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提高“心理急救”课程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对虚拟现实技术和“心理急救”课程 进行了阐述,然后论述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急救”课程教学平台建设。
关键词:“心理急救”课程,教学平台,虚拟现实技术
心理急救具有特殊性,而常规的教学方式往往无法 [造人际互动、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等场景,导致“心理 急救”课程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 技术作为新型手段在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 广泛运用,其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等显著特征, 可为学生提供高度仿真的心理急救场景[1] 。随着信息技 术与各行各业的连接越来越紧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 仿真教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建立虚拟仿 真空间、构建分布式教学场景、实现教学实时互动和即 时反馈等方面[2] 。这必将为“心理急救”课程教学提供可 靠的技术与经验 。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基于虚拟现 实技术的“心理急救”课程教学平台建设。
一、虚拟现实技术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以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为基础,通过 交互式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有机结合, 使用传感技 术、增强现实技术、可穿戴技术、人机互动技术等新兴技 术进行渲染集成,创造出高度仿真且具有沉浸性体验的 三维场景[3-5] 。其互动性强的高度仿真场景,使用户的体 验感十足。
沉浸感、临场度和交互性是虚拟现实技术三大主要 特征[6-8] 。沉浸感,即人体感E运动的敏感性,指外界环 境刺激作用于感E运动系统的程度 。也就是说,沉浸感 与个体感E运动的神经通道、感受刺激的强度和对刺激 反应的动作(如四肢的反应性动作) 幅度有关 。以往的研 究表明,通过增加视E、触E和听E刺激的数量、强度, 以及提供多维度的、丰富的感官刺激,能有效提升个体 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沉浸感[9] 。临场度是由沉浸感衍生 而来,指人体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对仿真物理刺激的心理 感受,可通过相应客观指标或个体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 测量,主要用于评估仿真场景构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10]。 交互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指个体与虚拟环境中接触到的各种情境相互作用情况, 主要体现在可操 作性、反馈自然程度和物理规律的仿真程度上,是“人机 结合”的核心因素[11] 。虚拟现实专家耶里等人指出,虚拟 现实情境中的个体通过改变自我表征的特点进而有意或 无意地影响到用户的知E、态度和行为[12]。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
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虚拟现实技术不仅提高了 产品的创新能力及加快了生产过程,而且有效提高了各 类资源的利用率[13- 14]。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有效地应用,关 键是怎样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合理嵌入产品的开发过程。 近年来,各个行业高度重视虚拟仿真技术,将大量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其中,探索产品开发研究的新渠道和 新思路。医学训练教学中,一直以来的难点主要是学习资 源紧张,且操作通常是有创伤性的,而基于虚拟现实的仿 真模拟训练却可以完美避开这些缺点[15]。工业领域中,虚 拟现实技术在“高精尖”产品的工业设计和性能评价中扮 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6]。建筑行业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模 型设计、房屋改造和城市规划中展现出高效、简洁、实用、 经济的特点[17]。旅游行业中,虚拟现实技术给游客带来新 奇和挑战,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带动了行业的深度发 展[18]。心理学中,虚拟现实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实验、培 训、咨询和治疗中。
