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要实现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除了精炼明晰的环节设计外 , 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法。而“三 读法”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精准地完成阅读任务 。 同时适时恰当 的质疑、课外读物的选择等都将为高效课堂阅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在理解、欣赏作品的 同时 ,遣词造句能力、构思布局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学习创新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高效课堂,阅读方法,推荐
在“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下 ,如何更好地提高课 堂教学效果已经成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潜心研讨的 话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语文课堂教学模 式已经由单一转向多元化 , 语文老师也各显其能 ,让 自己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顺应形势发展的需求。近年 来 ,随着高考改革的启动 ,语文试卷阅读量较以往明 显增大。“得阅读者得语文 ,得语文者得高考”,这是对 阅读在语文学科中所占比重最好的诠释。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很有广度和深度 ,要想学 好语文 ,必须从小学开始进行长期的积累 。这是一个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从教语文二十年 ,我认为 阅读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下面我就如何实 现小学高年级高效课堂教学分享几点自己浅显的经 验。
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每接触到一篇文章 ,我的学生都会做好“三读”:
一读知大意 ,做到“快”。当学生初次拿到一篇文 章或一本小说时 , 由于思维惯性 ,都想很快了解其大 意 ,这时就告诉学生不要逐字逐句去读 ,而是略读 ,一 目十行地读 , 对于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暂时搁 置 ,不必追究 ,这样既节省时间 ,又不影响和阻挠他们 阅读兴趣的产生 。但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 ,其略读方 法也有所不同 ,如果是记叙文 ,告诉学生只抓住表示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词句去扫读 ,读完后静 坐思考 ,将大脑里捕捉到的只言片语串联起来加工成 一段通顺的话 ,即为文章的大意。如果你还不够确定 , 可以二次扫读核实 。比如《穷人》,学生 A 捕捉到的信息是“屋外寒风呼啸”“家里很穷”“西蒙死去”“桑娜把 孩子抱回家”“渔夫回来”“同意把他们抱过来”。学生B 捕捉到的词语是“桑娜补破帆”“丈夫还未回来”“桑 娜探望女邻居”“把孩子抱回家”“怕丈夫责怪”“丈夫 同意”。无论哪种 ,只要稍作断片整理 , 内容便可一 目 了然 。如果是说明文 ,可以让学生捕捉作者是通过哪 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事物的 ,然后做简单的标注 。如 《只有一个地球》,第 1~2 自然段与“地球的样子、大小” 有关;第 3~4 自然段与“资源”有关;第 5~7 自然段与 “移居”有关;第 8~9 自然段与“保护”有关 。捕捉到这 些方面的信息 , 文本知识在大脑里已经形成思维框 架 ,即可了解主要内容。如果是议论文 ,只让学生找观 点、找论据、找结论 ,然后把思维串联起来 , 阐述的内 容也了然于心。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弄清 文章的脉络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任务 ,对于篇幅较 长的文章 , 逐字逐句去阅读后再划分明显不合理 ,所 以 , 我们只让学生的眼睛游走在上下两个自然段中 , 如果能捕捉到共同的意思 ,则表示有关联 ,不能分开 , 如果找不到 ,便可以分开(过渡段必须分在下一段)。 也可以按照时间不同、场景不同、对话内容的衔接来 辅助分段。如《月光曲》,第 1 自然段是总写 ,单独为第 一部分;2~7 自然段写贝多芬“听见琴声—走进茅屋— 演奏曲子”是一个连贯性的动作 ,加之对话之间不能 分开 ,所以为第二部分;8~9 自然段细腻描写了皮鞋匠 兄妹听琴时的联想 ,和上面的内容不同 ,所以为第三 部分;第 10 自然段重点又落在了贝多芬身上 ,写他回 客店记录曲子 , 无论是场景还是内容都发生了改变 , 所以为最后一部分 。这样的方法既简单又省时 ,还锻 炼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
这种方法还适用于读课外书籍 。正如温如敏强调:“拓展阅读面时,可以‘似懂非懂’地读 ,‘连滚带 爬’地读 ,这样才有阅读‘面’,才有读书的兴趣和应试 的能力 。”其实也就突出了一个“略”字。
二读选区域 ,做到“准”。每上一篇阅读课文 ,都有 一定的阅读任务 ,所以即使是初读 ,也要带着任务有 目的地去读 ,然后在略读的基础上寻找与该问题相关 的片段,最后锁定该片段,找寻答案 。如《竹节人》一 文 ,面对“说说竹节人制作指南”的任务 ,学生在扫读 全文的过程中把范围锁定在了第 3 自然段;在让学生 体会“斗竹节人的情景和乐趣”时,他们将范围锁定在 了 8~23 自然段 。这就缩小了阅读范围,避免了“没头 绪”或“一把抓”的迷茫现象。
