而使原本教材上抽象 的知识点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具象化输出 。例 如 , 在自然地理这一板块中 , 教材上如大气热力 、大气 环流等是绝 大 多 数 学 生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难 以 接 触 到 的 。 由于教材主要以文字加配图的形式 , 很难让学 生理解这些抽象化的知识点 , 也难以达到“思悟课 堂”的效能 。此时 , 为了发挥出新媒体 的 优 势 , 通 过利用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等技术 , 为学生营造出 身临其境的效 果 , 将 抽 象 化 的 知 识 实 现 具 象 化 输 出 。在潜移默化中 , 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 不断提高 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 从而夯实 “思悟课堂”建设的根基 。
2. 拓展 “新”空间 , 提 升 地 理 课 建 设 “思 悟 课 堂”的维度
新媒体 技 术 的 应 用 不 仅 能 够 实 现 地 理 课 堂 上 “思悟课堂”的建设 , 还能够突破教室的局限 , 为地理课堂拓展出新的空间 。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云计算和云储存 , 将每节地理课堂实时上传到云端 , 这不仅便于学生在课后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梳理和思考 ,也便于学生在日常实践活动中 , 面对遗忘的地理知识进行自主的查漏补缺 , 从而将“思悟课堂”的维度从地理课堂上进一 步延伸到课后 , 实现从地理课堂上的“突思促悟”, 到地理课堂外自主“思悟”的发展延伸 , 切实提升地理课实现“思悟课堂”建设的维度 。
3. 探索 “新”机 制 , 保 障 地 理 课 建 设 “思 悟 课堂”的效能
地理教师作为“思悟课堂”理念中的教育主体 ,能否实现不断进步直接关系到“思悟课堂”建设的实际效能 。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普及 , 对传统地理教师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 因此 , 地理教师在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 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 , 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 广泛开展网上集中备课 、 网上课堂观摩学习 、 网上教学交流等活动 , 通过强化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 , 不断学习先进经验 。 同时 , 借助新媒体平台 , 构建完善的新媒体教学资源的交流机制与共享平台机制 , 加快青年地理教师的培养进程 , 构建完善的地理教师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对“新”机制的探索 , 强化保障地理课建设“思悟课堂”的实际效能 。
新媒体技术与地理课堂实现深度融合 , 为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 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提供了技术可能 , 也为地理课教师践行“以思论教”的教学理念 、落实“以悟为核”的教学目标 、探索“突 思 促 悟”的 课 堂 模 式 提 供 了 技 术 载体 , 为高中地理课实现“思悟课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 赋予了新的动能 。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 , 刘行 . 融媒体赋能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策略探索—以 河 南 工 业 大 学 为 例 [J] . 传 媒 , 2022( 22) :82-84. 86.
[2] 桂德 兴 . 新 课 程 标 准 下 高 中 地 理 情 境 化 教 学 探 讨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1. 6(4) : 73-74.
[3] 戴文斌 , 朱翔 , 胡茂永 . 浅谈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J] . 地理教学 , 2019(3) : 42-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