(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势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各学科的 教学实践中,其优势逐渐显现,主要如下 。①提高了学习 兴趣 。虚拟现实技术能使枯燥抽象的理论课堂变得生动 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动力[19] 。②符合 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和电子 科技产品高速发展的阶段,新技术、新产品对他们有天然 吸引力[20]。③增强了教学互动 。传统教学中,学生更多的 是被动学习,而虚拟现实技术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 度, 也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学习[21]。④增强了课堂 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高度仿真氛围,通过多种感 3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带来了极强的感官和情绪体验, 能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22]。⑤方便 了技能训练 。既往一些课程的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由于 经费、设备和师资力量等的局限性,往往难以开展或开 展不了,而虚拟现实技术却可以通过架构虚拟训练环境 和仪器设备,使技能训练变得更加经济便捷,而且可反 复学习操练[23]。
二、“ 心理急救”课程
心理急救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对遭受痛苦并可能 需要支持的人进行支持性援助[24]。在现代医学损伤控制理 论视角下, 心理急救的理念是立即向因危机而遭受痛苦 的个人提供帮助和支持[25]。心理急救的主要特征是提供支 持而不是干涉,援助对象有权接受或拒绝援助[26] 。在条件 许可的情况下,心理急救鼓励援助对象与家人、朋友进行 积极联系,因为获得社会支持可以增强应对能力[27] 。在危 机时刻,心理急救提供了安慰和支持,重要的是使个人免 遭进一步伤害。具体来说,心理急救通过各种方式增强了 患者的应对能力,包括传播正确信息、安慰、情感支持和 从根本上支持灾难幸存者, 从而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心理问题的出现[28] 。需要明确的是,心理急救不是一种长 期解决方案,而是紧急情况下的简单高效的心理干预,体 现了现代急救医学的时效救治理念[29] 。总的来说,心理急 救包含五个原则:①促进安全感;②促进镇静;③促进自 我效能感;④促进联络与沟通;⑤激发希望[30]。
“心理急救”课程是医学院的一 门公共选修课,授课 对象为在校所有专业学生,采用教学团队自编教材 。设 置此门课程的目的在于推广心理急救理念,让更多学生 掌握心理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课 程授课内容主要有心理急救概述、心理急救模式、心理 急救技能、应激反应的识别与评估、心理急救经典案例、 心理急救应用场景、心理急救机动医疗队建设 。课程特 点是基础知识学习难度不大,学生容易掌握,但技能的 练习仅靠课堂教学难以满足, 尤其是课后复习难以实 现 。在既往教学过程中,案例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教 学是主要教学方法 。学生普遍反馈操作实践与真实急救 场景差异较大,课堂体验感差,希望后续课程增加仿真 训练; 授课教师反馈现有教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条件上进行创新,建议与虚拟现实技 术相融合,以迎合现代学生追求新技术的特点,提升学 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心理急救”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心理急救基本步骤 和应激反应的识别和评估,其中基本步骤需要学生从反复的技能训练中体会,识别和评估要求学生能将基本知 识融会贯通 。心理急救主要有接触与投入、安全舒适、稳 定情绪、信息收集、实际帮助、联系社会支持、提供应对和 联系服务机构这八个步骤[31] 。反思性倾听(积极的倾听) 是核心业务能力, 在八个步骤中均有体现 。教师应利用 积极的倾听技巧与受创伤人建立联系,并明确他们当下 的心理需要[32]。在确定受创伤者的真实需求之后,确定优 先顺序是心理急救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尤其是对生理、 心理和行为反应都受损的心理伤员而言更是如此。其中, 受创伤者执行日常必要活动的能力是首先需要确定的。 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受个体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 素影响。根据反应进程,可分为反应期、急性期和慢性期; 根据反应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轻、中、重三类;根据 症状分类,可分为单纯疲劳型、焦虑型、沮丧型、记忆力下 降或失忆型、生理功能紊乱型、心身失调型(躯体紧张症 状多) 、崩溃型 。实际教学中,为方便学生记忆掌握,教学 团队将各类症状类型编写成经典案例,在课堂上进行理 论讲授 。就教学实际反馈而言, 单纯的理论授课很难使 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基本类型,易导致学生难以在真实心 理急救过程中对应激反应做出有效的识别和评估。
“心理急救”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五点问题,具体 如下。①技能训练手段缺失。心理急救是一项应用性能, 单纯靠课堂示范和有限的实践课,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 做到有效掌握。②急救情境难以展现。传统教学过程中, 受制于环境和伦理等因素, 教师很难模拟心理急救真实 场景,容易使学生对基本概念产生理解偏差。③实践教学 环节偏少。心理急救技能需要投入时间,通过反复训练来 促进掌握,但现有的教学设计实践课安排偏少。④教学主 次不明确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实践过程的主体, 但在 不同课程中却有主次之分。“心理急救”是一 门实践性很 强的课程,学生是主要部分,这要求学生做到积极主动。 而现有课程安排主要是理论课, 学生多数情况下处于被 动状态,主动性略显不足。⑤教学与科研脱轨。由于多数 课时是理论课,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教学与研究相互隔 离,不符合现代医学院校“教医研”是一家的基本理念。
