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从高校思政课双主体教学理念的可能性:同一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高校思政课双主体教学 理念的必要性:践行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现实要求;高校思政课双主体教学理念的可行性:马克思人类 解放思想的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论述了高校思政课双主体教学理念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
关键词:思政课,双主体教学理念,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
2019 年 3 月 18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 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 。高校思政课 双主体教学理念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更好地推进课程教 学提出的创新性教学理念,该理念主张在明确“培养什 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基础上,通过践行双主体教学理 念,从而为解决“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提供可行性方 案 。因此,从根本上来讲,探析高校思政课双主体教学理 念对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双主体教学理念的可能性:同一于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 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 归根到底就是一句 话,为人类求解放。”[2] 为人类求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鲜 明主题 。人类解放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指向,而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就是要实现个人与社会双重维度 上的解放 。教育作为实现人类解放中的重要一环,其作 用不可忽视 。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的目标是立德树人,这 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是同一 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 实现高校思政课的目标,笔者提出了高校思政课双主体 教学理念,以使其同一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
(一)双重维度的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
个体维度的解放是指实现个人精神、思想的自我解 放 。自我解放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人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 个体,不再受其他事物束缚或压制,充分体现人的价值 和尊严 。在实现人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前提下,人不再 受制于外在的存在,而追求内在精神世界的富足,这是 个人对于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 。弗洛姆指出:“马克思的 目标是使人的精神上得到解放,使人摆脱经济决定论的 枷锁,使人的完整的人性得到恢复,使人与其伙伴们以 及与自然界处于统一而且和谐的关系之中。”[3]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受制于资本主义产生的制度、物的束缚,“人成了盲目经济力量的客体, 正是这些力量支配着人的生 活,一方面,人崇拜自己双手的产物,另一方面,人又把自 身变成了一个实物”[4],人处于非人的状态 。在实现人类 解放的道路上,个人的自由发展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只有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才能够实现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每个人的 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的 自 由发展的条 件”[5],个体解放是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基础,也是人 类解放的最终价值旨归。只有实现个体解放,使人回归自 身,才能够达到自由人联合体的状态,进而实现社会解放 和人类解放。即个体解放是回归点也是落脚点,只有当个 人意识觉醒, 其才能自觉自发地将自己从被压迫和被束 缚的关系中解放出来,随后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换言 之, 致力于使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人类 解放理论的最终价值指向。
社会维度的解放是指实现社会关系解放, 即将人从 束缚人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 人不再受制于由他产生 或置身其中的社会关系 。社会解放是要解决人与社会之 间的矛盾,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资 本主义社会在表面上建立了一套以人为主的社会制度, 但实际上人的劳动被异化了, 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成 为人外在的东西, 并成为与人对抗的力量, 人生产的越 多,陷入异化的程度就越深,导致自身受到自己生产产品 的压迫 。人也与劳动相异化, 劳动成为与人相对立的存 在 。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劳动相异化,人也就与成 为人的本质相异化,最终将会导致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可见,要想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需要建立体现人的 主体地位、维护全体人民利益的社会制度,真正地将人从 束缚人、压迫人的关系中解放出来。社会解放在人类解放 过程中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将长期存在, 同时社会解放的 过程也是物质资料不断丰富的过程, 物质资料是实现人 类解放的基础,社会解放为人类解放创造了物质条件。
(二)契合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
人类解放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作为社会实践中重要一环的教育,其终极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人类解放。不 过,若将实现人类解放作为当前教育的目标,显然是不 现实的 。通常,具体教育目标的制定会放在实现人类解 放这个宏大的视域下, 既需要符合当前历史发展阶段, 也需要符合各个国家的国情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及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 9 月 10 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 本任务”,“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作为根本任务”[6],强调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 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此,我国教育目 标可以简洁地概括为立德树人,这也是当前教育的主要 追求 。而高校思政课作为我国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 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 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7]。因 此,高校思政课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明确自身的教学目 标,以便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就高校思政 课的定位而言,其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铸魂育人的基础课程,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 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核心课程,更是培养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 人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定位的指引下,高校思政课教学 目标就是将人类解放目标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讲好 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使学生系统完整地认识和把握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夯实思想根基;传播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使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 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能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过程,成为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一脉相承的高校思政课双主体教学理念
虽然明确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回 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两个问题,但是“怎 样培养人”这一 问题还有待解答 。而实际上,要想解答这 一 问题,还需要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进行探寻 。 由 于思政课教学实践牵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这两方,所以 双主体教学理念为解决“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提供了 可能性。
