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物理教学中有效提问路径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14 10:49: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提出问题”是物理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能力,提问的效度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应创 设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效问题,从学生的体验,小实验出发,从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出发,从真实可靠的物理史 实出发,从丰富的网络资源出发,多渠道、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发现重要问题,并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技能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创新思维,进而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科学素养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主要 的学习内容,更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 式。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过程一般有七 个要素,而且每个要素都有对应的基 本要求。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 的第一个要素,是探究教学的起点和 关键点。教师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 征、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创设一 些生动、有趣、难易适宜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互动提出问 题,为生动高效的物理探究课堂铺垫 高质量的基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发展高 阶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 生的科学素养。

  提出问题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 是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亦即实验 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其次 是能将发现的现象经过加工处理转化 为具体的物理问题,并用科学的语言 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不仅可 以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知识的积累、 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激发学 生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将探究欲望转 化为实验实践,而且可以将学生从被 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 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 础。然而,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 存在提问内容多为教材中的陈述问题、 提问以教师为主、师生互动少、提问 缺乏创新性等问题,这些低效的提问 极大地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 的发展。因此,物理课堂应以鲜活生 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 发展思维,提升素养。教师应积极开 动脑筋,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地 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注重师生互 动,提出一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 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好地 完成整个探究活动。下面笔者就如何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形成问题, 增进有效提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 问题

  物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物理 知识来源于生活,受生活的启迪。许 多物理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由生活 现象、经验引起的,比如,牛顿从 “苹果落地”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荷兰的眼镜制造师利佩尔席将凸透镜和 凹透镜组合起来,使其对准附近教堂 尖顶上的风标,看到风标明显放大了, 他对此深感疑惑并进行深入研究,最 终发明了望远镜。诸如此类由生活中 的问题引发的发现与发明不胜枚举。

  教师在落实科学探究第一要素 “提出问题”时,也要从学生的生活出 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 活细节中提出问题,这些贴近学生生 活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求 知欲,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学 习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时, 由打开卧 室的开关,卧室的几个灯一并亮起这 一现象出发,提出如下问题:这些灯 是如何连接的呢? 电路有哪些连接方 式呢?再如,学生都看过或参加过百 米赛跑,观众在为跑在最前面的同学 欢呼、为跑在后面的同学加油,而裁 判员在聚精会神地计时,针对此种生 活场景可以提出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 慢的问题。又如很多学生见过或拥有 过激光笔,知道光在空气里是沿直线 传播的,那么光在其他透明介质中是 如何传播的?从一种介质进入其他介 质又会如何传播?……这些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有话可说,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 从中可以找到乐趣,体现自身的价值, 增强自信心。

  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比较贴近学 生生活,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基于生 活现象设计情境或以生活现象引导学 生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 看本质,进而挖掘潜藏在生活现象背 后的物理原理。由生活经验引发的物 理问题数量丰富且易于理解,因此, 教师应深入观察生活并提炼物理相关 话题,作为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 素材。

  二、从学生的体验、小实验出发 提出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问题 都由教师提出,学生也都习惯这种方 式,导致学生形成了依赖性,就等着 老师提出问题,他们再去思考,大大 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改变 观念,通过各种途径、渠道,引导学 生逐步建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亲力亲为的体验和手脑 并用的小实验中,就有极大可能发现 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形成有问、敢 问、善问的能力。若能持之以恒,通 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步具有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素养。比如,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时,教师 安排“储币魔箱”的小实验,发现从 “储币魔箱”顶部投币口投入纸币,从 观察口却看不到纸币踪影,这是什么 原理呢?带着疑问,教师让学生打开 “储币魔箱”,竟然发现箱子里面有一 个平面镜,学生就会知道这个现象肯 定与平面镜有关,通过教师进一步引 导,学生会提出“平面镜成像有什么 特点呢”这个问题。又如教师在进行 大气压强教学时,安排“变瘪的矿泉 水瓶”小实验:在矿泉水瓶中倒入热 水,晃动后倒出并拧紧瓶盖,静置一会儿,发现矿泉水瓶变瘪了,这个实 验不仅出乎学生意料,具有震撼的效 果,而且会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思考, 最终学生理解了大气压强是确实存在 的,并提出“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 的问题,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特点及其应用 奠定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躬行”,物理探究离不开实验,物理问 题的解决和物理原理的析出大多基于 实验,学生在体验、小实验的过程中 发现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 探究,在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同时也 锻炼了高阶思维。课堂上,教师以生 动鲜活的体验、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好 奇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象发生的 原理,进一步激发其动手探究的欲望, 进而构思并践行实验过程,基于体验、 小实验的问题更具灵活性和深刻性, 更能引导学生构建出深层的物理知识。

