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省属普通高校中的传播状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16 11:42: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涵,然后论述了长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接着说明了省属普通高校传播长征精神的路径,接着分析了长征精神在省属普通高校中的传播状况,最后提出了长征精神在省属普通高校中传播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长征精神;传播状况;省属普通高校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从嘉兴南湖的游船到1949年天安门升起的五星红旗;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到站在了历史新的起点,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视死如归、不屈不挠的魄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足迹,构筑起了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积蓄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营养和磅礴的力量。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而国人精神培育的重点在于年轻一代,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被摆在了突出位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宝库。全面深刻地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涵,开发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促使大学生明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脉络、厘清各时代历史与响应精神的逻辑关系,从而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认知是实践的先导,清晰的认知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前提。所以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高校中的传播现状,是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具有非凡意义。

\
 

  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涵

  (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概念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重要概念[1]。“谱”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籍录也,从言普耳”。本义为依照事物的类别,系统制的表册。“谱系”可以延伸引用于表述有发展渊源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构建起来的精神谱系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变迁和国情变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彰显党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及精神风貌的系列精神[2]。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是把党从过去到现在各阶段形成的精神串联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集中呈现了各种精神形态的发展脉络;是把众多的革命精神整合凝缩,并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是党和人民在新的时代继续攻坚克难、不懈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激励着青年一代一步一个脚印向美好未来出发,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开拓新天地的坚定意志。

  (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容

  百年党史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部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就像一条生动的历史链条,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或事件连接在一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勇往直前,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为基调,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一腔热血筑起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丰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排除万难、忘我奋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的伟大探索中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西迁精神、雷锋精神等。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以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为主要目标,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共同合奏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华美乐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党的伟大历史转折过程中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劳模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3]。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大胆地讲、勇敢地闯,干出一片新天地,绘成一幅生动美好的新画卷。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发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丝路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等。这一时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交汇的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新的时代、着眼新的问题,带领全国人民凝心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篇章。

  二、长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征精神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农红军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革命重大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两万五千里的伟大长征之行,其规模之大、行程之远、历时之久,世所罕见。在长征途中,工农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不怕牺牲,不拘泥于呆板教条,在川黔滇边迂回穿插,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形成了灵活机智、顽强拼搏的精神;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对革命信仰坚定不移,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爬雪山、过草地,孕育出了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党内右倾主义的针锋相对,坚决斗争,维护党内统一,形成了团结统一、顾全大局的精神[4]。长征之行孕育出的精神最终汇聚成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长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处于中间位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早期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在长征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长征胜利后形成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又无不暗含长征的影子,直至现在,长征精神都是党和人民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长征将革命的火种洒向各地,也将艰苦向前、战天斗地的革命品质深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中。

  三、省属普通高校传播长征精神的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各地高校纷纷以此为契机,借助课堂、课外实践及新媒体等平台,开展对党的伟大精神的宣传教育。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奋斗的理想和目标没有改变。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中形成的长征精神,始终都是高校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课堂学习

  课堂是高校大学生进行学习的主渠道,也是弘扬长征精神的主要途径。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所有专业的必修课,“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都与长征精神有契合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第四章中国革命新道路中设有专门介绍长征的部分,有利于学生系统了解长征精神。同时,高校还开设了党史学习专题的选修课程,要求各个班级开展以长征精神的主题的班团日活动,通过多种课堂形式,强化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促进对长征精神科学内涵的内化。高校积极开展党员学习班和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培训班,在党课学习内容中设置长征精神专题教育模块,引导学生党员自觉学习和传播长征精神,并且鼓励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理、悟新知,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

\
 

  (二)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也是长征精神在高校传播的重要途径。高校与当地的红军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及烈士陵园进行合作,设立高校红色教育基地,并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培育爱国情感。高校重视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引导其感受革命先烈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期间,学生录制走访视频、撰写实践报告,主动担负起宣传长征精神的责任。高校不定期举办红色文化讲座,举办学术交流会,以便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学习,从而竭力普及长征精神[5]。各个高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演讲、合唱、征文等灵活多样的艺术形式再现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使学生充分理解长征精神。各高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内张贴宣传标语,及时更新板报,放映讲述长征过程的优质影视作品,同时在校园广播站开设宣传长征精神栏目,潜移默化地传播长征精神。

