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31 11:02: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开展小学英语教学的应有之义。良好学习习惯可以优化师生互动,提升学习的效率,是学科素养的组成部分。本文提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中专注倾听师生发言,积极参与多样化的英语学习活动;在语言应用上做到规范,养成大胆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适当的课外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结合习惯培养目标开展教学评价,做到以评促学。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学习习惯,以评促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习惯对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实践经验表明,英语学业优秀的学生大多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课改的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拟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

  一、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意义

  小学是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心理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学生在此期间的学习方式会固化下来,对英语学科的学习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由外部灌输得来的,而是由学生自主建构而成的,学生个人的活动在教学效果的实现中发挥突出作用。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高效地吸收和整理知识,并将知识转换为内在的素养。与此同时,习惯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具备更多的主动性,能够根据个人需求进行学习的自主管理和调整。因此,习惯好的学生往往不需要教师过多的督促,就能够自己安排学习活动,有条理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自觉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除了关注“学会”以外,更要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融入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发展良好习惯。英语学习习惯可包括多方面,教师要利用课内外的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课中高效学习的习惯

  课堂是开展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载体。学生知识吸收的效果与学生课中学习习惯具备密切的联系。

  1.引导学生专注倾听

  专注倾听是一项重要的英语学习习惯。在英语课堂中有许多信息输出活动,包括教师的发音示范、学生的发言、多媒体设备的音频视频信息等,其中许多都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明确对“听”的要求,可融合运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还要采取生动、形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要避免枯燥的演示。为了引导学生,可以针对“听”的活动设计一些任务或提问。如在听教师的发音示范后,让学生即时跟读,模仿教师发音;可以在播放教材文本录音后,针对内容提问,让学生运用“听”的结果回答;当开展小组会话活动后,可以让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进行评价。学生只有“听”,才能跟上教学进度;如果不听,就无法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自觉将精力聚焦于课堂教学,发展专注倾听的习惯。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英语是语言学科,英语课堂离不开互动性的语言应用活动。学生应当具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即能够及时响应教师的要求,参与到答问、诵读、交流、游戏等语言实践活动中。然而,根据课堂中的观察,教师提出活动任务后经常遭遇“沉默”现象,学生对参与课堂活动并不那么积极。这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趣味化的活动,吸引学生学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

  例如:教授译林版4A Unit 6“At the snack bar”时,课本中包含一个关于餐厅点餐的会话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Helen、Mike、Father以及服务员,使用课本中的句式对话。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使用一些道具用于表演,如将笔记本当作菜单;可使用一些动作配合表演,如合拢手或点头表示“thank you”。道具和动作的加入让活动中有了更多情境性的要素,使活动过程犹如游戏一般,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又如,在教授4A Unit 1“I like dogs”时,请学生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动物,使用“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等句型进行调研。活动结束后汇总所有的调研表格进行统计,一起寻找本班同学最喜爱的动物。调研式活动的趣味性远胜于单纯的会话活动,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教师要通过优化活动创设,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体验乐趣,发展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关于语言应用的习惯

  小学生刚接触英语不久,应当及早形成关于语言应用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规范化的方式使用英语,同时形成乐于使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良好心态。

  1.规范英语书写方式

  语言的使用有其标准,当每个个体都以合乎标准的方式使用语言时,才能够正确地表意和交流。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英语书写方式,要求学生做到形态正确,符合规范。同时方法过程符合规范。对单词、字母、标点符号、格式的运用,都应提出明确要求。在课堂中可加强示范,对易错处专门进行强调,引导学生注意防范;同时要注重利用作业、测试等活动对学生的英语书写进行规范。从起始年级开始,就要引导学生正确书写英语。如在英语作文方面,要从写作第一篇作文起就开始严格按格式要求每名学生。在早期阶段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小错误并返工,但是会逐渐取得进步,进而将规范书写变成一项习惯。

  2.鼓励学生开口表达

  要掌握一门语言离不开“说”的活动,但这正是许多学生缺少的习惯。英语是一门外语,很多学生说英语时往往担心表现不好,畏惧开口。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应用积极的引导策略,鼓励学生开口表达。在提出口语任务时,教师可以先立足主题自己进行表达。

  例如:在教授6B Unit 2“Good habits”时,要开展说说自己的生活习惯的口语活动。教师可以先用一段自我介绍引出任务:“I have many habits.I always go for a walk after dinner.I usually sit by the window on buses.How about you?Please talk about your habits.”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鼓励学生开口说。除了“引导”之外,“反馈”也十分重要。许多学生不敢开口“说”,是因为害怕出错,教师则要合理对待错误。当学生出现语音、语法等错误时,教师可以先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再指出错误,或者用正确的方式重复一遍学生的发言,以此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开展自主学习的习惯

