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扬州市职业院校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01 10:19: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在介绍相关背景的基础上,首先说明了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优势,然后分析了扬州 市职业院校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瓶颈,接着阐述了扬州市职业院校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 教育一体化的思路,最后提出了扬州市职业院校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体化,扬州市职业院校,长三角区域

  2018 年 11 月 5 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 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 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1]。2019 年 12 月 1 日,中共中 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 要》,提出长三角区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共同发展 职业教育,搭建协同发展平台,按照产业布局做大做 强长三角区域内各产业联合职业教育集团, 为区域 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 。2020 年 4 月 1日, 江苏省政府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 纲要>江苏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江苏实施方案》),明 确提出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 把做大 做强联合职业教育集团 、支持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 点城市提上议事日程[3]。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战略, 是新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 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 人才的重大机遇,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 发展的关键要素[4]。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是顺 应国家发展需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 自然结 果。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通过充分整合区域 内职业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内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 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进一步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产 业发展的水平,最终实现了促进就业的目标。

\
 

  扬州市职业院校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 一 体化并非只是为了分享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而 是想要在确保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能够 更好地巩固 自身的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形成自己 的职业教育特色,并在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 过程中促进教育资源要素的优势互补,进而为长三 角区域内教育资源量的提高和质的飞跃做出应有 的贡献。

  一、相关背景

  (一)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从地理区域上看,长三角位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根据国家相关资 料显示,该区域总面积为 35.8 万平方千米 。截至 2020 年,该区域总人口达到了23 794.36 万人,区域 GDP 达 到了244 713.48 亿元,成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增长极。长 三角区域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块,也是我国职 业教育资源最为丰富且优质的区域 。根据教育部统计 资料,截至 2020 年,长三角区域共有 236 所高职院校、 849 所中职学校, 分别占全国此类职业院校总数的 16.6%和 11.6% 。其中,江苏省有 90 所高职院校,院校 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优质高职教 育资源方面,长三角区域坐拥 45 所“双高计划”建设 校,占全国总数的 25% 。另外,江苏省有中职学校 198 所,在校生总数为621 530 人,数量居全国前列,同时在 中职学校的办学质态上,江苏省同样走在全国前列。

  (二)扬州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2021 年, 扬州市共有 6 所高职院校、9 所中职学 校和 9 所技工院校 。其中,高职院校的数量在省内排 名第五(南通市、扬州市、徐州市并列第五),高于扬州 市在江苏省内的 GDP 排名 (2021 年 GDP 省内排第 7 名),也高于扬州市人口在江苏省内的排名(2021 年人 口省内排第 10 名) [5]。

  二、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优势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长三角都市圈基本形 成,而职业教育同步催生了“同城效应”。从职业教育 的发展规律出发,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自觉形成了一 个有机结合的专业群落和良性的专业链分布,笔者冠 之为一体化发展,并总结出其具有如下优势。

  (一)一体化催生专业建设错位发展

  长三角都市圈内的各个城市在立足本市经济发 展需要的基础上, 各自放眼长三角整个区域经济发 展,并结合本市在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合理调整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布局 。 同时,自觉避免专业重复设 置、同质投入的内耗局面,以便形成彰显各自特色、专 业互补、合作共赢的良性局面。

  (二)一体化催生师资队伍建设联动交流

  长三角都市圈有望在新一轮师资队伍建设中出 台各类新政,并在人才招聘、人才引进、人事管理等涉 及人才政策层面开展多边合作,以构建长三角都市圈 人才流动机制 。 同时,鼓励各职业院校人事部门校际 互聘、城际互聘,通过讲座、授课、专家指导等各类交 流形式,让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为长三角职业教育一 体化提供切实的动力。

  (三)一体化催生教学成果共用共赢

  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每 3 年要评审一 次教学成 果奖,但一直以来教学成果奖重申报、轻推广。而通过 职业教育一体化,各职业院校今后应出台各类奖励办 法,加大教学成果的推广力度,以便使成果惠及更多 的学校和学生 。 同时,通过推广率的考核压实主体责 任,并通过惠及面的考核加大奖励力度,以切实推动 长三角都市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而增强优质教育 资源的辐射面、覆盖率、影响力。

  三、扬州市职业院校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 体化的瓶颈

  从现实情况来看,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存在 不平衡的现象, 处于优势地位的职业院校单向 “扶 贫”,缺乏合作的动力,而处于弱势地位的职业院校则 担心师资、生源单向流失,合作积极性也不高[6] 。现阶 段,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 推动,且职业教育共建共享共治机制不健全,存在参 与主体多、协调难度大等问题 。而扬州市职业教育体 量在江苏省处于中游水平,在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 体化中的“话语权”有其局限性。加之部分职业院校专 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性不够,且部分企业存 在只重眼前利益的短视现象,导致校企合作关系并不 牢固,进而致使扬州市职业院校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 教育一体化面临诸多瓶颈。