所谓双主体教学理念,即将学生与教师置于平等的 位置,共同发挥他们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简言之,就是 既要以教师为主,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高校 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其虽然拥有 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但更容易受纷繁复杂社会思 潮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这阻碍了 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尽管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会 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大局、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但如若缺少有经验教师的指 导和引导,效果就可能会大打折扣 。而高校思政课教师 不仅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及丰富的人生经验, 还是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师”,其可以对学生会接 触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带领学生思考、行动,这样必能使 学生成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贯彻 双主体教学理念,准确来讲就是要求教师以自身为教学 主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两者的融合之中采用更科 学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思政教学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还要尊重学生的想 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概言之,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思政课紧紧 围绕我国现实国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能够奠定人类解放的基础,向实现人类解放的宏伟 目标迈进,而双主体教学理念的贯彻正是推动这一 目标 实现的“催化剂”和“强心剂”。
二、高校思政课双主体教学理念的必要性:践行马 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现实要求
(一)教师和学生是人类解放的主体
就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其双主体教学理念中的教 师是人类解放的主体 。教师既是高校思政课的主体之 一,也是高校思政课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教师应发挥其 育人功能,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了育人功能,其另外一个重要 功能是进行科学研究 。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先 进的教学理论与鲜活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对思 政课教学实施、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创新性 科研成果,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从而提高 高校思政课实效性 。概言之,双主体教学理念的贯彻落 实,变革了以往教师作为课堂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使教师成了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推动者,在当前具体教学 实践和未来思政课长远发展中保证了思政课堂成效。
高校思政课双主体教学理念中的学生也是人类解放 的主体 。广大高校学生是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提供的强大人才后备 。高校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 外,还要学习思政课内容,这样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提高 自身的道德品质,接受高尚道德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以此正确地指导实践 。在双主 体教学理念中, 作为高校思政课主体的学生更易暴露自 身的问题。而在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坚定信念的过程中, 其能形成对思政课内容的认同、对思政课教师的认同和 对思政课的认同。这样一来,广大高校学生才会将个人价 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联系起来,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投身人类解放的宏伟大业。
教师与学生同作为人类解放的主体,是高校思政课 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两个主体, 其中教师作为教学引导 者,能够对学生起到启发性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学习自主性,更好地学习和吸 收知识 。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贯彻双主体教学理 念,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形成良好的教与 学的局面。
(二)双重维度下实现人类解放
1.有利于实现个体维度的解放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 中,以双主体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变 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现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 地位 。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为了更为高效地利用 教师资源,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一个班级中学 生人数达到百人以上,而由于学生众多,往往难以保证 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 。基于此,为了达成课程任务,保 证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的教学方式, 即“教师运用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 陶冶思想的方法”[8]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主导着整个课堂,这样很容易演变 成教师自说自话、师生单向联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实际上学生排斥的并非是道德、原则本身,而是这种“灌 输式”教学模式。与此相反,双主体教学理念下,存在教师 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保证师生之 间的有效双向沟通,如此,学生便可在教师正确价值观的 引导下,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念,并在自觉形成情 感认同后, 走向自觉实践 。只有当学生主动接受学习内 容,将其视为自己内在的存在,而非他人施加的东西,才 能够实现自我提升,从而有效地使学习回归学生自身。
双主体教学理念能够有效改变学生将高校思政课 作为工具的课程现状 。 目前,高校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 是就业,学生抱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功利心态,对于以就 业为导向的课程有较大的兴趣,而思政课这类理论性较 强的课程则很容易被其归为不需要认真学习的课程 。在 双主体教学理念下,高校思政课面向的是处于“拔节孕 穗期”的大学生,教师有必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进 行引导, 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 借助革新后的教学模式,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 会主动参与课堂,自主理解新的理念,自觉形成正确的 价值观念,并主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实践 。教师则要 仔细甄别和详细审查教授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 要,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切实运用已学习的知 识解决问题,改变学生将思政课作为工具的课程现状。
双主体教学理念能够有效改变师生关系疏远的情 况,使教学回归教师自身 。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课堂, 而当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后,教 师的自我价值也就得以实现 。但是在当前情况下,高校 思政课堂很多时候成了教师自说自话的讲堂,师生之间 缺少有效互动 。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贯彻双主体教学 理念,可改变教师自说自话的现状,即以此理念为指导 的教学模式既可改变以教师为主,教师自说自话的课堂, 也可改变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各自为政”的状况,从而能 够使教师真正地教育学生,有效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
总体而言,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贯彻双主体教学理 念,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灌输式”教学的问题,使思 政课学习回归学生自身; 改变当前存在的师生关系疏远 的问题,使思政课教学回归教师自身 。换言之,其将人类 解放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 从传统教学模式造成 的不合理状况中解放了出来,实现了个体维度的解放。
2.有利于实现社会维度的解放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 中,以双主体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将教师和学生 从以往不合理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有效发挥了思政 课立德树人的功能 。教师和学生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 两个主体,通过总结实际教学经验可以发现,双主体的 教学模式是当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 大业的人和社会主义接班人功能,使学生爱上思政课的 模式。