  英语学科的内在特质决定了其对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应当具备自主回顾、整理知识的习惯,才能够消化课堂所学,实现对语言的准确记忆理解和灵活运用。如果想要实现能力的提高,则还要具备自主组织学习活动的习惯。

\
 

  1.高效完成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与课堂教学相并行的体系,可以起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能够高效完成课后作业,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引导手段,帮助学生养成快速、高质量完成作业的习惯,并学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家校合作,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完成英语作业的时间,再以查对教材等方式进行初步的自检;可以在学生作业中附加一些学习方法提示,如查阅工具书、绘制思维导图帮助自己理解、随手整理课外单词、适时参与在线讨论等。如果学生形成了认真对待作业的态度,其课堂学习状态也会发生积极的转变。有关课后作业的习惯可以迁移运用到其他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从多方面受益。

  2.发展预习复习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对提高学习效果十分重要。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预习和复习是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策略,活用这两项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学”的能动性。

  在预习方面,教师可以制作微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并列出问题清单。例如:在教授译林版4b Unit 5“Seasons”时,学生在预习后列出问题清单:“‘It’s sunny.’中的代词‘it’怎么理解?我们接触了go swimming、go boating、go skating3个短语,这是不是固定的组合?”学生提前预习后,在课中就能够更高效地和教师、同伴交流。在复习方面,除了按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课余复习以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经常反思,针对单词记忆、语法学习等展开自检,然后按个人需求进行复习,进而优化学习效果。

  3.主动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课标中针对各学段都规定了相应的课外阅读量。要保障课外阅读模块的教学效果,应当培养学生主动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推荐课外英语阅读书目,让学生在家中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此外,针对起始年级学生,可以用听有声读物的方式代替阅读。如可以实施“牛津英语树”系统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家长帮助下使用线上视听材料辅助自己阅读绘本,并每天线上“打卡”。针对一些绘本读物,可以开展创意汇编活动,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英语绘本。养成主动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这对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可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三、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评价策略

  评价对习惯的养成具有间接的引导作用,适宜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取适宜的反馈,进而改掉坏习惯、树立好习惯,发展有益的英语学习策略。

  (一)创设小组,检视学生学习情况

  学习小组具备多方面的功能,既可以在课堂中充当合作交流的支架,也能发挥习惯评价的作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5-6人的学习小组,对部分学习任务,让小组去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每个小组设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要发挥重要的功能。如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后,由小组长检查预习痕迹、问题清单,以保障学生高质量开展预习活动;在起始年级中,为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专注倾听,可以引导小组长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然后协调组员相互完善笔记。通过这种方式,让生生之间相互提醒、相互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注重激励,巧用教师语言评价

  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激励,适切的激励可以树立价值的标杆,让学生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坚定保持好习惯的情感态度。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不同学生的习惯发展水平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看学生的闪光点,以积极正面的语言认可学生的好习惯。例如:针对“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这项习惯,教师要在学生出现积极表现后及时肯定。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Unit 7“How much?”一单元时,教师创设了“你做我猜”游戏,在3人内开展。一名学生将一件物品用纸张写好价格,一名学生猜价格,一名学生使用“how much...”句型提问。在开展游戏时,有两名平时比较被动的学生参与了活动。教师肯定了这两名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他们在今后更多地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教师的语言激励将为学生的习惯发展注入动力,促进学生自主自发地追求提升。

  (三)构建积分制,促进学生点滴进步

  英语良好学习习惯是由一系列的细节组成的,表现为学生在课内外开展学习的各种行为与态度。因此,在开展习惯评价时也要注重细节,引导学生坚持做好每件小事。教师可以构建积分制,将英语学习习惯分解细化,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分别予以评价。无论学生以前的英语学业水平如何,只要保持好的习惯,都能够获得积分,这对学生尤其对后进生具有间接的激励作用。教师可以定期汇总分数,根据学生积分的多少评出“学习习惯之星”。积分制能够让习惯评价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调整行为和态度,促进学生点滴进步。

  总之,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能够优化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表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内高效展开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积极运用语言的习惯,着力促进学生在课外高效开展自主学习,并配套运用相应的评价机制,进而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形成合理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董丽萍.小学低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2011(06):94-95.

  [2]陈华玲.有效设计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策略[J].校园英语,2020(50):87-88.

  [3]田骥.如何在小学英语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J].校园英语,2017(38):181.

  [4]陆珍珍,邵传涛.合理利用小组评价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07):83.

  [5]李磊.“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2021(30):9-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054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