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在“双减”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构建“习惯树”评价体系,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借助“云 平台”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增值评价,把学生评价由单一的学科评价转向学科能力的评价。教师、家长、学生都能在“习惯树” 上看见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习惯养成的生长情况,从而达到“多种角度”“贯穿全程”的“看见”。通过评价促养成,培 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习惯树”评价,云平台,“双减”
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 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 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 于出头处谋自由。”儿童就像树一样, 尽量生长,不断得到养成与深化,个 性与能力不断得到展示和发展,儿童 的道德品性不断得以实现和积极变化。
将儿童的成长视为一棵动态成长 的树苗,树苗的成长需要阳光、土壤 与水分,“习惯树”的成长则将生活、 学习、社会三方面的好习惯素养作为 养分,这是一个不断得到外界滋养、 自主成长的过程。云平台上的“习惯 树”是可视化的,从发芽、抽枝、长 高,长出一片片树叶,再到成为一棵 参天大树,这是一个过程,也反映出 儿童在逐渐养成的好习惯。本项目以 电子记录的形式将学生在小学阶段内 的行为表现、水平发展和突出事件, 并做出相应的反馈,及时地给出科学 合理的指导意见及评价。
一、“习惯树”评价目标指向
(一)建设习惯涵养成长场域空 间
校园的打造从儿童的习惯涵养出 发,主道路上的“贤师”“贤生”榜, 走廊中的“习惯墙”,操场外的“心愿廊”“勤学径”“感恩路”“大舞台”等 校园景观,以适宜儿童生长的形式打 造自然、舒适的育人环境,起到润物 无声的效果。
(二)构建指向育人的习惯评价 体系
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 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综合素质评价, 促进全面发展。完善评价内容,突出 评价重点,改进评价方法,统筹整合 评价,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 的“五唯”窄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形 成良好教育生态。树立科学育人观念, 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 美育评价、加强劳育评价。从过多关 注学生本学科的学习成绩转向关注学 生所有学科学业成绩的优化和发展, 实现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三)完善“习惯树”云平台
云平台上的“习惯树”是可视化 的,是生动有趣的,是贴近儿童生活 的,是动态生长的。“习惯树”成长 经历评价体系研究,正是通过信息网 络、多媒体技术能够以声音、图像、 影响等直观、生动的画面创设生活 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情感。“习惯树”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成为德 育的评价方式之一,而且可以成为学 生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作用的资源 和工具。
(四)润泽一批成长的“贤才”
学生可以实时了解、跟进,以 “习惯树”评价体系中的大数据为参 考,以其评价的实时性为依据,以阶 段的整合报告为支撑,实现对自我成 长的诊断、反馈和激励,满足儿童个 性化发展的需要。在“双减”背景下, 以评促学,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自身品 德、学习、社会习惯养成,激励儿童 自主成长,撬动教育教学质量。在校 园内形成良好的评价氛围,使学生实 现既是被他人评价的客观对象,也能 成为会评价的主体的双重身份转换。
二、“习惯树”评价建设内容
“习惯树”评价文化从精神文化、 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及云平台支持系 统四大板块进行建设。在凸显生命教 育理念,尊重生命成长规律的前提下, 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构建以培养生 活、学习、社会三大核心习惯为目标 的“习惯树”课程,朝向培养未来性 儿童的美好愿景出发,搭建平台、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中,绽放习惯之花。
(一)实施开发
1. 明确习惯涵养机制
习惯的养成是价值建构的构成 部分,儿童在交往过程中与场域中的 要素沟通,发生价值碰撞,让儿童的 习惯在营造的场域中自主生长,得以 养成。
我们认为儿童习惯的养成应立足 于知、情、意、行的基本要素,知、 情、意、行既相互独立却又密不可分, 整个是一个逐步上升逐步整合的过程。 基于此,我们划分了七个场域涵养阶 段,分别为:激活感知阶段、引发对 话阶段、生发冲突阶段、触发内省阶 段、认同悦纳阶段、实践践行阶段、 行为固化阶段。儿童在这一文化场域 的浸润中,犹如树木茁壮成长,最终 形成儿童的一种文化自觉。
2. 建设浸润式习惯场域空间
构建“习惯树”课程的相互融 合、相互勾连的四大场域,实现形成 一个融通的“润物细无声”的习惯浸 润的场景。
文化场——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 授人以知识技能,其深层意义是使人 成为人,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的 境界。
