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6 10:28: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首先简述了劳模精神,然后论 述了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最后阐述了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劳模精神,劳动教育,大学生

  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大学生 是祖国的未来 、 民族的希望, 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 育,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还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的应然之义 。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 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直接决定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 、劳动价值取 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进行劳动教育需要有先进典型 的激励和引领, 而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 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辛勤劳动、忘我奉 献的劳动模范,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 上不仅创造了非凡的物质成果, 还凝聚出强大的精神 力量,即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 系之一,也是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深 挖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 探究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 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是增强劳动教育理论 性、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渠道。

  一、劳模精神简述

  劳模即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楷模 。劳模 之所以光荣又伟大,不仅在于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杰出人物,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卓越 贡献,还在于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思想行为中体现出的崇 高精神 。劳模精神在不同的时期赋予中国精神不同的内 涵,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国从站起来 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一)劳模精神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 可靠的后盾, 党和国家始终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 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工人阶级始终勇挑重担、 勇赴难关,勤勤恳恳劳动,成为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进 步的重要力量 。2013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 级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2] 劳动模范 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中的优秀代表,是祖国和人民的 骄傲,他们身上展现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 爱岗敬业的精神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 。每一代的 劳模都各有其特点,但相同的是,每一代的劳模都自觉将 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作为自己的责任,以极大的热 情投入各项事业 。所以劳模精神既承载着工人阶级的光 荣传统,又突显出工人阶级的时代特征,充分彰显了工人 阶级的先进性和优秀品格。

  (二)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劳模精神与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劳动群众对职业、 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国家层面,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也是 10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愿望,人民 群众要在劳动中建立起对祖国的认同, 在劳动中体会先 辈创业的艰辛,通过劳动厚植爱国情怀;在社会层面,自 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激励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 大精神动力,也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人 民群众要成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实践者, 在劳动中实现个人价值,在劳动中服务社会,在劳动中维 护公平正义;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 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 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人民群众要通过劳动塑造品格、 锤炼意志,做到诚实劳动、诚恳待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 值观。由此看来,劳模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 要求的凝练和升华,反映了其精神内核和基本原则。弘扬 劳模精神是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 措, 有助于人民群众把劳模精神的精神动力转化成投身实践工作的动力,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将本职工作做得更 加优秀。

  (三)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 而要实现这个梦 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幸福是 奋斗出来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当今世界正处于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知识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建设知识 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 说,“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 创造能力就越大。 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 展的长远大计”[4] 。当前,劳动者除了需具有勤恳的劳动 态度和扎实的劳动技能,更需要具有全新的战略眼光和 创新的劳动思维 。时代在发展,劳模精神也在与时俱进, 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帮助劳动者掌握新知识、新技 能、新本领是劳模精神在现阶段的突出表现 。在全社会 宣传劳模精神,就是要人民群众自觉对标劳模行为,用 严谨求实的劳动作风、勇于探索的劳动精神和迎难而上 的劳动态度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自觉 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相联系,把国家民 族的奋斗目标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结合,勇担时代重 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二、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劳模是奋斗在各行各业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 。 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劳 模的示范效应,自 1950 年第一次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召开 以来,有超过 3 万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荣 誉称号, 其中既有为国家做出卓越成就的国之大者,也 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普通人。2020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 会上精准地概括了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即“爱岗敬业、 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5] 2021 年 9 月, 劳模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符号之一 。当前,劳模精神融入 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理论融合:劳模精神可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 大学生中传承

  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国人民群众的 劳动创造相结合的精神产物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 程。”[6]劳动不仅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为人类社会的存 在和发展创造基本物质条件,还能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 面的发展,为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创造精神条件 。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下,带领中 国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发展自身 。劳模精神充分体 现了劳动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劳动不仅能够实现社会财 富的创造和积累,同时也锤炼着人们的意志和品格,广大 劳动群众可以在劳动中彰显价值、实现自我、体会幸福, 这与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中谈到的那样,“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 段 …… 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 活的第一需要 …… 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 也增长起来”[7]。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深 厚的理论土壤。在大学生中弘扬劳模精神,一是要把马克 思主义劳动观植根于大学生心中,通过学习劳模事迹,使 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 作用,认识到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 所起的创造性作用, 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 才能真正体现出劳动的自主性;二是要引导大学生体会 劳模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劳模精神是中 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工人阶级先 进性的集中体现,劳动模范作为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在 各行各业都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学习劳模精神的丰 富内涵,就是学习工人阶级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 劳动的突出事迹;三是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劳动精神, 劳模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引领下生成了一种劳动 者至上、劳动最光荣的劳动精神,大学生学习劳模精神, 有利于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 好地服务社会。