  (三)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媒体的形态,与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是长征精神在高校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校园官方网站,并在各新媒体平台开设了官方账号。例如,学校及各二级学院在微博开设“党史天天学”学习模块,在微信公众号设立“党史百年”学习模块,即时地将在校师生撰写的文章、制作的优质视频上传至平台进行推广宣传,其中不乏对长征过程中经典战役、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研究。高校积极探索新媒体传播的新平台、新方式,鼓励支持教师借助大学生慕课等平台开设精品课程,深入地解读长征精神,系统地宣传长征精神。与此同时,高校鼓励在校大学生争做宣讲员,搜集鲜为人知的人物事迹和诗词歌曲,拍摄宣传长征精神的短视频,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长征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四、长征精神在省属普通高校中的传播状况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对陕西省内的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采集样本387份。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法(1=完全不了解,2=比较了解,3=了解,4=非常了解),分数越高表示大学生对长征精神认知的水平越高。经测量,该问卷的克朗巴哈系数=0.795,KMO值为0.732,各项目的负荷值在0.496~0.775,各因子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28~0.897,故此次调查问卷可信度符合要求,可信度较高。

  3.数据处理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

  1.高校大学生对长征精神的了解程度。如表1所示,高校大学生对长征精神了解程度的均值为2.22,高校大学生对长征精神科学内涵理解的均值大于0.70,而其他选项的均值小于0.50。由此可知,高校大学生对长征精神的了解程度总体上是有待提高的,具体来说,普遍对长征精神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个人解读。
\

  2.长征精神在高校传播状况的分析。以“教师数量有限,能力不足”“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经费投入不足”“活动主题滞后、形式老套、没特色”“师生参与度低、参与兴趣不强”等影响因素为样本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各个影响因素的均值都为负数,说明学校对长征精神的传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之后要积极调整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如表3所示,对高校大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途径与长征精神的传播之间进行单因素分析,所有单因素的显著性均小于0.05,说明“生动有趣的课堂”“实地走访红色革命遗址”“网络新媒体”“开展专题教育,设置专题活动”和“学校统一安排的活动”的途径都可以显著影响长征精神的传播效果。

\
 

  (三)研究结果成因分析

  由上述可知,在校大学生对长征精神的了解程度与高校对长征精神的传播力度密切相关。部分高校对长征精神的传播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主要表现为学校的混合宣传方式资源整合程度不够、先进的教学设施不完备和教师数量不足等。对此,可以从宣传方式和高校师生两方面探析其内在原因。

  从宣传方法角度来讲,高校弘扬长征精神主要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宣传方式。线上资源包含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各类在线学习平台等,线下资源包含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各高校的宣传资源普遍较为丰富,但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由于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高校对长征精神线上线下的宣传比较混乱,各种资源之间没有形成互补关系,更多的是重复宣传,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相脱节。加之学校的先进教学设施不完备,缺少合适的活动场地和基本的硬件设施,开展的活动数量少且形式单一老套,导致线下活动开展不尽如人意,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引起学生兴趣,未能达到为学习长征精神创设良好情境的目的,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6]。

  从高校师生角度来讲,高校缺少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首先,自觉深入研究长征精神的教师数量较少,颇有建树的教师大多面临年龄逐步增大、教育教学精力不足的问题,而年轻教师正处于关注生存阶段,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在传播长征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团队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7]。其次,高校鼓励教师研究长征精神的奖励机制不完善,导致教师研究兴趣冷淡,只是迫于教学压力不得不去研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内容与长征精神的联系,只是照本宣科地开展单一的教学活动,无法引起学生共情。而课堂内容不精彩,学生对长征精神的学习兴趣自然不足。最后,随着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学生更加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对于长征精神的学习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五、长征精神在省属普通高校中传播的改进方案