\

 
  三、从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出发 提出问题

  课堂讨论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就 某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达到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的目的。而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笔者 发现许多课堂缺乏课堂讨论或流于形 式,严重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环节,不符合现代 教学理念。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开 展教学,不仅可以起到因材施教、优 化课堂教学的作用,还可以启发学生 努力思考,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 问题,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使整个课堂教学既紧凑又和谐。比如, 在探究固体融化与凝固的特点及其条 件时,教师可以设计课堂讨论话题: 春暖花开时节,冰冻的河水开始融化, 你对其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在讨论中 可能会说出冰融化的现象、状态的变 化及温度的变化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提出新问题“冰融化的特点、 条件是什么”等,教师将学生提出的 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就可以明确本节 课要探究学习的内容。再如,在学习 完定、动滑轮知识后组织学生讨论: 将定、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滑轮组 使用时有哪些特点、作用呢?讨论中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 可以提出新的问题:使用滑轮组是否 可以改变施力的方向?是否可以省力、 省距离?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 下面的探究。在课堂讨论中提出问题,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 创造力,还能使学生发现、提出新问 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物理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知识是在互动对话中逐渐构建而 成的,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在师生 讨论互动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更便于学 生的理解,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当然,师生的讨论对话不能天马行空, 高效的讨论是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的。 教师应以教材为蓝本,规划适切的教 学大纲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讨论 进而提出有效的问题,在师生互动中 解决问题,让学生的认知更进一层楼。

  四、从真实可靠的物理史实出发 提出问题

  物理学史是人类科技、文化遗产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一代代科 学家为物理学的发展、进步做出的巨 大贡献,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知识、营 养,获得丰富的精神财富。而物理史 实是物理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物理史实不仅具有可读性,还可 以使我们从中学观点、找方法、学经 验、找榜样,开阔眼界、活跃思想。 我们学习物理史实不仅要“以史为 鉴”,更重要的是“以史为器”,去提 出问题,去开发未知,去开拓创新、 去发展自我。

  比如,在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 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电可以生磁)后,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近十年的 不懈努力,终于在 1831 年发现了电磁 感应现象(磁可以生电),从而揭开了 电气化时代的序幕。学生从中不仅学 到了科学家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还 能提出问题:磁是怎么产生电的,磁 生电需要什么条件?从而激发学生进 一步探究。再如,英国的物理学家麦 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 电磁波的存在,随后,德国的物理学 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学生能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电磁波 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是怎么向四周传 播的?从大量的物理史实中,我们可 以提出许多疑惑的、未知的问题,我 们重走当年科学家的道路,可以激发 学生的兴趣,可以提升学生的技能, 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可以培养学生 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初中生形象思维发达,更喜欢听 故事。物理教学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 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 的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和 技能。很多物理原理的发现过程都比 较曲折有趣,教师应对这些故事进行 整合,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创 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物 理学家探究物理过程进而提出具有探 究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进而提升物理 教学效率。

  五、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出问题

  21 世纪的人类社会,全球一体化 和文化多元化步伐显著加快,随着多 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网络资 源也日新月异、更加丰富多彩。信息 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多 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物理课程资源的开 发和利用开创了新天地,打破了传统 物理教学的时空界限,拓展了课堂教 学的形式、内涵。在浩瀚的网络资源 中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网络资源也非常丰富,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有各种有趣的小实验,有前沿科技的 介绍,有各种理论知识的解释,也有 各种疑难知识的解答等,它们通过文 字、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呈现在 我们面前,应用网络资源,对资源去 粗取精,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不仅使 学生受益,也使教师受益。

  教师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也 可以利用合适的网络资源提出问题。 比如,在研究“声音的传播”教学时, 可以引入网络新闻材料:美国研制成 功了一种新型武器——声波枪。这则 新闻材料既联系实际社会问题,也与 我们学习的声音的传播有关,学生在 教师的引导下会提出许多问题:声音 是怎么产生的,怎么传播的,为什么 能成为武器等。又如,网络资源中有 许多关于静电现象的图片、小制作、 小实验,学生在浏览这些信息时会提 出问题:电荷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 会有放电现象,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 为什么会经常“飘”起来等。利用网 络资源形成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由 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激发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将教学从课 堂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

  当代初中生深受互联网影响,有 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教师应着眼于 此,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相关问题的网 络资料,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整合丰 富的网络资源,使其成为自己学习物 理的工具。网络上有关物理的视频、 文章、实验五花八门,教师应着眼学 情认真筛选,整合适合学生的教学资 源,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感兴趣 的相关话题中形成问题、进行探索, 线上教学资源必须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激情。 因此,在利用网络资源提出问题时, 一方面要规避资源冗杂、学生易于沉 溺的缺点,引导学生仔细筛选整合有 效信息;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网 络资源转化为线上学习的工具,在实践探究中学会提出有效问题,并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物理探究素养。

  现代人才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这个核心素质,而各种各样的创新 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提出,没有问题 的发现及提出就没有创新。提出问题 是物理学科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爱 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远 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得多。”“学” 源于“问”,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更是 提问的主体。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应成为教学应有之义。学生的问 题多基于其生活经验及其已掌握的知 识,他们多从个人角度出发思考和提 问,具有极强的个性差异。所以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持之 以恒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不断完善其提 问技巧。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激发学 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潜能,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 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 物理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 更加关心生活,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 于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 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振发 . 精心设计课堂,从实 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 [J]. 知识文库,2016(06):122- 122.

  [2] 陈丕惠 . 精心设计问题讨论, 提升思想品德课堂实效 [J]. 中学教学 参考,2012(12):12-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75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