高校思政课教学贯彻双主体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地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 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 时代新人 。双主体教学理念是为更好地实现思政课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功能而提出的创新型教学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面向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结 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现状提出的更好地解放 、发展生产 力,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制度 。经过了若干年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帮助我国 实现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使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 吸收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并不断革 新的,是一项具有活力和优越性的制度 。思想政治理论 课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性,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 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 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学 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可帮助学生 形成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9] 。可见,高校思政课对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事关宏旨,同时双主体教学 理念是当前能够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的理念, 因而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意义非凡 。换言之,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贯彻双主体教学理念,能够充分发 挥教师、学生作为人类解放主体的作用,实现教师和学 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解放,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
三、高校思政课双主体教学理念的可行性:马克思 人类解放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充分体现个人维度的解放
1.将教师和学生置于平等地位 。要想在高校思政课 教学中贯彻双主体教学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首 要前提,即要做到“老师与学生彼此处于平等的地位:大 家都是真理的探讨者”[10] 。基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需要, 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角色会随着课堂进程和教学情境的 变化而变化,但其地位始终平等,既不是教师的“一 言 堂”,也不是学生的“各自为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 师应始终以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为主,并通过教学活动增 强学生的自主性、教学的民主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之间实现平等互动、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如此受教育者 才可自觉主动接受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并自我内化形成 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与受教 育者处于平等地位的教育者,也能得到发展与升华,从 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可以说,在此理念中,双方 都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2.思政课教师需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 中的主体之一,其自身修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 量 。一名优秀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能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 和有效性,反之,则会使思政课远离学生,使学生丧失获 得感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 养,还要提高教学能力,钻研教学内容,锤炼教学本领。 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主动参与专题培训、同行交流、 说课评课等活动,提升专业素养 。另外,为人师表是对高 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首要要求,故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 定理想信念, 并在日常工作中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修 炼自己的德行,在学生中发挥良好的道德垂范作用,最 终将自身打造成思政课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二)充分实现社会维度的解放
1.协调个体思想和社会共同思想 。高校思政课主要 对个体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发挥传播意识形态,推动个 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作用 。当然,期间可能 会出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背离的情况,即个人在大 我与小我之间犹豫不决,这是由在追求国家发展过程中 个体思想价值观念出现偏差的现实情况造成的 。对此, 教师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冲突,并在双主体教学理念下组织 学生进行探讨,这样学生会提出其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的 问题,教师再对这些问题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以及阐 明出现问题的根源,就能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出现的个人 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促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 想信念,从而实现人的个性和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的协 调发展。
2.采用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政课作为 理论课程,其作用是指导实践 。而在高校思政课中采用 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书本上晦涩的理论与 鲜活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与 生成,领悟真理,掌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解决现实 问题的要点。要想实现这一 目的,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相 关学生社团组织,围绕思政主题开展理论研讨、征文朗 诵、红色故事舞台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 台,将思政理论教学与学生互动参与有机结合,激发学 生学习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教师可以班级为 单位组织社会调研、勤工助学、“青马工程”研学、“三下 乡”等活动,让学生借此进行自我教育,进一步理解、吸 收和内化课堂上学到的思政理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 可收集整理学生的调研报告或研学报告,并择优推荐社 会实践小组将本小组的互助协作劳动成果展现给大家, 由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尊重,并激励其 他学生认真学习,从而在思政课教学中形成将理论运用 于实践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在人类解放的视域下,高校教师和学生 既是思政课的主体,也是人类解放的主体 。为了更好地 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 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即既要突显教师的引领作用,也要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实现更加科学化的教学。 换言之,高校思政课贯彻双主体教学理念对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践大有裨益,是当前迈向人类解放终极目标 的优秀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 19(1).
[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 05-04)[2022-03-04].http://www.gov.cn/xinwen/2018-05/04/content_528 8061.htm.
[3] 埃里希·弟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M]//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 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上海:复 旦大学出版社,1983:22.
[4] 埃里希·弟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弟洛 伊德[M].张燕,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6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53.185.
[6]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 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 民日报,2018-09- 11(1).
[7] 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N].人民日报,2019-03- 19(1).
[8] 周德昌.简明教育辞典[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20- 121.
[9] 曾文,张耀灿.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可替代[J].学校党建与思想 教育,2019(7):6.
[10] 钱理群 . 和青年朋友谈心二十六篇[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 2018: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