  (一)相关部门融入意识不足

  扬州市相关部门近些年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 投入,在市内组建了职教集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但是相关部门的投入只是立足于市内职业教育发 展对地方经济的反哺,并没有放眼于长三角区域职业 教育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二)职业院校融入动力不足

  扬州市内中高职院校隶属关系不一,如中职学校 的主管部门为地方教育局,技工学校的主管部门为地 方人社局或省交通厅,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为省教育 厅,且日常的办学主要按照各自主管部门的要求开展 工作 。 同时,学校领导对协同创新的举措在思想上不 够重视、在行动上落实缓慢,且相关教师在日常工作 中认识不清、动力不足,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扬州市 职业院校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进程。

  (三)行业企业融入参与度不广

  各种事实证明,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 体化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广泛参与 。近 3 年来,国家出 台了若干鼓励产教融合的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雷 声大,雨点小”,导致文件的落地落细落实受到了巨大 的挑战 。同时,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参与度低、协同 性差、积极性弱。

  四、扬州市职业院校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 体化的思路

  扬州市职业院校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 化,需要在系统论基础上明确扬州市职业院校在长三 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中的定位,厘清政府、学校、行 业企业等主体的作用与职责,科学分析职业教育协同 创新的整体模型, 并在充分整合市内职业教育资源, 构建双向互聘的人才供给机制、多方参与的资源共投 机制、规范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耦合互惠的优势互 补机制的基础上,以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为抓手,不断 提升学校与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扬州 市产业分工的契合度,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从而推进 服务产业需要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持续集聚优质教育资源,当好长三角区域职 业教育一体化的“跟跑者”

  2020 年,教育部和江苏省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 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启 动大会召开以来,苏锡常三市相关单位有序推进职业 教育改革创新工作, 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阶段性成 效 。苏、锡、常三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组织推进 体系, 即由其所在区域的 34 所高职院校和 1 所本科 院校制定实施方案 。 同时,苏锡常都市圈试点中职学 校统一招生录取,推动建设了 100 所优秀中职学校和300 个优质专业,注重为高职教育输送生源。而扬州作 为苏中地区的明星城市,距离苏锡常职业教育都市圈 仅有 100 千米,因此,其应该对标苏锡常都市圈的发 展高地建设,坚持协同发力、注重改革创新,主动融入 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7]。

  (二)精准拓展优势专业集群,做好长三角区域职 业教育一体化的“压舱石”

  “十四五”期间,扬州市重点打造产业科创名城、 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2021 年,江苏省教育厅 公布的扬州市高职院校“双高”专业群有扬州职业大 学“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石油化工专业群”、江苏旅游 职业学院“烹调工业与营养专业群”“旅游管理专业 群”。这些专业群建设对标的是扬州市的优势产业,有 利于促进产教融合由浅层向内涵转变,进而实现科技 的产业化发展,加速市场化的转变,并能有效整合各 种资源 。 同时,扬州市中职学校获批江苏省职业学校 现代化专业群的有扬州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工程 技术专业群”、邗江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群”、扬州 旅游商贸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群”、江都中等专 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等。扬州市政府应主动 对接各职业院校重点专业群,有针对性地引导职业院 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 优先对接城市战略性产业,使 各专业群在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中获得一定 地位,从而发挥积极影响。

  (三)创新实践优质资源配置,走出长三角区域职 业教育一体化的“先手棋”

  扬州市相关教育单位需要突破狭隘的地方主义 旧观念, 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框 架 。在发展中职教育方面,可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 的职业教育资源需求,从宏观层面优化学校布局与专 业设置,并对行业要求较高而需求量较低的专业进行 统筹协调,使全市中职教育形成特色彰明、均衡协调 的整体优势 。在发展高职教育方面,可实行区域整体 规划,做强做精地方优势专业,避免专业的重复,淘汰 不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濒死”专业,以有效提升高职 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五、扬州市职业院校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 体化的建议

  (一)梳理好“政校企”三方关系,明确各自角 色定 位与职责

  扬州市职业院校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过程离不开的规划协调 、政策保障和项目支持, 因此市政府需要将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 重大项目建设, 同步推进产教融合配套政策的制定, 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其支持 。 同时,市教育管理部 门需加强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落实“放改 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推动职业院校自主 办学的同时,给予其方向性的引领。

  为了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扬州市职 业院校应该努力争创为国内同类领先、国际一流的职 业教育单位,并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专业(群) 。在长 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协同的背景下,扬州市职业院校要 根据《扬州市“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提出的“以加快建设产业科创名城为目标,聚焦 ‘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 链补短板和锻长板结合 、 自主可控和开放合作为原 则,实施‘215’产业链培育提升工程,用 3 年时间,遴 选培育 20 条重点产业链, 在此基础上, 聚力打造 10 条左右链条较为完整、节点特色显著、技术水平领先 的优势产业链,力争形成 5 条规模较大、龙头突出、有 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地标性产业链”[8] 的行动计划,优 化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设置,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 对性,并在年度招生计划、专业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 向市内重点发展产业倾斜,充分依托优势专业和特色 资源,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提高扬州市职业教育 与扬州市重点发展产业的适配度, 做好产业发展的服 务者和参谋者的角色。