  (二)价值融合:劳模精神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 劳动价值导向

  劳模精神体现了中国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的劳动 创造的价值认可 。当前,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 改善使大学生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劳动意识淡薄,劳动 观念歪曲,轻视劳动、不尊重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比比 皆是 。在各个历史阶段,社会都涌现出一大批勤劳朴实、 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他们用自身行动为全社会树立了 “劳动光荣”的光辉典范 。比如,赵占魁是 1950 年的全国 劳动模范,原陕甘宁边区农具厂工人,他冒着高温在炉边 作业,无任何防护措施,为提高产品质量全身心投入,从 不计较个人得失,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中国式的“斯达汉诺 夫”;时传祥是 1959 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崇文区清洁 队掏粪工人,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却任劳任怨, 对待工作满腔热情,提出“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 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口号,曾受到刘少奇的亲切接见; 申纪兰是 1979 年、1989 年、1995 年的全国劳动模范,第 一届至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她积极维护妇女劳动权利,倡导将“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做出巨大贡献,却始终坚持“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 级别、不坐专车、不要住房、不脱离农村”,淡泊名利,无私 奉献。

  “价值观是在人的思维基础上,对人、事、物的价值作 用做出认知、理解、是非判断或者选择。”[8]劳模精神中包 含着热爱劳动、追求知识、渴望成才、努力创造的价值取 向,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 值取向。首先,劳模精神可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 德。劳动模范是劳模精神的承载者和践行者,劳模精神体 现的忘我奋斗的劳动热情、无私奉献的劳动情怀、恪尽职 守的劳动态度, 是大学生走上社会从事未来职业的客观 需要。其次,劳模精神可引导大学生胸怀建功新时代的崇 高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辛勤劳动才能实现, 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可 以激励大学生以奋力拼搏的勇气、舍我其谁的担当和激 荡自我的智慧勇当时代弄潮儿。最后,劳模精神可培养大 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 。劳模精神既有民族精神的深远基 础,又蕴含创新创业的活力,其感染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不仅是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和行为的无穷力量,还 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的强大动能。

  (三)实践融合:劳模精神可强化大学生的劳动技能 和劳动本领

  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历史发展的不同 时期进行劳动创造的实践产物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时期,石油工人王进喜、纺织工人赵梦桃、钢铁工人王崇 伦、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以刻苦钻研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 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勇闯技术难关,努力提高生产 力,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整且独立的工业 体系,为中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杂交水稻之 父”袁隆平、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改革先锋”刘汉章、 民营企业家何享健等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敢为天下先的 勇气助力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在新的时代, 新一代石油工人步云 祥、中国多晶硅行业领军人物严大洲、“当代愚公”黄大发、 治沙造林模范代表石光银等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实干兴 邦的毅力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伟力。

  劳模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实践的、鲜活的、创新 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劳动模范也逐渐多元化,知 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劳动模范不断涌现 。在尊 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只有 掌握劳动技能,才能实现从想劳动、爱劳动到会劳动的 转变,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弘扬劳模精神能够促进大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本领的提高, 一方面, 劳模精神可引导大学生充分掌握劳动技能,劳 模精神中倡导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等精神正是潜心钻 研业务、不断提高能力的集中体现,而大学生只有勤于 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持续提升业务能力,才能在纷 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劳模精神可 引导大学生创新劳动技能,无论是“蓝领专家”孔祥瑞,还 是“新时代雷锋”徐虎,抑或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 大观,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克服重重技术障碍,努力 提高劳动生产力,为推动技术革新发挥重大作用,因此 大学生要在劳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着力改进劳动 方法,提高劳动效率。

  三、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劳模精神是劳动群体先进性的高度浓缩,展示了中 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了中华民 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应当成为当代大学 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此,高校应以劳模精神为抓 手,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劳动教育,力求提升大学生劳 动教育的实效性。