空间场 —— 物态空间是儿童成 长的重要阵地,能在潜移默化间实现 良好习惯的熏陶作用。校园主道路上 的“贤师”“贤生”榜,走廊中的“习 惯墙”,操场外的“心愿廊”“勤学 径”“感恩路”等校园景观,以适宜儿 童生长的形式打造自然、舒适的育人 环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场 —— 学校是儿童习惯养 成、生命成长的重要生活空间,我们 将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对原有的“习 惯树”校本课程进行课程目标与课程 结构实践场。
实践场—— 习惯养成不能靠说教 和管控,儿童的习惯养成离不开自身 丰富的体验、感悟和思辨。育人的样态将从传统的封闭空间走向儿童真实 的生活。学校开发“珍爱生命课程”, 建设“珍爱生命场馆”,以“学会自 理、安全防护、身心健康”为目标。 四季长廊落成后,学生徜徉其中,感 受地球四季变迁,感怀万物万灵、生 命始终;应急演练馆、消防体验馆则 以全真的模拟环境,令学生学会逃生 自救;数码世界馆,学生身处其中感 受知识学习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进行 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 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教育, 促使学生形成自觉的生命与安全意识。
3. 建设“习惯树”课程体系
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重视儿童 的习惯养成教育,13 年来积累了一定 的习惯养成教育经验。我们把儿童的 习惯归为社会、学习、生活三大方面, 三大习惯下分别涵盖五个维度的习惯。
学习习惯包括:乐学好问、制 订计划、坚持阅读、解决问题、梳理 反思。社会习惯包括:融入集体、人 际交往、公共道德、家国情怀、法律 规范。生活习惯包括:热爱劳动、良 好作息、学会自理、安全防护、身心 健康。
因此,我们逐步建构出“习惯 树”课程,以“树”的校本样态模拟 学生的习惯动态生长,在“习惯树” 课程的滋养浇灌下,每个儿童都能成 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1)“习惯树”——学习课程
“我的学科吧”:重点突破儿童体 验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在知识 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各学科关键 能力为考查点,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 和各年级教材,关注儿童的学习体验 和探究能力培养,提供不同年段的题 库,定期地测查学生是否掌握该年段 的应会知识和技能。
“我的小课程”:重点结合儿童 的认知风格,体现学生在学校新六艺 校本校课程中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如 STEAM 课程、电影课程、博物馆课 程等。在本校儿童成长性评价体系中,我们不仅记录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过 程中的表现,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 活经历进行再思考。
“我的兴趣点”:注重培养兴趣和 培养特长。学生在学校课程的学习中, 在参加兴趣班和校内社团活动时逐 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力求尽可能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 空间。
(2)“习惯树”——生活课程
习惯课程:三大类习惯、15 个核 心习惯、15 条细分习惯层层依托,组 成了我校习惯养成教育的主体内容。 课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的德育网络机制,凝聚教育的合力。 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 径和方法,逐步构建小学各阶段培养 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框架体系,设计 礼仪课程、珍爱生命课程、榉娃习惯 绘本课程(低年级)、“榉娃爱劳动” 课程、习惯养成活动课,形成一套可 操作性较强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有效 评价机制。构建尊重儿童本位,以 “约束性 + 行动式”的习惯课程,去 约束,多激励,让学生做一个主动者。
(3)“习惯树”——社会课程
我的活动课:借助形式多样的 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在实践中达到 “知”与“行”的和谐统一,加强对少 先队工作的关注,利用好植树节、母 亲节、端午节等节日契机,加强对学 生传统文化、爱国情怀、感恩教育、 “八礼四仪”的教育,培养家国情怀; 进行普法知识宣传,带学生了解法律 法规,做知法懂法的合格小公民;实 现淘乐汇活动的系列化,走出课堂, 打造有立贤特色的德育品牌活动,促 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长时段体验活动:每学期开展以 月为时间单位的德育体验活动,注重 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让学生用 自己的视角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 和感受生活,养成良好习惯,在实践 中自我构建、重塑,从而“立行”,如 “我爱劳动”“我会自理”等。
以“学习、生活、社会”三大核 心习惯建构的“习惯树”课程,促使 学生习惯养成从雕琢走向涵养,从管 控走向激励。好习惯在沟通和交往中 自主建构起来,得到内化与生长。
4. “习惯树”评价模型建设
根据原始数据分析,进行分类处 理,并将相关数据进行关联,评估过 程及结果,对儿童一定阶段内的成长 过程进行评价。如通过采集儿童的运 动与艺术、习惯养成、课堂学习等数 据,将纵向学习的全过程与横向发展 的全要素整合起来,形成学生完整的 人格、日常的表现及发展的差异性图 谱,从而分析儿童学习效能。教师对 其进行更为科学的教学、德育、班级 管理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借助平台数 据,精准施策。