三读品精髓 ,做到“细”。在敲定了问题的涵盖范 围后 ,就让学生引用平时积累的阅读方法去研读。 如 《盼》一文 ,在体会蕾蕾的情感变化时,有的抓住刻画 人物的方法从环境、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去谈 , 有的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去谈 ,有的抓住叠词“沙啦啦”“嘻嘻笑”“厚墩墩”“甜丝丝”“滴答滴答”等联系上下文去 感受 , 有的从相关句子在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去体会 , 还有的从修辞手法等入手去体会 ,使得整堂课人人有 话说,处处无闲人。 又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面对 “作者是怎样把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表达出来 的? ”这个任务 ,学生除了用以上方法去谈外,有的还 抓住了短句后的几个感叹号,分析非常透彻。总之 ,在 品读文章的精髓时 ,只有抓住作者的写作手法,然后 从多个角度去体会人物形象、事物特征、情感表达等 , 并做好批注 ,才能将问题的答案说通、说透。
二、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长期以来,老师讲 ,学生听 ,学生大脑只不过是储 存知识的仓库 ,学生的自主意识无法唤起 ,学生个性 化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要改变这种机械的现 状 ,就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培养学生个性化地去 阅读 , 这时老师就要为他们的阅读活动提供有效服 务 ,而不是让他们为配合教师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任 务而服务。
古人云:“学贵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 疑则不进。”有疑问 ,才有学习的内驱动力 。文章的题 目就是文章的魂,让学生就课题质疑,往往更能激起 他们探究文本内容的兴趣,老师注意归纳总结,注意 问题间的联系 ,简要将问题罗列出来 ,然后放手让他 们用“三读法”去找寻答案。 有些问题看似简单 ,但考 查的却是孩子的思维分析能力、语言概括能力、总结能力、拓展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运用 。然后随着课程进 程和内容变化,让学生变换视角,从正、反、侧三方面 入手 ,继续鼓励学生质疑 ,互相释疑 ,不但让课堂活了 起来,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他们在互问互答 中将文本内容吃得更透。
三、留给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在答案交流这一环节,老师千万不能因为赶时间 而象征性地叫一两名学生去回答。因为每个人对同一 部作品的解读、赏析和看法都不一样 ,所以观点也就 不同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 千个哈姆雷特”其实说的也就是文学作品阅读“再创 造”的道理。 当学生全身心、多方位去思考、去分析后 却没有机会表达出来,得不到认可,久而久之便就失 去了积极思考的兴趣和动力。所以 ,老师一定要留给 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各抒己见 。在 指名回答时 ,也要有目的性 , 即把简单的问题留给平 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或学习较吃力的学生,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甜蜜 ,从而增加自信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 题 ,可以让能力一般但举手的同学先回答 ,让他们拥 有展示的机会 ,最后把机会再让给思维敏捷、见解独 到的学生 , 因为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对问题进行全面的 分析总结。这样一来,层层有进步,层层有所获,避免 了优生先说出答案让待进生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使 每位学生心情愉悦,气氛融洽 ,思维更加活跃。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对问题的解答 ,教师不必强 求一致,教师应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鼓励学生从不同 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根据自己的语 言积累、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感悟 ,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 ,让学生的思维闪现出创造性的火花,让学生的 个性化阅读得到充分展现。
交流也得有重点。六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 阅读能力,答案基本都能找到,所以我主要交流的是 问题答案的分析方法 ,即你是用什么方法或从什么角 度去分析得出了这个答案 , 抑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等。如《桥》一文,在解决问题“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时 ,学生都想到了“可怕、狰狞、来势凶猛、势不可挡” 等词语,当我再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时,学生沉思 片刻,立马汇报,有的是从修辞手法入手去体会 ,有的 是从标点入手去体会 ,有的是从短句以及环境描写的 作用入手去交流;在分析老书记的形象时 ,面对“清 瘦”这个词语,有学生说,他是一个清正廉洁、一心为 民的人。我问他是怎么体会到这一点的,他说:“在电视剧和小说里 ,看到贪官时 ,就会让他想到‘大腹便 便’‘颐指气使’‘着装讲究’‘膀大腰圆’等词语 ,而‘清 瘦’这个词恰恰相反 ,让他想到的只是老支书为了村 民整天忙碌操劳 , 可能有时候一整天连饭都顾不上 吃 。所以他觉得老支书是一个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 人 。”他的话音刚落 ,教室里就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 声 。自然其他同学也一定从他的分享中学到了这种联 系实际想开去的阅读方法。如《青山不老》一文中 ,“老人 创造了什么奇迹? ”是一个重点问题 ,学生很快都找到 了答案。于是我又追问:“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奇迹表达 出来的? ”学生思考片刻 ,有的从老人的年龄和执着去 谈 ,有的从修辞手法感悟到的山林的葱郁去谈 ,有的 从对比的写作手法入手 , 结合上下文内容开始交流 , 认识瞬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将用方法找到的答 案 ,最终回归到方法的分析上 ,让学生在更深入地理 解知识、学习和应用阅读方法的基础上 ,取长补短 ,互 相学习、共同提高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四、帮助学生精选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
