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新课标视域下 , 结合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 , 教师需要基于 一课 一得教学模式 , 构 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课程 目 标不够明确 、核心素养渗透不佳 、 学 生主体不够突出的 问题 , 构建高效课堂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促 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师需要制订课程教学 目 标 , 联系生活导入教学 , 结合片段渗 透素养 , 讲授重点 、难点知识 , 检测学生学习所得 ,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 以此有效地构 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
语文作为一 门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 具 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 。新课标强调“立足学生 核心素养发展”,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 念 , 因此教师要将初中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 来 ,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 指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 习语言知识 , 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掌握语文知 识和技能 , 达成每一课的学习 目标 。教师要基于语 文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 , 熟悉学生语文基础与认知 规律 , 在一课一得背景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 目 标不够明确
初中语文课程中 , 教师根据识字与写字 、 阅读 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等部分内容实施教学 , 能够有 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新的字词语句 , 提高学生阅读理 解水平 , 培养学生的 口语和文字表达 能 力 。 但 是 ,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课程目标不够明确 , 或者由于客 观条件限制 , 无法达成相应的课程目标 , 无法让学 生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与能力 , 以至于影响后续的 教学活动 。
2. 核心素养渗透不佳
《义务 教 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2022年 版) 》提 出 :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 因此 , 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在教学实施中 , 教师存在核心素养渗透不佳问题 , 如较多直接分析鉴赏古典诗歌 , 较少让学生自主感受与独立欣赏诗歌 , 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等 。
3. 学生主体不够突出
新课标课程理念提出 :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学习 需 求 , 鼓 励 学 生 自 主 阅 读 和 自 由 表 达 。 但是 , 教师多是根据语文课程主题和教学内容 , 通过单独讲授的方式实施教学 , 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 , 学生参与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 、 自由表达的机会较少 , 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如在讲解“学会记事”主题写作中 , 教师多是在简单设问后讲解 , 而不是让学生合作参与探究 。在这种背景下 ,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 无法灵活掌握记叙文的表达技巧 。
二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意义
1.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内容 , 提前准备丰富多彩的数字教学资源 , 运用智慧教学平台与大屏幕 ,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 引发学生积极 思 考 , 从 而 高 效 地 导 入 新 课 教 学 。 在 课 堂上 , 教师有效地讲解各类知识 ,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 理解知识 , 培养 学 生 阅 读 理 解 能 力 和 语 言 表 达 能 力 , 从而构建有效课堂 , 达成教学目标 , 提高语文 课堂教学效率 。
2.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运用海量的数字资源与新型平台工具 , 开 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 中 , 帮助学生积累和建构语言知识 , 提高其语言运用能 力 。在此过程中 , 教师也可以提出若干问题与布置 探究任 务 ,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联 想 和 想 象 、分 析 与 比 较 、归纳与判断 , 逐步解答问 题 , 更 好 完 成 任 务 , 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3. 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教师需要创设趣味生动的学习情境 , 引入具有 探究性 、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 引发学生 自 主 学 习 、 小组探究 ,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的良好学 习习惯 。“双减”背景下 , 还要让学生通过多阅读课 外文章 , 培养阅读兴趣 。在教学各个环节中 , 都可 以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 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资 源 、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三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 基于 一课 一得标准 , 制订课程教学 目 标
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 首先是基于一课 一 得 的标准 , 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 , 教师树立以生为本 理念 , 认真研读教材内容 , 制订课程教学目标 。制 定的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 , 要符合初中生语文基础 与认知状况 , 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同时要突 出 目标的阶梯性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备课 、设计教 案 、课件和学案 , 将学案推送给学生 , 要求学生基 于学案预习新课 , 完成预习题 。
例如 , 在 统 编 版 八 年 级 上 册《 回 忆 我 的 母 亲》中 , 教师要提前研读本文内容 , 明确朱德元帅的人 生经历 , 认识八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认知能 力 , 制订本课教学目标主要是 : 根据具体事例 , 认 识母亲的品格以及对作者的影响; 根据社会背 景 , 感悟平实言语中表达的感激与怀念母亲的情感 。教 师据此收集近代社会背景资料 , 设计教学课件和学 案 , 学案中包含类似课前预习任务 : 熟练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根据课文内容 , 用小标题概括关于母 亲的事例; 根据母亲的生活背景与对应事例 , 总结 母亲的品格 。 以上预习任务从易到难 , 能够引领学 生积极参与课前预习 。
2. 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 有效导入课堂教学