(二)实施路径
(1)打造浸润式习惯场域空间
以物态景观营造为本,立贤校园 的 18 处景观处处彰显了习惯涵养文化 理念。以珍爱生命课堂及场馆为载体, 学生通过沉浸式场馆参观体验,每个 年级每学期参观一次展馆。
(2)建设习惯课程体系
基于我校省级课题“3915 习惯课 程及读本”开展,面向学生学习、生 活、品德,落实到 15 个操作要点上, 以阳光、雨露、肥料积分的形式记录 在云平台上,令立贤学子拥有带得走 的好习惯,拥有幸福一生的能量。
(3)实施“习惯树”云平台评价
真实生活积累丰富体验,将体 验、温暖的记忆以照片、视频、音 频、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并上传到 “平台难忘瞬间”等栏目,形成档案 袋式评价。
三、“习惯树”评价实施优势
(一)智能分析的增值性评价促 进儿童全面发展
数据库将统计立贤学生入学时的 识字量、计算能力、语言表达、兴趣 特长、社团课程选择、家庭基础情况 等信息,录入智能分析平台。并对同一学生六年的学业情况、身体素质发 展、心理健康、特长爱好等进行全方 位的持续跟踪及比对,体现自主性、 选择性和差异性。
(二)个性化评价只为每个儿童 私人定制
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激发 学生的活力。把学生引导到提升综合 素质、提高学习能力、优化非认知品 质的发展上,每一个儿童均得到了全 程式的跟踪、全方位的激励,打造适 合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三)智能平台多元评价方式为 教育赋能
儿童的“习惯树”的成长、儿童 阅读量的量化呈现、自主成长的雷达 图等能激励儿童自主成长的要素,将 创设一个无边界的儿童自主成长的空 间,令儿童的成长充满无限可能。
(四)评价手段创新 —— 智能化 分析平台实现云端评价
利用互联网关注儿童未来是不可 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授课方式可以 通过网络形式呈现,德育的评价也可 以借助网络科技来进行大数据的挖掘 和习惯成长的分析。“习惯树”评价正 是通过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声音、 图像、影响等直观、生动的画面创设 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情 感,希望对儿童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 促进作用。
(五)研究角度创新 —— 解决 “双减”下存在的一些教育问题
本项目关注“双减”背景下的增 值评价,对学生的习惯、态度、兴趣、 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旨在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诊 断、反馈和激励。因而,寻求建立起 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需要为目标的评 价体系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六)评价内容创新 —— 大数据 实现评价效能分析
高效、简化的指标反映学生综合 素质的发展状况,既注意了统一要求, 也关注了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 需求,为学生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 供一定的空间。将学生纵向学习的全过程与横向发展的全要素整合起来, 尊重学生人格的完整性、表现的日常 性、成长的动态性、发展的差异性, 不仅强化传统评价的功能,还体现了 实时性、及时性、跟踪性、长时段性、 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
学校长时间潜心研究“评价”这 一教育主题,关注“云平台”“儿童 自主成长”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并 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立项江苏省 “十三五”规划课题“看得见的生 长——小学‘习惯树’评价的研究”, 全体教师成为学校课题组核心成员或 参与研究,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逐渐 体系化、规模化,形成了具有立贤特 色的评价文化,学校也成为区域内研 究评价文化的代表。
2011 年至今,我校已多次在省、 市、区做“指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 过程评价”等相关经验交流与分享, 受到领导广泛认可与社会好评,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力。我校领导与教师也 多次到广州、北京、上海、安徽等地 进行宣传讲座及交流。十多年来,多 方的合作与交流也为学校研究“评价” 这一教育主题开阔了视野,提供了丰 富的资源,逐步形成具有立贤特色的 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沈周宵 . 好的教育是一种习惯 教育 [J]. 湖南教育,2017(09) .
[2] 姚璞 . 习惯教育 思 想在 小学 日常教育中的渗透 [J]. 教育界,2020 (06) .
[3] 孙新民 . 教育评价中存在的突 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J]. 基础教育参考, 2018(10) .
[4] 刘思阳 . 教育云平台的利弊分 析 [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02)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6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