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土壤”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1 10:58: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本文以《土壤》课程教学为例,对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探讨。本文认为,教学设计应以地理核心素 养为依据,制定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目标,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设置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任务群,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表现, 做好教学评价设计。

  关键词:深度学习,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地理核心素养,土壤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 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 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积极主动 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 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 能将已有的知识和思想迁移到新的情 境中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是课堂教 学的实施方案,为课堂教学实施提供 科学的指导,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 下,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 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

 
  一、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依据,制 定发展高阶思维的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同时教学目标又为教学活动提供测量 和评价的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 标 准(2017 年 版 2020 年 修 订 )》 强 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 标的制定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 手段,是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 “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统 摄任务与量规,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 的需求、提高和改进的方向。

  深度学习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批 评性思维。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与形 成,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 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前提下,将高 阶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贯穿地理 课堂教学的始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地理 1 中第 9 条 内容要求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 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突出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观察土壤 的场所包括野外观察和室内土壤样品 的观察。因此,《土壤》这一节在深 度学习理念下的高阶思维发展目标可 设计为:

  1. 通过野外采集标本,能够说出 土壤的物质组成,识别并描述土壤的 外部特征。(地理实践力)

  2. 观察实际土壤剖面与土壤剖面 标本图,描述土壤垂直分层及特点。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 结合相关视频、文字资料,归 纳土壤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4. 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和利用中出 现的问题,提出土壤养护和改良的措 施,树立保护土壤、人地协调发展的 观念(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二、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设置以 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任务群

  深度学习的目标是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地理真实情境的创 设,将学习镶嵌在真实的地理场景 中,使学生“无意中”遇到某些问题 和任务,为其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了 条件。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创设生活 化的地理真实情境,能够激发学习者 情感;在情境中进行合作探究,能够 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高阶 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在进行 教学设计时,把知识转化为问题,将 问题融合于情境之中。

  在课堂教学 中, 问题 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 中,要仔细研究教材,将教学内容转 化成一个个递进式、比较式、探究式 的“教学问题”,使之成为符合学情、 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任务群”,从 而实现对本课的重难点突破,这样的 课堂教学实施能引导学生沉浸在问 题情境去探究,从而达成高阶思维 目标。

  【探究任务一】了解土壤的功能 和概念

  导入:为了宣传健康土壤的重要 性,倡导土壤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每 年 12 月 5 日被设立为世界 土壤 日。 土壤与我们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你知道土壤有哪些功能吗?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翻开课本 第 92—93 页,讨论一下土壤有哪些 功能。

  小结: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 立足的条件,地球表面因有了绿色植 物而生机盎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 球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它是无数动物 的家园乐土。人类种植农作物以土壤 为基础,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 物为饲料。土壤为我们提供了 90% 的 粮食,它能够调蓄洪水,降低洪水的 危害。可见,土壤是人类可以利用的 珍贵的自然资源、农业发展的物质基 础、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任务二】认识土壤的组成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探究土壤 的组成成分,完成实验报告。

  小结: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 质、有机质组成。

  水分和空气 的存在,与疏松这 一特点密切相关,正是因为土壤疏 松,孔隙内才存在空气和水。矿物质 和有机质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相当 于土壤的“养分银行”,能够逐渐缓 慢分解释放出无机的营养元素供植物 吸收。正是因为矿物质和有机质分解 是一个缓慢过程,土壤才能持续不断 地提供和协调营养物质,尤其是有机 质,是肥力高低的标志。

  提问:那是不是有机质越多,土 壤肥力越好呢?

  不是。这四种物质只有达到一定 的比例,才具有最好的肥力。理想土 壤的组成是,水和空气占 20%~30%, 矿物质占 45%,有机质占 5%。

  承转:在野外如何判断土壤肥 力呢?

  土壤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其肥 力,外部特征能够反映肥力的高低。 所以在野外,最直观的办法就是观察 土壤的外部特征。

\

 
  【探究任务三】观察土壤的外部 特征

  1. 土壤质地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探究土壤 的质地,完成实验报告。

  提问:我们看到杯子里的土壤有 分层,外部分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层?

  答:颗粒大小不一样。

  小结:大颗粒的在下面,小颗粒 的在上面,更小的悬浮在水里。我们 用粒径对矿物质进行分类,根据粒径 大小不一样,把这种大的叫砂粒,小 一点的叫粉粒,更小的叫黏粒。当土 壤中这些颗粒占的比例不同,就形成 砂土、壤土、黏土三种土壤质地。

  讨论:不 同质地 的土壤透水性 存在怎样的差异?对农业生产有何 影响?

  结论:透水性上,砂土>壤土> 黏土。

  总结归纳,并完成《土壤质地与 土壤肥力》表格。

  承转:除了土壤质地,我们还可 以通过什么来观察肥力高低?

  2. 土壤颜色

  学生活动:观察分发的土壤样品 (样品来源于学生野外观察采样、外 地亲友邮寄等,收集来自全国不同地 区的土壤,如东北黑土、湖南红壤、 无锡本地黄壤)。

  观察思考:根据土壤样 品的颜 色,推测一下哪种土壤肥力高。

  小结:颜色的差异,与土壤的物 质组成有关。有机质含量越多,颜色 越深。矿物质中含有不同元素,会呈 现不同的颜色。含水量不同,颜色也 会有影响。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东北 的黑土颜色最深,应该有较多的有机 质,肥力最强;湖南红壤应该含有三 价铁元素,呈酸性。

  承转:不同的地区,土壤颜色存 在差异。同一个地区,垂直方向上, 土壤也会存在颜色的差异,肥力也会 发生变化。下面我们探究垂直方向上 的差异。请大家观看一段教师带学生 去野外观察土壤剖面的视频。

  3. 土壤剖面结构

  带 领学生去西胶山进行野外 实践,完成《土壤剖面结构观察任 务单》。

  小结: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也是观 察的一种维度。土壤从地表向下的纵 剖面,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 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不同 深度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也 会影响土壤肥力。

  承转:土壤是怎么形成的?

  【探究任务四】分析土壤的主要 形成因素

  观看 自制漫画视频《 土壤诞生 记》,完成探究活动。

  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快 (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 比重高)(红壤)

  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冷 湿 环 境 —— 有 机 质 积 累 多 (黑土)

  干热环境——有机质积累少

  小结:地貌不同,从山顶到低平 洼地,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 土、黏土。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 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 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土壤发育的 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 明显。

  承转:那我们人类应该如何进行 土壤的维护和改良,让它更好地服务 于人类活动呢?

  合理改造。自然土壤在人类的耕 作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 土壤。不合理的改造会破坏土壤的结 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东北地区 黑土一年退化一厘米,这些不合理的 人类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物质组成, 降低了土壤肥力。

  【拓展应用】如何养护和改良 土壤?

  围绕土壤肥力的四方面“水、 肥、气、热”。

  三、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表现, 做好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能够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调整学习方法,实现深度学 习。它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增强课堂学习的实效性。在教 学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地理 实践的最终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地 理实践中所获得的关键能力及活动过 程中培养的必备品格。教师对学生参 与实践活动的过程、结果、态度等进 行全面评价,通过评价与反馈,吸引 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

  地理教学设计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行动纲领,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 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不仅要关注教 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关注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是否实现了深 度学习、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习得 了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德举 .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理 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教材“大气受热过程”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9(12 上):37-39.

  [2] 孙全军 . 回顾与展望:中学政 治教学研究综述—— 基于对 2018 年 《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的统 计分析 [J]. 教学月刊 · 中学版(政治 教学),2019(03)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58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