三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 心理急救”课程教学平台 建设
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善教学效果,笔者所在 教学团队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心理急救”课程教学平 台,拟借此解决“心理急救”课程技能训练手段缺失、急救 情境难以展现、教学主次不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偏少和教 学与科研脱轨等问题,有效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心理急救”课程仿真训练功能模块设计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互动性、体验性、想象性、无创伤性和可重复性等技术特点,教学团队以“心理急救” 课程教学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了虚拟仿真教学平 台。平台由教学资源、虚拟教学、教学评估 3 个模块组成, 具有理论知识学习、教学、技能训练和考核评估等功能 。 ①教学资源模块 。该模块由虚拟环境、心理急救场景、心 理急救药品器材、心理伤员、伤情描述等虚拟教学资源 组成 。受训学生可通过系统了解各种心理急救场景、知 晓心理急救药品如何使用 、熟悉各类伤情处置方法、掌 握常用设备器材使用方法等 。②虚拟教学模块 。该模块 由理论知识指导、技能操作示范、经典案例教学等组成 。 教师可以通过虚拟教学系统设置虚拟教师的标准示范 , 对学生进行单人技能训练或团队心理急救训练 。其优点 是通过反复、无创伤的操作练习,有助于实现心理急救 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 。③教学评估模块 。该模块主要 功能为考核评估 。教师可通过虚拟现实软件系统,设置 各种心理急救情境,使伤情高度贴近现实情况 。学生通 过交互设备进行考核,系统则依据智能算法对心理急救 操作进行评判打分,或者即时反馈正确操作。
(二)“心理急救”课程仿真训练模型构建
“心理急救”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前提条件是仿真 训练模型的合理搭建 。鉴于教学实际,教学团队构建了 心理急救场景、装备器材和急性应激反应 3 个仿真模型。 ①心理急救场景仿真模型 。构建了多种心理急救场景仿 真模型数据库,不仅包括地理环境、气象环境、水文环境 等宏观环境要素, 也包括各种心理急救场所的结构、布 局和人员分布等微观环境要素,从而可为心理急救训练 提供高度仿真的一线场景 。②装备器材仿真模型 。按照 心理急救工作预案进行配备,构建了各类药品、材料、设 备和器材的仿真模型 。③急性应激反应仿真模型 。建立 急性应激反应仿真模型的前提是构建急性应激反应案 例库 。急性应激反应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 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 。急性应激反应案例主要 包括反应类型、意志状态、生命体征、情绪状态、生活功 能、伤情特点和前期处置等情况 。三维立体的心理伤员 高度逼真,可为“心理急救”课程提供全方位的高度仿真 教学实例,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心理急救”课程教学平台功能定位
“心理急救”课程教学平台主要用于在校医学生的 教学训练,能使他们掌握心理急救基础知识和技能,主 要功能如下。①教学功能。结合幻灯片、动画视频和声音 等多媒体渠道,教师可通过平台向学生展示心理急救基 础知识、应激反应经典案例和现场处置标准流程,使学 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课堂学习后,也可以运 用平台反复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 。②操作训练功能 。心理急救是一项动作技能, 学生难以在课堂教 学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这就要求其在课后要多加练习才 能做到真正有效掌握 。心理急救模拟训练平台能够满足 学生反复训练的需求,并且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做到实时 纠错,是学生能够更快掌握技能的关键。此外,虚拟现实 技术的沉浸性和交互性特点,能够使学生在训练时获得 更好的体验感 。③考核评估功能 。为考查学生对知识技 能的掌握情况,心理急救模拟训练平台还设计了考核模 块 。该模块既可方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及时反馈学习情 况,也可方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同时,因为练习过 程会形成影像资料,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 行训练。④数据管理功能。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基于虚 拟现实技术的心理急救模拟训练平台能够存储教学训 练过程中的“过程资料”,这些资料既有数据形式,也有影 像形式 。利用这些教学大数据资料, 既可以分析教师教 学特点,也可以分析学生学习特点,进而为后续的教学提 供宝贵借鉴。
(四)“心理急救”课程教学平台“软硬件”集成
