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从“事实”出发,打造真实科学课堂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09 13:41: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文章从应让学生主动收集“事实”、应让学生重视整理“事实”、应让学生积极卷入“事实”、应让学生真正尊重“事实”四个方面论述了从“事实”出发,打造真实科学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科学课堂;真实;“事实”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等[1-2]。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条件。科学课堂务必从事实出发,让学生立足学习过程和实际现象主动收集、整理相关的事实,并对其予以描述或判断,最终从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一、应让学生主动收集“事实”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科学知识尽管只是初步的、启蒙的,但就他们的获得过程来说,应该像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一样,是“真刀真枪”“真材实料”,实打实做出来的。材料操作正是一种实战活动,它是学生围绕研究目的自主改变材料结构的活动,随着材料结构的改变会不断出现新的事实,包含新的意义[3]。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主动收集、整理事实,找出规律,形成概念,达到激发志趣、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的目的。

  第一,学生在有效的“做”中发现“事实”。教师应当借助提供必备材料、给予语言鼓励、进行分层引导等方法,帮助学生在“做”中发现科学事实,体会不同探究方法的作用。探究的意义在于经历,故在课堂上,教师应立足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究过程需要的结构材料,引导学生参与“做”的活动,对材料不断进行摆弄,于其中发现、收集“事实”[4]。例如,在教学“摩擦力”知识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只箱子,让他们在地面上推动。学生推的力度不可能一样,每一种推力就是一种结构,都会出现不同的事实,有的学生感到轻松,有的学生感到费力,甚至有的学生感到不用花一点力气。以此类推,笔者鼓励学生用迁移法在地毯上推箱子,这时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到吃力。由此,学生可更好地认识摩擦力。

  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操作,其主要目的是发现、收集“事实”,这是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这一环节的效果往往会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第二,学生在有效的“导”中收集“事实”。教师的“导”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向,也影响科学课堂的质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当节科学课堂教学目标,通过抛出概念、设置疑问、提供探究素材等方法,引导学生收集“事实”,让学生亲历探索过程,在探索过程中进行分析、整理,从而突显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有效构建,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发挥好“导”的作用,让学生真正从实事中收集“事实”。即教师要分析学情,通过变换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以实现对学生的“导”,让学生有机会推敲、分析、还原以收集“事实”[5]。

  例如,在教学“测量肺活量”知识时,笔者一开始就把肺活量的概念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概念顺着笔者的思路操作。笔者为学生播放一些测试肺活量的实验视频,先让学生自主地观看视频、摆弄材料,并让学生结合视频自主操作进行思考探究,而不是规定学生只能怎样做。同时为其设置清晰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主理解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这样可以使学生后续的操作流程更为顺利,引导其收集准确的事实材料。概言之,教师不应取代学生的地位,应当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即通过材料引发学生开展“搞科学”活动。同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其根据操作的实际情况收集“事实”,给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从学生的角度把握“导”的策略和方法,进而让整节课契合教学引导方向,让学生通过材料操作,反复实践、质疑、总结,并获取“事实”[6]。

  二、应让学生重视整理“事实”

  有学者把贯穿自然课(即科学课)“最基本的东西”概括为四条,其中就提到要整理“事实”,就要有记录;要进一步研究这些资料,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前面说的是对事实做技术性的处理,后面是指对事实进行思维加工,本文提及的整理“事实”就包括这两点,但主要体现为后者。

  第一,多角度考虑,优化方案。小学科学作为基础学段的一门关键课程,其课程内容多以实验探究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实践表明,实验方案设计水平决定了教学成效和教学质量[7]。准确来讲,就是实验方案设计是否合适,会影响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掌握基础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相关的科学知识。因此,在设计方案交流环节,教师应要求各小组依次展示自己探讨得出的科学实验方案,并允许其他学生提问和质疑,从而进行完善。在这一环节实施之前,教师需要做示范,以便学生从真实的问题入手分享本组的设计方案;在各组展示完成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并给出指导建议。

  不论是教师点评,还是其他学生提出质疑,都需要重点关注实验设计的每一个方面是否都有考虑,以及是否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期间,面对设计不完善的科学实验方案,教师可通过追问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其弥补不足,以完善科学实验方案;面对设计较好的科学实验方案,教师也要进行追问,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最终,全班达成一致。