语文作为一 门人文性突出的课程 , 与现实生活 有着紧密联系 : 从 生 活 中 能 总 结 诸 多 语 言 文 化 知 识 , 语文知识内容也可以运用到生活中 。基于新课 标中提出的“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教 学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 借助丰富的生活化 图片与视频 , 制作微视频与教学课件 。借助大屏幕 展现生活场景 , 通过提出课文相关问题 , 加强生活 和语文的联系 , 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相互 交 流 , 可以有效地导入课堂教学 。
例如 , 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中 , 要求学 生默读课文 , 根据自身生活经历 , 体会文中描绘的 生活情境 , 感悟其中渗透的父子深情 。基于本文主 题内容 , 教师广泛收集生活中体现父爱的事例 , 用 图画和文字表述出来 , 课堂上展现 给 学 生 。 例 如 , 烈 日 当头 , 一名外卖员父亲在送餐途中带着三四岁 的孩子; 下雨天 , 由于雨伞太小 , 一位父亲将整个 雨伞都撑给孩子 , 自 己后背完全淋湿 。基于这些画 面 , 教师 顺 势 提 问 : 你 经 历 过 或 看 过 类 似 的 画 面 吗? 引发学生思考并作答 。
3. 结合课文精彩片段 , 渗透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 让 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获得知识 , 教师要抓住课文中 的精彩片段 , 通过分析与讲解这些精彩片段 , 帮助 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 , 在无形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 的培养 ,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根据课堂 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 , 及时发现学生的思 维变化 ,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
例如 , 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 基于 本课教学目标 , 要让学生把握其蕴含的激昂向上的 情感 , 认识对比 、烘托和欲扬先抑等表达技巧 , 掌 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 体会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优秀 革命品质 。教师展现作者 、写作背景等资料 , 指导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 熟悉课文内容 , 基于第二段提 问 : 本文主题赞美白杨树 , 但是第二段未提到白杨树 , 是否 可 以 删 除 本 段? 先 让 学 生 自 主 思 考 与 作 答 , 然后分析讲解 : 本段描写的是壮美的西北高原 景观 , 突出雄壮和伟大 , 用本段的单调与后面白杨 树“傲然地耸立”作对照 , 突出白杨树的不凡之处 。
4. 重视讲解重点 、难点 , 争取达到 一课 一得
一课一得背景下 , 教师变革 学 生 的 学 习 方 式 ,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 还需要重视讲解 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 争取达到一课一得的教学效 果 。课程重点与难点通常与教学目标息息相关 , 教 师要注重分析课程教学 目标 , 要求学生课前预 习 , 之后布置若干学习任务 ,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 究相关任务 , 最后分组进行展现 。教师根据小组展 现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 , 完善课堂教学 。
例如 , 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中 , 教 师通过研读课文明确教学 目标 , 确定 重 点 、难 点 : 认识昆明的雨的特点 , 感受朴素的语言风格 ; 把握 课文情感路线 , 学 习 基 于 生 活 细 节 抒 情 的 写 作 方 法 ; 认识 其 中 风 土 人 情 , 感 受 作 者 热 爱 昆 明 的 情 感 。教师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 , 根据文中描述的景 与物 、人与事 , 总结主要特点 , 如 仙 人 掌 是 肥 大 、 浓绿的 、倒挂着也可以开金黄的花 。课堂上 , 教师 引入多 项 任 务 : 说 明 雨 的 特 点 ; 总 结 文 中 描 写 的 人 、事 、物 、景 ; 找出并解释令你动情的内容 ; 仿 写令人动情的雨中之美的语句 ; 试着与《雨的四季》 片段对比阅读 , 总结语言特点 。教师根据各组学生 的探究与表现情况进行点评 , 总结雨之韵味和生活 情味等 ,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情感路线 , 学习抒 情写作方法 , 体会作者对昆明的浓郁情感 。
5. 运用多种检测方式 , 明确学生学习所得
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促进学生掌握课程 知识 ,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教 师还要运用多种检测方式 , 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 果 , 明确学生学习所得 , 为课后辅导提供基本指南。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析课文语句 , 总结课文内容 , 根 据内容画出图表 ; 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外文章 , 还可 以让学生仿写和角色表演等 , 来实现检测目标。
例如 , 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教学 完成后 ,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完成教材“思考探究”部分 : 根据课文例子提取关键信息 , 完 成 表 格 内 容 ,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 基于课文内容 , 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 , 准确标出相应的数据 ; 根据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 基于实例说明作用 ; 还可以让学生阅读罗英《中国桥梁史料》文本片段 , 回答相应问题 ; 运用说明方法 , 仿写家乡古建筑 。
6.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 优化改进课堂教学
教师引入检测内容 , 让学生参与检测之后 , 还 要根据学生的表现 , 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 并 根据结果优化改进课 堂 教 学 。新 课 标 提 出“倡 导 课 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 体 性 , 重 视 评 价 的 导 向 作 用” 的要求 。教师需要基于这一理念 , 根据学生语用情 况 、思维过程 、学习成果等 , 让学生先进行自评与 互评 , 之后教师做好总评 。教师要结合总体评价成 果 , 优化与调整好后续课堂教学 。
例如 , 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说明 事 物 要 抓 住特征”写作教学中 , 教师在讲解写作方法之 后 , 要求学生基于一种或一类事物进行写作 , 注重评价学生的作文情况 。教师先让学生客观地自评与公正互评 , 说出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根据学生作文的拟写过程 、写作态度与作文成果进行总评 。通过评价 , 明确学生在说明方法运用 、文本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 在后续教学中进行相应优化 。
四 、结语
新课标视域下 , 基于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 ”等教育理念 , 结合一课一得背景 , 教 师需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 , 根据学情落实好相关 策略 , 打造高效课堂 ,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参考文献
[1] 陈庆丽 . 初中语文阅 读 审 美 教 育 进 阶 路 径[J] . 中 学 语文教学 , 2019(11) : 23-25.
[2]谢贵荣 . 统编初中教材经典课文的文本价值再挖掘—以《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J] . 语文建设 , 2020(11) : 41-43. 55.
[3] 蒋 建 国 . 读 思 写 融 合 “R-R-T-W”教 学 模 式 的 行 动 研究 — 基于部编 本 初 中 七 年 级 语 文 教 材 [J] . 中 国 教 育 学刊 , 2019(A1) : 41-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8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