  江苏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指出,扬州市属于南京都市 圈,重点发展航空、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 力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纺织和服装、海工装 备和高技术船舶 、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 、新能 源、食品、文化和旅游、健康休闲养老、会议会展等特 色产业,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9]。 因此, 扬州市的相关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本市职业 院校建设,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便利条件。

  (二)完善双向互聘的人才供给机制,提升人力资 源效益

  首先,要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 唯奖项”的传统用人观念,而要以人才的实用性与适 配度为考量[10]。原则上,扬州市职业院校招聘新教师时 应从行业招聘具有专业背景与经验的达标人员 。 同 时,扬州市职业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主动与企业联系,在企业中设置教师实践岗位,落实校内专任教师 每年至少 1 个月在企业实践实训的硬性要求,且要完 善学校领导、骨干教师与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双 向互聘、兼职兼薪的相关制度。

  其次,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信息服务统一平台 。扬 州市职业院校要创造更多教师在学校之间相互交流 的机会,完善优质师资流动共享供给机制,并通过沙 龙研讨、教学展评等方式举办联合备课、同课异构 、 课例分析等教研活动, 以便使高水平专业师资下沉 至各所学校,进而提高师资整体的水平 。 同时,其要 选择一些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深厚理论功底的专家 型教师,共同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 。另外,还要构 建职业教师信息服务统一平台, 并与长三角区域内 相关平台的接轨。

  (三)构建多方参与的资源共投、信息共享机制

  尽管扬州市已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造了良好 的政策环境,但实际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此,市政府在支持企业办学的 财税政策方面应有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 。具体来说, 扬州市政府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职能转 变,通过“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方式,激励企业 发挥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促进职业院校在二级学院 或专业层面开展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职业 院校主动与企业共建职工培训中心和继续教育基地。 同时,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积极主 动地与相关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 作;企业也应当提升产教融合意识,依法履行实施职 业教育的义务,利用人力、技术、设施、资本等要素参 与校企合作,促进校企人力资源的共同开发 。另外,职 业院校与企业应当通过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设立分 校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办学,以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力度。

  首先,构建耦合互惠的互补机制,加快形成顶层 协商机制 。扬州市政府要依托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 整合资源,搭建“产学研”共同服务平台;通过一系列 产教融合工程项目, 引导市内产业参与职业教育办 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 接; 调动职业教育资源参与跨市跨省合作机制建设, 努力拓展市职业院校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 化的广度和深度。

\
 

  其次,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整合在线课程平 台。扬州市政府要引导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快推进智慧 校园建设, 且相关信息平台由市内职业院校共同搭建、共同管理、共享效益;实现课程资源互通,落实课 程互选、资源互通,以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教育体系;以 扬州市重点发展产业为主体, 以相关产业链为延伸, 进一步优化专业群建设,形成相关产业认可的“X”证 书与可复制、可推广的学分银行操作模式 。之后在此 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与相关政策条件,与长三角区 域其他职业院校开展跨区域远程教学,共建共享实训 基地,并做好跨区域间学生的学习成果互认与学分互 换工作。

  总之,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十四五”期 间国家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扬州市职业 院校要想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应在全球 化的视野下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深度把握长三角产 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多 渠道、全方位消除发展中存在的障碍,以实际行动推 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 讲[EB/OL].(2018-11-05)[2022-10-08].http://news.cctv.com/2018/11/05/ ARTIYQVanRqUKRtl2uPvp9z6181105.shtml.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 要》[EB/OL]. (2019 -12 -01) [2022 -10 -08].http://www.gov.cn/zhengce/ 2019- 12/01/content_5457442.htm.

  [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公布[EB/OL].(2020- 04 -01) [2022 -10 -08].http://js.people.com.cn/n2/2020/0401/c360300 - 33920004.html.

  [4] 米高磊,张杰.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困境及优 化:兼议对杭州的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21(2):100- 106.

  [5] 江苏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EB/OL].(2021-05- 18) [2022-10-08].http://tj.jiangsu.gov.cn/art/2021/5/18/art_80066_9819836. html.

  [6] 王琴.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基 于长三角联合职业教育集团的调研[J].教育发展研究,2021(7):61- 67.

  [7] 陈慧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区域高校创新联动策略研 究[J].教育探索,2019(4):53-57.

  [8]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 年)》的通知[EB/OL].(2021-02-24)[2022- 10-08].http:// www.yangzhou.gov.cn/yzszxxgk/zfb/202104/5b545bc8e5c745c28d7c395 1f838fe99.shtml.

  [9] 江苏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都市圈发展规 划的通知[EB/OL].(2021-03-22)[2022-10-08].http://www.jiangsu.gov. cn/art/2021/4/16/art_46143_9750343.html.

  [10] 章念念,许鹿灵,汪辉进,等.安徽高职院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 展的路径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2):53- 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702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