“心理急救”课程教学平台由虚拟现实硬件、仿真训 练软件系统、仿真训练场地三部分组成。①通过对虚拟现 实头盔、动作捕捉系统、空间定位设备、场景模拟仓、MR 眼镜和交互工具等硬件设备的综合集成,实现现实世界与 虚拟世界的交互,可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和想 象力。②仿真训练软件系统由心理急救场景、装备器材和 急性应激反应 3 个仿真模型进行渲染合成,具有教学、训 练、考核和评估等功能。③仿真训练场地由综合技能训练 场和单项技能训练室组成 。此外,在模拟现场心理急救 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更贴近现实的心理急救场景,增强学 生体验感和互动性,教师有目的地在技能操作席配置了 场景模拟仓,以保证虚拟场景中的实时姿态与现实同步。
(五)“心理急救”课程教学平台实践
既往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的教学主要通 过教师课堂讲授和示范,教学效果一般 。在“心理急救” 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将经典案例通过虚拟现 实技术展示给学生,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能通过多种感 官刺激渠道,使学生主动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 在心理急救技能教学中,教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相关设 备和工具,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反复操练技能,让 学生通过不同角色视角多维度体验心理急救互动过程 , 可高度还原真实急救场景,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效率 。既 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疲于在学生之间奔走,难以F顾 所有学生,而平台设置的实时纠错功能却能够对每一个 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分析, 也能 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难点,进而更加精准地指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 教学团队还将心理急救机动 医疗队工作部署的全流程高度仿真呈现,使学生认识到 将心理急救理解为“一对一 ”紧急心理治疗是狭隘的 。另 外,心理急救课程教学平台不仅能满足医学生的学习需 求,也能够拓展延伸为医疗工作者、志愿者和社区工作 人员培训心理急救技能。
此外,在教学平台具体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面临 的困难主要有三点 。①建设经验不足 。虚拟现实与教学 相结合,是教学形式的创新,既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资 料不多,但在项目设计、内容层次和评估标准等方面难 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 。②知识与技术的融合问 题 。如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心理学知识展现给学生, 是教学团队面临的棘手问题,绝不是简单的相加就能够 解决的,心理急救知识技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课 程脚本的编写是关键 。③情绪表达的问题 。虽然虚拟现 实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十足的发展,但是面临人类复杂多 变、互动性强的情绪表达,当前的技术还是稍显不足。
四、结语
本文就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急救”课程教学平台 建设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 。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了高度仿 真的心理急救场景,将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形象化,有助 于打造出想象性、交互性、体验性强的学习情境,极大地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 化和吸收,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平台建设成的高度仿 真应激场景也可用于其他心理课程的教学,探索心理学 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形式 。虽然虚拟现实技术给心理 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尝试机会,而且优势明显,但是也存 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探索中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贾文元,赵威,王彦军,等. 战创伤模拟人训练系统在实战化心理 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人民军医,2019.62(4):299-301.304.
[2] 朱海明.特警专业方向心理应激训练的课程构建:以警察临场心 理训练为视角[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8.178(5):116-119.
[3] 胡艺龄,聂静,张天琦,等.具身认知视域下 VR 技术赋能实验教学 的效果探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5):94-102.
