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5 13:47: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生成,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的历史 逻辑,然后阐述了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的理论逻辑,最后论述了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古人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校课程思政 共同体即高校中的全体教育工作者,以培育“有理想、 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这一 目标为价值旨归,合 理配置和利用各方面资源,使多元教育主体在共同管 理教育事务的过程中,建立协同的行动趋向,通过联 动合作关系构建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有机团体 。高 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 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

  一、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的历史逻辑

  古人有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中 国的大学,植根于中国的土壤”,我国独特的历史、文 化、国情决定了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 须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党和国 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尤其 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将思想政治教 育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为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高校育人共同体的发展。

\
 

  (一)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的萌芽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早 期探索阶段 。1924 年,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 恩来针对政治教育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工作计 划 。 同时,黄埔军校诚邀毛泽东等人讲授中国革命运 动等思想政治理论课[1]。大革命失败后,苏区高校教育 工作因受战争等客观因素影响,将教育内容同生产劳 动相结合, 培养革命干部是这一 阶段高校的主要宗 旨,且十分重视政治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党注 重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 对新形势,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创办了多所 高校 。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基本理论、列宁主义基础、苏维埃运动史、中共党史、党的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 课是这些高校的基础必修课,占有重要地位[2]。这一时 期,教育为社会劳动经济产业的需求服务,促进了产 学研协同育人思想的萌发, 高校育人以思想政治理论 课为主,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还未提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 于初期萌发阶段 。 国家为高校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 即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并使学生更好地投身社 会主义建设 。这一 时期颁布了相关文件,进一步提出 要在全国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课程。囿 于特定时期人才培养任务的特殊性,这一 时期,高校 课堂教学以“又红又专”为主旋律,由国家制定教育目 标,敦促教育工作者同心同力培育时代所需人才[3],这 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思想的萌发,但高校的教 育工作者仍以思政课程为主协同育人,高校课程思政 共同体这一概念还未明确提出。

  (二)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思想政治教育 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极大关注, 这一 时期,在 思政课程视域不断开拓的基础上,将目光转向其他教 育主体,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的趋向日益明显 。具体 而言,立足课程教学层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与专业课教学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优化高校课程体 系设置 。如按照各个学科的特点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 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融入哲学社会科学、文学 艺术和自然学科课程的教学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同 讲授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此外,强调高校教育工 作者应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同等重视态度, 同心协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育人才 。立足 师资队伍建设层面,构建高校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旨在深化高校教师对当前时代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如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平时教学 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奠定 思想基础;在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的基础上,使学生树 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 就业的正向引导作用;理顺高校专业课教师与非专业 课教师、专职教师与非专职教师的关系,促进教育工作 者间的协调发展。立足部门管理层面,构建高校工作部 门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强化高校工作部门之间的联动 合作 。如建立学生工作、团委、教务等部门之间的协同 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团委等部门之间的工 作协调机制,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培育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的深化阶段

  近年来,为了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理论不断被强调,育人不再 单是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而是所有 教育者的共同职责 。立足教育主体层面,高校应加强 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课程思政共同体的发 展 。就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而言,该理论指出所有高校 教师都负有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要求高校制定相关 政策,鼓励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 员、实验室人员和团干部积极参与实践育人工作;就 高校教育部门工作者而言,课程思政建设要调动全校 部门、科室通力合作,加深高校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思 政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全体教师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 性,不断提升育人效能。立足教育客体层面,高校应将 思政元素融入本校各门课程,促进课程思政共同体的 发展 。 由此提出要构建完整系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把 “大思政”建设贯穿育人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4] 。高校 育人共同体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创新与协同 育人, 主张将各类课程打造成思政工作的重要渠道, 以切实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的理论逻辑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 营养,基于马克思主义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等理论基础,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协同育人 共同体, 将科学的理论和思想融入高校教育管理,进 而推动高校育人共同体的发展。

  (一)从古代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

  历代书院是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为社会的发展培育人才 。中国古代书院在培育“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济世之才之时,都离不开每一位教育 工作者的参与 。 中国古代教育虽未明确提出“共同 体”这一概念,但其蕴含的特色鲜明的“群育思想”是 中国教育理论中的重要资源, 也对当今高校课程思 政共同体的构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阐发作用 。立足 课程设置层面, 古代书院以培育既具有高尚品德又 具有济世才能的理想人才为教育目标 。历代书院注 重德育内容的逻辑连贯性与依次递进性, 将儒家经 典中的“四书”“五经”作为“入门之学”,针对学生不 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进行层次性、阶 段性的道德教育,即“分年”教育 。古代德育设置结构 合理的课程体系,将“群育思想”体现在教育的各个 环节 。立足个人师德层面,古代书院将“学高为师,德 高为范”作为“为师之道”的任教宗旨 。古代书院将教 师的自我修养教育放在首位,认为身教胜于言传,并 通过山长 、堂长和掌教等师长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 立贴近现实的、可学可敬的道德榜样 。正如王夫之所 说的“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源”。教师的亲身示范 是化育学生的本原, 对学生而言具有真实性和具体 化的作用,能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能更好地发挥榜 样示范作用和社会教化作用[5] 。书院大师可以其高洁 的品性、渊博的学识,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在实践中效 仿 。立足教学环境层面,古代书院注重自然环境的淡 雅幽静和建筑风格的美学情趣 。如书院建筑一般追 求朴实无华的文雅情趣,注重营造“文以载道”的人 文环境[6],而这种如园林般的绿化环境和浓厚的人文 气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重要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高校应深刻认识与理性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多 元化视角审视“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协同育人问题, 从而在风云变幻的实际环境中加强自身的内部理论 适应性[7]。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的指导下,认识到课程思政是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 效果的内在诉求,故要通过将德育、心理素质教育等 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各方面能 力,从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个性的解放 。高校 课程思政共同体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教学目标,强调专 职教师要增加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务管理部门 要提高非专职教师管理学生的亲和力,从而携手共同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正确认识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专 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把握好专业课课 程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及其各要素之间 相互关系,并解决由此产生的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 领的关系问题 。从多学科综合育人的视角来说,高校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将思 想政治教育同各门课程相结合,从而优化了课程体系, 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 观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高校 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思考的整体逻辑[8]。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 本指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为明确高等院 校的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并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立足国情,习近平 总书记提出的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是高校课程 思政建设的主旋律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 的工程,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点,充分利用国家的政 策支持,发挥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 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从而实现立体化育人 。 首先,就构建管理育人共同体而言,高校管理部门及 人员应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行为,把管 理育人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部署 、 同考 核,将育人共同体的责任、任务和目标在管理方面层 层落实 。其次,就构建服务育人共同体而言,高校应 扎实推进教辅部门和后勤部门的服务性工作,建设 “一站式”服务大厅 。因此,构建双全育人格局是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系统化的必要环节,可加 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的理论溯源 。这一系列的重 要论述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指 引,旨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具有家国情怀 的有用之才, 故高校课程思政要遵循立德树人的理 念,尤其是多元教育主体要在“目标一致性”与“利益 攸关性”的基础上,激发彼此的合作交流能力,进而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的发展。

