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如何培养具有高阶思维的创新人才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09 11:52: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精华,它强调教学做合一,强调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高阶思维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高阶思维的创新型人才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方向。“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基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助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将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双减”,高阶思维,创新人才,小学语文学科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曾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他认为,要想做好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就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两个主要层次,一是由记忆、理解和应用等构成的低阶思维,二是由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构成的高阶思维。”具体而言,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素养。
 
  综上,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阶思维的终身学习者和创新型人才。
 
  近年,全国各地教育界都在聚焦“双减”制订方案。“双减”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北京对“双减”政策的落实有措有效,针对校外培训,抓好“三限”,做好“三严”;针对校内教育,做到“三提”,落实“三管”。其中,“三提”指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如何在减负的背景下提质增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思考命题,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培育学生创新精神被一线教师高度重视。
 
  本文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就“双减”背景下如何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培养具有高阶思维的创新人才进行探究,以期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一、关注提问环节,培养创新思维
 
  (一)学生层面:鼓励多元质疑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宋代理学家陆九渊也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学生“提问”阅读策略的习得十分必要。
 
  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阅读状态,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本单元四篇课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学习主动提问,从感受提问策略,到学习多角度提问、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再到最后综合运用提问方法尝试独立阅读,渐次推进,旨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基于学生的真实问题展开教学,顺学导教,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应多鼓励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大胆表达,畅所欲言,在充分民主的氛围中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师层面:设计有效提问
 
  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明了教学中教师要做倾听者和引导者,要学会耐心等待,等时机成熟后再给予学生点拨指导,这句话也点明了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思维的重要性。而学生产生困惑的重要前提是教师有思维含量、有逻辑关系、有明确指向的问题设计。
 
  以绘本《花木兰》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深度的梯度递进,设计逻辑清晰的核心问题和问题链,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多元对话。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二次阅读绘本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绘本具体的故事情节,顺势将脉络梳理为三个时间节点,即“出征前”“战争时”“胜利归乡”。然后,围绕核心问题“木兰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聚焦这三个时间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汇报,逐步体会到木兰的智、勇,对家人的孝、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担当,还有淡泊名利。再如,在学生体悟木兰精神时,教师可以顺势问:“十二年的从军生活中,木兰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她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教师不是直接告诉,而是给学生支架,以一连串的有效提问,助推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改变教学方式,实现变教为学
 
  陶行知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如今的语文课堂,仍存在“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的现象,教师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学生则默不作声,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背道而驰,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无从谈起。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应是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课堂由“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导”,教学方式应以启发式、引导式为主;学生学习方式倡导以多元、立体、具有综合性的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为主,逐步实现变教为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思维建构中逐步养成勤思、善思、会思的良好思维习惯,让真学习、真思考、真研究在课堂发生。
 
  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单元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创设情境,体现情境的调动;引导学生在书上进行批画,用心设计板书,体现工具的撬动;巧妙设计学习活动,布置指向明确的问题,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体现任务的驱动。同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批画、小组交流、汇报展示,从提取信息到形成解释,再到做出评价,逐步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变教为学,落实语文要素。使学生真正站在课堂正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锻炼高阶思维,提升创新素养。
\
 
 
  三、丰富作业形式,优化作业设计
 
  教学中,教师应以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为导向,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方向,给予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教师应尊重学生学习实际,强化核心知识基础,突出学科关键概念,整体设计学习过程,精心设计课后作业。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基于教材、基于学情,设计创意十足、有趣有料的作业,让学生从丰富的作业形式中提升创新素养。
 
  如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主要以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养成为主,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配乐朗读、古诗吟诵、绘声绘色讲故事、童谣拍手歌等口头表达类和“我能写正确”等书面表达类基础性作业,还可以布置阅读绘本、童话书籍等阅读类的拓展性作业。布置作业后,要设计相应的展示交流环节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指标,以及形式多样的互动小游戏,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中、高年级,学生年龄稍大些,有一定知识积淀,能力水平有所提高,可以适当丰富作业布置形式,拓宽作业外延,如布置写一写、抄一抄、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创意表达等多种形式的作业,不仅体现基础性、拓展性、实践性、趣味性,同时体现分层,尊重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求。
 
  四、整合教学资源,提升创新素养
 
  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单元整体教学日益成为大势所趋,越来越受一线老师推崇和追捧。北京市特级教师李怀源是单元整体教学领军人物,他将单元整体教学分为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教学,并明确提出:“单元整体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科性质、学生特质、学习本质,重构学习内容,创设学习情境,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以可视化成果的形式呈现学业成就,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表达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者,是教学课程的建构和设计者。作为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教学中,教师应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建构教学,组织教学,从被动地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转变为主动地创意十足地“用”教材,合理整合课内外资源,重组单元内教学内容。同时,基于教材和学情,设计单元大任务和大情境,再设计大任务下的子任务及相应的学习活动,螺旋递进。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习活动的情境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加创意表达类的内容,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出一条科学合理、可检测的学生创新思维发展路径,最终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创新素养的提升。
 
  五、结语
 
  “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负”不是走向减质的教育教学滑坡,而是真正为学生身心的健康长足发展奠基的必要举措,“提质增效”是时代给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为理论根基,关注提问环节,改变教学方式,丰富作业形式,整合教学资源,助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真正实现减负、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李珊.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21(1):46-47.
 
  [2]毛成.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小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111-112.
 
  [3]解慧明.创新人才培养的品质课程建设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0(2):8-9.
 
  [4]李松林.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整合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20(10):56-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7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