  例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笔者设置了明确的操作步骤、操作要求和操作启发式问题,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笔者要求学生把一团纸放入杯底,然后鼓励学生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预测,猜想纸巾是否会湿。借由这一实验,可使学生体验“自然—常识—科学”的过程。但是实际实验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疏漏或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纸巾会被浸湿,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二是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跑的现象不显著,学生难以直观看到,进而难以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实验知识;三是实验垃圾较多,不环保。因此,笔者深入研究了实验优化策略,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调整。如笔者鼓励学生用矿泉水瓶(剪掉底部那一半)和泡沫(染红)代替杯子和纸团做实验。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时,用自备带盖的矿泉水瓶,把泡沫垂直倒扣入水中,这样泡沫就停留在水底,由此可得出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水就进不去的结论。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打开瓶盖,让空气从瓶口溢出,当泡沫浮上来后,再适时提示学生:这是水进入后占据了原先空气占据的空间后出现的现象。这样,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优化后的实验方案不仅弥补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还符合环保要求,同时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第二,多维度操作,获取数据。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事实,鼓励学生鉴别哪些数据应该保留,哪些可以舍弃,让学生真正通过一系列的抽象过程,而不是靠教师直接传授得到概念、规律。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收集研究过程中思维操作的事实,并使这些事实有序化,从中发现新的意义[8]。

  例如,教学“运动与摩擦力”活动2“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吗”内容时,笔者紧扣这个研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即让学生改变实验物品的接触面,选用如桌面、地板、砂纸、白纸等粗糙程度不一的平台进行实验操作,通过“选择材料→控制变量(光滑桌面与粗糙砂纸面)→制定方案→实验操作→收集数据→思维操作→获取规律”一系列活动,获取必要的数据,如图1、图2所示。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操作使这些事实有序化、有效化、规律化,最终学生在操作整理和数据分析中得出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的结论。
 
\
图1 实验操作
 
\
图2 实验结果

  第三,多形式交流,达成共识。“探究容易实施,研讨难以落实。”研讨是整理材料的一种形式,能促进学生互相启发,便于每个学生及时调整事实的内容和结构,更好地发现事实中蕴含的意义,从而更有效地形成概念和规律性的认识。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当节知识点,精心选择交流话题,并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究、互相交流,营造所有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从而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9]。例如,在教授“摩擦力”知识时,笔者在课中采取了“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小组交流、组间交流和集体交流,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等交流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评价,对摩擦力实验进行综合探索,形成立体的网状结构,并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能够与他人交换意见,最后达成共识,以便最终理解建构新的意义,概括新的规律。

  三、应让学生积极卷入“事实”

  所谓卷入,是学习者为解决问题而处于一种主动、积极地收集和整理“事实”的状态。卷入这个说法是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提出来的,也是其倡导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实施的起点[10]。兰本达表示:“只有学生‘卷入’了探究、研讨的过程,才可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才可能和‘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积极合作,才可能真正实现学习者的发展”。
 
  卷入是科学课程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和前提。《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要达到这些目标不能仅靠简单的“灌输”教学模式,而要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养成习惯,建立相应的概念。学生在学习时不可能自觉地卷入每个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让他们进入这种状态。

  第一,趣创情境,乐于探究。美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为学生提供攀爬支架,如此课堂就有了生气、有了效率。

  情境的创设有多种类型,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但也要严禁形式化、“电灌”式、假问题式的情境走进课堂。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驱动点,是开启科学探究课堂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因此,学习情境的撷取、设置需要确保既合理又合适,一般可以立足教学内容,但不限于教学内容,教师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线索,寻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教学小学科学“设计与制作:简易肺活量计”内容时,笔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索。具体而言,笔者先进行了新知铺垫,即准备了五颜六色印有各种各样笑脸图案的可爱气球,吸引学生的眼球,并组织学生参与一口气吹气球比赛。接着借图引领,鼓励学生排队体检(使用电子肺活量计测量肺活量)。基于此,可以唤起学生经验,让其回顾自己体检时是怎么测量肺活量的,进而促使学生对电子肺活量计的简易装置产生探究兴趣。然后笔者提出问题:“我们能制作一个测量肺活量的装置吗?”最终布置驱动任务,让学生尝试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可以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

  第二,精选器材,适时呈现。基于教学的需要,教师选择的典型材料要符合三点要求:一是要具有科学性,即能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二是要具有生活化特征,即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三是要具有趣味性,即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其愿意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

  在课堂上,大多学生都比较好动,对新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一旦教师将选取的材料放在课堂上,便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一来,便会导致课堂的无序性,加大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对此,教师可以依据需要,适时地、分批地提供材料,确保探究活动能有序地向前推进。

  例如,执教“纸陀螺”一课时,笔者利用生活中的废纸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等材料变废为宝,先呈现普通的纸板和筷子,让学生用纸板剪出一个圆作为陀螺的纸盘,筷子当中轴,制作一个能成功转起来的纸陀螺,如图3所示。接着探究“怎样让纸陀螺转得更久?”,对此,需依次呈现“由薄到厚,由小到大”的纸盘和标有不同高度中轴的组合,如图4所示。材料发放的层次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材料提供的时间节点则在无形之中巧妙地控制着课堂节奏。
 