  (一)打造高水平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 确指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 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 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 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不 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还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 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成果等 。开展劳动教育需要 业务指导教师的科学指导、规范管理和行为训练,并根 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制定不同的教育内 容 。针对大一、大二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校园 日常劳动,通过举办“身边的劳模”“劳模事迹大家学”等 活动端正其劳动观,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针对大 三、大四学生,教师要着重安排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劳动 和公益劳动,学习职业技能相关知识,并根据学生的专 业特点,重点宣传其所在专业领域的劳动模范,使其在 学习劳模精神的同时,也学习劳模的专业技能,为毕业 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另外,在课程体系架构上,除设置劳 动教育必修课,学校还可设置劳动教育概论、劳动教育 与保障、劳动教育与劳模精神等选修课,并采用网上慕 课和线下课程相结合的形式,邀请劳动模范线上或现场 讲授,从而构建立体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概言之,高校 要着力打造高水平劳动教育课程,以劳模精神为依托, 将优秀的劳动理念和劳动行为渗透课程教学的各个环 节,融入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将劳模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 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等有机融合,将第一课堂教育与第 二、第三课堂教育相结合,共同保障大学生劳动教育的 实施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开展多层次劳动教育实践

  实践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进行大学生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 重要内容 。高校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劳动实践的过程 中,应当合理选择实践内容,综合运用多种实践形式 。一 是开展适当的志愿服务活动 。劳模精神以“淡泊名利,甘 于奉献”为情感归属,众多的劳动模范放弃个人利益追 求集体利益,应当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榜样 。对此,高校应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 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 热爱人民的高尚节操, 使其自觉抵制西方个人主义、自 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在志愿服务中提升思想意识 水平,如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福利机构等参加公益 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活动等。 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研活动 。大学生身处象牙 塔,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对此,高校可组织大学生 开展社会调研,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党情、民情,了 解劳动者的艰辛,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增强其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利用暑期社会实践 的契机深入城市和乡村,开展寻访劳动模范活动,通过 实地走访,学习劳模事迹,感悟劳模精神 。三是开展与本 专业相关的创新性劳动实践 。劳动模范的评选涵盖了各 个领域和行业,其中来自一线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所占的 比重尤其高,他们在本职岗位上精益求精,为“节约一秒 钟、精准一毫米”不眠不休,为提高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打破国外的垄断迎难而上, 充分体现了勇于创新的精 神 。创新是引领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步骤,只有创新才能 赢得主动、求得发展,高校可以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劳动 模范为榜样,指导大学生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 活动,并积极举办各种技术比赛,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驱 动力,从而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 精神。

  (三)营造全社会劳动教育氛围

  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劳模精 神从全社会中产生,更要服务全社会 。营造全社会劳动 教育氛围, 让劳动最光荣的共识在全社会普遍形成,是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舆论宣传上,新闻 媒体要重点关注劳模群体,深入挖掘劳模事迹,利用劳 动节、世界青年技能日等重要节日大力宣传劳模精神,让 大学生自觉以劳模事迹作为自己的行动标杆;在激励机 制上,党和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劳模的奖励力 度,在荣誉津贴、医疗补助、优惠待遇等方面多向劳模倾斜,倡导全社会关心关爱劳模,做好困难劳模的帮扶工 作,让劳模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 位、创新上有平台、发展上受重用”[9];在文化建设上,高 校、政府、企业、社区、公益组织等都可将劳模精神纳入文 化建设各个环节,着力打造劳模精神人人学、劳模事迹 人人讲、人人争当劳模的浓郁氛围,让劳模精神成为激 励全社会不懈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 。通过以上措施,“劳 模精神站在人类社会劳动文化的制高点,必能以令人信 服的科学力量与无可辩驳的道义力量不断提升劳动教 育的底气与自信”[10]。

  四、结语

  劳模精神是引领中华民族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科学 的、文明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 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大学生中弘扬劳模精神,将劳 模精神与大学生劳动教育深度融合,需要利用课程体系 建设的契机、劳动教育实践的开展及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让大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 动最美丽的道理”[1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做 到用端正的劳动态度塑造品德、用创新的劳动思维开发 智力、用扎实的劳动实践强健身体、用 良好的劳动习惯 增进美育,进而使大学生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 意见[EB/OL].(2020-03-26)[2022-04-20].http://www.gov.cn/zhengce/ 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4- 28)[2022-04-20].http://www.gov.cn/ldhd/2013-04/28/content_2393150. htm.

  [3] 中共中央宣传部 .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 年 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4]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 ”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 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5]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 2020- 11-25(1).

  [6]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 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刘嵋.大学生生命教育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

  [9] 牢记总书记嘱托 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N].工人日报,2018-05- 02(1).

  [10] 路丙辉,徐益亮.劳模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J].道德与文 明,2022(1):39-48.

  [1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 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 1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247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