  三、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的实践逻辑

  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的变革背景,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完成从应然到实然 的转变, 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行动指 南,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中 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源泉,故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协同育人共同体。

  (一)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行动指南

  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 促使广大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 奋斗 。首先,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间的 协同育人, 有助于将当前时代大学生培育成有爱国 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有为青年 。由于全体教职工皆有 育人的责任和义务,故要推动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的合作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要帮助 各门课程教师发现实际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明确育人 意识,提高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课教师要在教学 与科研中展现其良好的师德, 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 以高超的学识引领人,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引导学 生。概言之,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有助于推动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 信仰 。其次,专职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间的 协同育人,有助于将大学生培育成政治立场坚定、有 创新意识的有为青年 。故高校要明晰高校辅导员的 工作职责和目标,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 程中使辅导员从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工作中解脱出 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课题研究及实践创新 。 高校可要求专职辅导员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 论课的兼职教师, 定期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起 参加集体备课等活动, 从而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高校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确保其能深入了解学生,进而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理 论与实践有机结合[9] 。概言之,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 同体, 有助于专职辅导员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 足同一育人目标发挥自身优势。

  (二)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教育课 程,其生成逻辑是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理 想信念,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各大院 校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的 教学内容,而这些课程是塑造人的思想的课程,关乎 高校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因此要想构 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 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 本问题,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书育人模式,寻求新 的适应现实需要的全员育人模式 。首先, 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 。一方面,高校 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将课程理念 和思维方式融入其他课程,如将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医 学类专业课,将大国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工科类专业课 程,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艺术类专业课程等 。另 一方面,高校应通过丰富拓展“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 育、“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求美”文化艺术活动 教育等教育项目,提升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 。如此,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间的协同 促进,发挥两个课堂的各自效能,提升教育效果;构建 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推进课堂工作建设。其次,高校 各工作部门间要搭建齐抓共管机制。针对思想政治教 育的复杂性和育人目标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虽然有 不同的学科背景、专业才能,但在育人目标上都是一 致的,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一支最能信任 和最可依靠的生力军 。对此,党委部门要做好教师党 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领导和教育工作;马克思主义学 院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学院 进行思政对接等活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 响力; 团委工作部门要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培养工作, 规范“三会两制一课”制度,鼓励学生认真学习青年大 学习;学生工作部门也要在依靠辅导员队伍做好大学 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依赖心理咨询教师解决学生心 理问题。概言之,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马克 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 以团委、 学生工作部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侧翼,确保相 关部门各司其职,建立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10]。有效构 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有助于促进全方位育人机制 的完善。

  (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动力源泉

  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仅为青年 学生提供了许多机遇,也对青年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其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过硬的技术本领,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青年 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高校构 建课程思政共同体,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 年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故高校 要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如教学部门应在实际 课堂教学中运用腾讯课堂、雨课堂等软件,通过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因时制宜地改进课 程思政建设的方式和方法;宣传部门应通过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以 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引导; 团委、 学生工作部门应通过利用朋辈群体影响力培养有号 召力的学生“意见领袖”,以榜样示范加强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可为建成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育人才。高校 教育工作者通过协同合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可培养大学生胸怀天下的意识,并使其自觉投入党的 事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应以大学生成长成才 的成效来衡量,主要包括当代青年学生能否准确运用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把握历史和时代方向,解决实际 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将远大抱负落实 到实际行动中;能否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励 志勤奋中取得进步 。 目前,我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而青年学生处在中国发展的最好 时期,应肩负起为祖国更快更好发展贡献力量的历史 使命。

\
 

  综上所述,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高校课 程思政共同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发挥科学理论的思想伟力,从高 校课程思政共同体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这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 重要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0.

  [2] 陈磊.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模式形成研究[D].西安:陕西师 范大学,2017.

  [3] 袁春艳,刘茂莎.基于文本挖掘的建党百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政策的演变与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3): 22-32.

  [4] 张勇,张玲.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19:27-30.

  [5] 杜华伟 . 中国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 , 2012.

  [6] 何继龄. 中国古代书院重德传统及其现代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 2010(3):81-84.

  [7] 张慧,石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 生成与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21(2):98-104.

  [8] 尹兰芝.“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和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 师范大学,2020.

  [9] 唐玉琴,许中美.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 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140-141.

  [10] 凌霞.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0:142- 1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46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