语文学科每单元安排的课文有精读也有略读 ,但 不能将略读课文当精读课文来上 ,要放手让学生学会 自读 。在教学文本内容时 ,可根据主题进行相关的阅 读拓展 。选择课内阅读拓展材料时 ,可从两个方面着 手去准备 ,一是选择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材料 , 以便辅 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二是选择与文 本反映的主题相似的内容 ,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把 握此类文章的感情基调 ,强化阅读方法 ,达到熟能生 巧的效果 。如果学生的阅读达不到一定的量 ,篇篇都 精读 ,考试时可能会因为缺乏把控文章整体的概括能 力而影响做题结果。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坏 ,还取决于课外的阅读积累 。为了让学生学会选择课外书籍 ,我也常常为他们 做推荐 。推荐书籍时我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年龄 。即推荐的书籍必须尊重他们的身 心发展特点、语言构建特点、情感和心智发展特点 ,尽 可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如德国著名漫画集《父与 子》、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狄更斯的《雾都孤 儿》、常新港的《一只狗和他的城市》、张弘的《e 班 e 同 学》、海伦 •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杨红樱的校 园小说《男生日记》和《女生 日记》、沈石溪的《狼王 梦》、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等 ,这都是他们成长时期的 最好礼物。
(2)经典名著 。即要侧重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既有国内也有国外 ,整本书兼顾比较强的文学性、思想 性、科学性 。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 ,高尔基的《海燕》, 郑渊洁的《皮皮鲁传》《童年》、马克 •吐温(张友松翻 译)的《汤姆索娅历险记》,老舍的《骆驼祥子》,萧红的 《呼兰河传》,法布尔的《昆虫记》,王俊、赵致真的《神 奇科学》,奥斯特洛夫斯基(梅益翻译)的《钢铁是怎样 炼成的》,鲁迅的《朝花夕拾》, 叶圣陶的《稻草人》,丹 尼尔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 ,让他们在理解、欣赏 经典作品中 ,遣词造句能力、构思布局能力、思维判断 能力、学习创造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等都在潜移默化 中提升 ,真正达到“胸藏文墨怀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 华”。
(3)教育意义 。即每本书中的人和事都能对小读 者的人生具有引领的作用。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 滨逊漂流记》《名人故事》《芝麻开门》《环游世界八十 天》《吹小号的天鹅》《我要做好孩子》《爱的教育》《杰 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轮椅上的梦》等 ,让学生读后 都有所感悟 ,有所收获 ,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 ,为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航向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总之 ,阅读面一定要广 ,从国内到国外 ,从历史到 政治 ,从人文到自然 ,从科技到生活 ,让学生从不同角 度去汲取知识 ,丰盈自己 。如果只单一追求阅读材料 的量而不拓宽阅读面 , 考试时即使有充足的时间做 题 ,也会出现因为知识面狭窄而无从落笔的现象。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 我会继续用自己全部的热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给 学生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促使学生 在知识和技能、认知和情感上得到全面的提升 ,让他 们的思维个性在阅读中得到展现 , 在交流中碰出火花。
参考文献:
[1]邓达云 .语文个性化摭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9(2):17.
[2]袁义星.基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教 学探究— 中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及其价值取向摭 谈[J].新课程(下),2014(6):24-25.
[3]邵尧东.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与研究[J].课程 教育研究,2016(32):52-53.
[4]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体系的建构[J]. 中国 教育科学,2019(1):60-73+1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