  (一)发挥学校在弘扬长征精神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数据研究发现,大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教育,故学校是否统一安排学习活动,对长征精神的传播效果具有显著影响。鉴于此,高校要提高对长征精神传播的重视程度,主动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思想动态、学习兴趣和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学校管理层一方面要立足实践全盘考虑,有针对性地制订活动计划,确定活动方案,把活动是否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及是否有利于长征精神的传播作为评价的基本依据[8];另一方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活动形式,尝试开展读书交流会、实践报告会和影评会等新兴交流活动,鼓励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参加活动,发挥专业特色进行交流学习,使长征精神在不同学科的碰撞之间有效传播,真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优势

  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阵地,高校应该不断加强长征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结合地方红色资源,构建弘扬长征精神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和思政课育人的双重目标。高校教师要积极把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长征精神,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还要积极探寻长征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契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并解析长征精神,用思政课来带动长征精神的传播。思政课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即高校要弘扬长征精神就必须要用好第二课堂[9]。例如,高校可以邀请革命烈士子女或研究长征精神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或利用学校橱窗、板报、走廊、门楼张贴宣传海报,增添长征途中英雄人物的雕塑,定期播放经典红歌等。学生长期在课内课外活动中接受长征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身,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三)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完善高校教师研究长征精神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熟练掌握有关长征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自觉地深入研究长征精神,不断丰富个人专业知识的储备。同时,高校要加大弘扬长征精神的资金投入,在校图书馆设立长征精神文库,收录有关长征精神的系列图书、期刊和影像资料等,并在其中开设活动室,为在校师生研究讨论长征精神提供场所。其次,高校要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关系,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个人教育教学水平和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做到态度诚恳、语气谦和,不居高临下,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意见,以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除此之外,高校要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科优势及学科特色,鼓励全校师生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研究长征精神,并将研究成果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使长征精神的传播者不局限于思政教师,长征精神的载体不局限于思政课堂,进而形成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四)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地方红色资源

  高校要重视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搭建弘扬长征精神的线上交流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要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官方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学习,帮助大学生及时、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同时,高校要加快完善官方网络宣传平台,依托校园新媒体构建以智能手机和电脑终端为载体的推广宣传媒介,以长征精神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宣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高校要尝试使用新技术,注重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和AR(增强现实)技术,逐步解决缺少先进设施的痛点。通过VR和AR技术将虚拟信息和真实环境相叠加,可以打造3D效果,展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和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面。新技术营造的强烈在场感更容易使学生认同长征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另外,高校要重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具体可与当地的长征纪念馆、红色革命文化纪念馆、大剧院等文化机构加强合作,设立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参观学习,鼓励学生进馆做讲解员,使其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或者组织宣讲团队赴实地录制宣讲视频,开展网络直播宣讲活动。

  六、结语

  随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之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只有充分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高校中的传播状况,才能准确找到其融入省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本文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省属普通高校中的传播状况及其改进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但还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7-01)[2022-04-20].http://www.gov.cn/xinwen/2021-07/01/content_5621846.htm.

  [2]叶松.论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路[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19(6):172-176.

  [3]马紫威,王轩,宋致远.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22):173-176.

  [4]康杰.文化自信视域下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J].长沙大学学报,2020,34(1):6-10.

  [5]张华.长征精神的哲学意蕴[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9(2):54-57.

  [6]刘佳,顾保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三重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6):154-159.

  [7]赵伟程.新媒体环境下长征精神高校传播的路径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9.

  [8]王盛初.习近平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EB/OL].(2021-07-19)[2022-04-20].https://www.163.com/dy/article/GF8POVD80552-4DYC.html.

  [10]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精神血脉[EB/OL].(2021-07-12)

  [2022-04-20].https:/m.gmw.cn/baijia/2021-07/12/34987846.html.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0085.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