\
图3 示意图
 
\
图4 示意图

  第三,妙组成员,合作共赢。小组合作作为课堂探究教学模式之一,受到广泛关注。但如何落实小组合作还需探究,教师只有重视各组成员的组合,照顾到各组的平衡,“合作”才能起到既定的作用,整节课生生、师生配合才能实现合作共赢。

  教学中教师可以合作小组为切入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积极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在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合作、需要分享、需要伙伴。合作中教师可依托学生的“闪光点”“兴趣点”进行分工,具体包括组长、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卫生员、汇报员等。具体而言,可让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当组长;书写又快又好的学生当记录员;做事细心、有条理的学生做材料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做操作员;语言表达清晰、声音响亮的学生当汇报员;等等。同时,所有学生又是观察员,要观察组内各成员是否守纪、操作是否规范、记录是否准确、材料是否归位、卫生是否整洁、汇报是否全面等。这样在合作中,每个人分工明确,又相互监督。小组成员不仅自己要努力学习,还肩负着帮助他人的责任,由此可以小组的共同进步为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例如,教学“设计与制作:简易肺活量计”一课时,环节2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运用身边的材料设计肺活量计的简易装置,其中绘设计图就需要画画能手。因此,笔者在分组之前先了解学生的美术功底,再将他们分配到各组,大大缩小了组间差距,同时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获取成功的喜悦。各组其他成员分配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如此巧妙分工让每个学生在本组中都有事情做,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这一活动从创新能力、与人合作、动手能力、绘画能力等方面综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四、应让学生真正尊重“事实”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从事实证据出发探求结果,且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现科学的严谨性—大胆假设,谨慎求证。

  基于此,在教学中笔者为学生进行了概念阐释,希望学生通过概念学习能够真正尊重“事实”。比如,笔者告知学生:所谓实证,就是在任何科学探究过程中,解释、结论都是要以事实作为依据,不作伪并经得起事实反复论证的。实证意识就是在科学探究或在生活中,都要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和思想。即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描述接触的实验现象、自然现象,同时要求描述的现象和实验具有很好的可复现性。

  但在平时的科学课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普遍问题:很多教师实验是做了,但求证的过程没有做到实事求是,没有让学生把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到的一些事实如实地说出来。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统一答案,对于学生不同的实验结果,教师应当进行引导,给予学生再现实验的机会,而不是单纯地给予标准答案。同时,学生有的时候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会“跟风”,不敢提出不同看法。对此,教师应当告诫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不要对事实漠然处之,而要大胆发言。

  例如,执教《纸陀螺》活动1“用纸做陀螺”时,实验后,有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师:“你们做的纸陀螺能转起来吗?”

  生1:“能”。

  生2:“不能”。

  师:“你们的纸陀螺都能转动起来,真棒!”生2:“老师,我的不能转动。”

  生3:“老师,我的也不能转。”

  师:“你们的纸陀螺都能成功转动起来,那么怎样才能转得更久呢?”

  两种声音,但是该教师似乎只听到一种“能”,就笼统地表扬了学生,继续教学活动2“怎样转得更久”。教师是知道活动1实验没成功的学生是无法进行活动2的,但依然“我行我素”,这种“走教案”的行为偏离了育人目标,无形中会让学生变成配角,甚至是旁观者。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丧失探究兴趣,作伪寻求与众人一致的结论,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对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目标为目的,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参与真实而具有深度的合作学习过程,最终让学生真正尊重“事实”。
 
  总之,在科学课堂中,收集“事实”是重要的,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事实可整理;但整理“事实”是关键,有了事实没有整理好,就不能形成概念和规律,也达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而卷入是科学课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和前提,学生如果没有主动卷入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的状态,没有与“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积极合作,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学习;任何科学探究过程中,解释、结论都是要以事实作为依据,没能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一切探究均属“作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4.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5.

  [3]张美华.探究式课堂三要素的优化策略[J].湖北教育,2020(1):29-30.

  [4]喻伯军.教师要提升自身探究实践能力[J].科教导刊,2021(5):12-14.

  [5]刘沛生.无须懊悔[M].武汉:长江出版传媒,2015:43-63.

  [6]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48-151.

  [7]章鼎儿.走向探究的科学课[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6-7.

  [8]强光峰.让教学更生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92-193.

  [9]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M].武汉:长江出版传媒,2015:348-349.

  [10]刘沛生.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M].武汉:长江出版传媒,2015:143-1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7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