[4] 沈阳,逮行, 曾海军.虚拟现实: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篇章:访中国工 程院院士赵沁平教授[J]. 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778-795.
[5] 陈丹文.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探索[J]. 中国多媒体与网 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8):83-84.
[6] 李明英,吴惠宁,蒯曙光,等.虚拟现实技术在执行功能评估中的 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6):933-942.
[7] 胡东武, 陈爽, 陈宏伟.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学应用综述[J].广州 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0(3):52-58.
[8] 刘德建,刘晓琳,张琰,等.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的潜力、进展与 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4):25-31.
[9] 王涵,张志勇,朱虹旭,等.基于 VR 的沉浸式指挥员心理训练环境 构建研究[J].大学教育,2018.93(3):132-134.
[10] 罗溪,李松声,王月帆,等.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4):420-423.
[11] 邓帅雅,孙志辉,倪健云.虚拟现实技术在军校学生心理训练中 的应用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80(8):73-76.
[12] 刘军玉.虚拟现实技术在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构想[J].高教学刊,2017(24):96-101.
[13] 宋志鹏.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与软件开发研究[J]. 信息记录材料,2021.22(8):135-137.
[14] 郝思晨.提升计算思维能力的《三维设计与创意》案例设计研 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15] 张春梅 .虚拟现实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经济师 , 2018(8):198-199.
[16] 罗明睿.虚拟现实技术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虚拟现实课堂[J]. 电子世界,2018(19):91-92.
[17] 杜杨芳,刘峤,曹阿成.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与困 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6):137-138.
[18] 王晓光.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J].青海教 育,2021(增刊 3):92.94.
[19] 常亮,刘慧君,孙学军,等.高校组织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的思考:以河北大学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2):29-32.
[20] 李杰,曹鹏飞,贾徐庆.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实践课程中的建设 与应用[J].科技风,2020(36):77-78.
[21] 胡柯,黄民江,刘理静,等.行为阶段模型对虚拟仿真教学下学习 动机的评估[J].现代医药卫生,2020(23):3863-3866.
[22] ]德明,冯成志.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模 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7):260-262.281.
[23] 郑敏晓.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心理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2020(16):29-31.
[24] ALLEN B,BRYMER M J,STEINBERGA M,et al.Perceptions of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among providers responding to hurricanes Gus- tav and Ike[J].Trauma Stress,2010(23):509-513.
[25] RAMIREZ M,HARLAND K,FREDERICK M,et al.Listen protect connect for traumatized schoolchildren:a pilot study of psychological first aid[J].BMC Psychol,2013(1):26.
[26] MCCABE O L,PERRY C,AZUR M,et al.Psychological first -aid trainingfor paraprofessionals:a systems-based model for enhancing ca- pacity of rural emergency responses[J].Prehosp Disaster Med,2011(26): 251-258.
[27] GILLESPIE D K.Psychological first aid[J] .Sch Health,1963 (33): 391-395.
[28] BROWN L M, BRUCE M L, HYER K,et al.A pilot studyevaluat- ing the feasibility of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for nursing home resi- dents[J].Clin Gerontol,2009(32):293-308.
[29] DONG L,BOUEY J.Public mental health crisis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China[J].Emerg Infect Dis,2020(26):1616-1618.
[30] HORN R,O'MAY F,ESLIKER R,et al.The myth of the 1 -day training: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social support capacity -building during the ebola outbreak in West Africa [J].Global Mental Health,2019 (6):e5.
[31] SHAH K,KAMRAI D,MEKALA H,et al.Focus on mental health during the coronavirus(COVID-19) pandemic: applying learnings from the past outbreaks[J].Cureus,2020(12):e7405.
[32] FORBES D,LEWIS V,VARKER T,et al.Psychological first aid fol- lowing trauma: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high -risk organizations[J].Psychiatry,2011(74):224-2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2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