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劳动教育跨界融合的实施路径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07 13:54: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主张生活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并提倡教育要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地走出课堂、迈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打造开放的教育环境,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域下深入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塑造学生积极的性格、优秀的品质、创新的精神以及实践的能力,那么就需要教师主动地跨越界限,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构建开放式的劳动教育课堂,优化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与教育方法。基于此,本文围绕资源拓展构建劳动教育开放课堂提出几点建议,阐述了基于跨界融合的背景探析综合实践活动视域下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 拓展资源 开放课堂 跨界融合

  陶行知教育思想要求教师打破界限,做到多学科的融合,做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劳动教育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能够在劳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并合理地利用拓展性教育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让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学习融入校园、亲近生活、融入社会。因此,教师要跨越界限,融合与利用有效资源,打造劳动教育的开放式课堂,为小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一、劳动教育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融合与渗透必要性

  (一)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目前,小学校园中的劳动教育活动开展仅仅依靠劳动教育课程,而劳动教育的课程时间是有限的,对正确劳动态度缺乏、劳动意识匮乏以及劳动技能不足的小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以跨学科融合的方式,为小学生提供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在综合实践中体会到劳动之美,获得身体素质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落实教育改革的需要

  自素质教育体系全面实施以来,劳动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通过劳动教育的实践可以促进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素养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由此可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工作内容,是落实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改善劳动教育现状的需要

  随着全社会对劳动教育关注度的提升,以往学校中劳动教育课程开展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如劳动教育形式化严重、教师专业化不足、教学场地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也不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而跨界融合下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劳动教育走出边缘化、形式化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了实现跨界融合,保障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施效果,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体现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呈现出劳动教育课程的本质属性与育人功能。
 
\

  二、基于跨界融合探析综合实践活动视域下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立足于教材范本拓展资源,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

  “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所提出的主要思想主张之一,其认为教育并不是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的教学。这里面的“创造”一方面是指教师教学上的创造,如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开发、教学资源的创造性整合、教学方法的创造性使用等,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创新创造思维的开发以及创造性地实践。立足于教材范本基础上的教学资源拓展,就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教材内容有机整合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教材范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劳动技能的学习中获得全新的体验,此为拓展教育资源的第一步。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活用教材。在新时代全面发展育人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该项课程的教材内容也越加丰富。在教材的使用中,教师要坚持生本原则,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并产生主动创造的意识。如在“家庭种植”一课教学中,教材中的举例为利用瓦盆进行土培吊兰的种植,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讲解,将吊兰实物带入课堂中,让学生们亲自体验土培吊兰的栽种过程,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也从中获得了别样的体验。

  第二,建立基地。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劳动教育课程具备实践性强的特点,但是在课堂中学生所掌握的劳动技术理论难以得到有效的实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室内可以建立微型劳动基地。如在讲解植物水培种植的课程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建立班级绿色植物微型水培种植基地,学生们可以在微型水培种植基地中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种子,记录植物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并将自己种植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们观看。在微型水培种植基地的建设中,不仅解决了劳动课程教育场地资源匮乏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夯实劳动操作技能,掌握植物生长习性,形成保护植物、热爱自然的美德。

  (二)在校园领域的开发中拓展资源,融合丰富的课程内容
  
  劳动的知识实际上就是从生活实践中提取而来的,是前人对劳动实践经验的总结,想要提升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就需要教师在做好课内知识讲解的同时,做好课外的延伸。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资源拓展要从我们的身边去寻找,学校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主场地,在校园中开发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既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实施空间,也节省了资源开发与拓展的时间。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多元开发。学校中包含着丰富的课程教育资源,只是一直以来都被教师所忽视了,在拓展资源、构建开放课堂的目标指引下,劳动教育的教师应善于在校园中开发教育资源,丰富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橱窗、墙面作为教育资源,也可以利用校园集体性活动作为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保护校园环境中习得劳动技能,锤炼劳动品格,如对花草树木的栽植、剪修、浇水等,这要比书本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劳动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的思想。通过对校园内各个角落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为学生打造出充满劳动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学生的劳动意识以及劳动技能发展都会受到环境以及身边人的影响,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劳动活动之中,并由此延伸到家庭、社会之中,这是优质校园环境对学生劳动技能发展所起到的积极影响,符合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先进教育理念,可以让学生学会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地参与社会性的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意识。
 
\

  第二,跨学科整合。劳动教育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与其他课程具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在拓展劳动教育的教学资源时,教师可以采取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找到劳动教育课程与科学、思政等课程的融合点,通过跨学科资源的整合,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如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动手创作科技产品,可以是科技模型,也可以是学生们喜欢的玩具。例如,劳动课程与数学学科的融合,以劳动课程与“按比例分配”一课的融合为例,学生已经在“比”的学习中掌握了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与管理校园内的实验基地。如学校内准备规划绿植,在校园内安排了多块种植花草的绿地,要求每一个劳动小组负责一块绿地,每一块绿地的面积不同,但是均要求在绿地上分别按照2∶52∶3的比例种植牡丹、月季、菊花三种植物,要求各个劳动小组先测量并计算出这块绿地的面积,再按照比例规划三种植物各需要种植多大的面积,一共需要多少株花苗。学生在面积计算、比例划分、植物种植等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劳动与技能的锻炼,也学会了运用比例分配、面积计算等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又如,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教师可以结合这两个学科共同的教育目标,组织“父母多爱我,我要如何爱父母”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用各种方式记录父母的点滴细节,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感恩父母,由此可以使劳动教育更加地深入人心。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们经历了主动学习、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不仅形成了科学精神,实现了劳动与科学的融合,同时也锻炼了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三)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领悟课程的内涵价值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念中指出,生活与教法、学法是不可分割的,认为只有做到教、学、做合一,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因此,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拓展需要根植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是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途径,符合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拓展聚焦于生活,教师与学生都会发现生活中触手可及之处都是学无止境之事,只有让书本与生活相连接,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课程的真正价值。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着眼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本身就是十分可贵的课程教育资源,对学生进一步掌握劳动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育资源的拓展中,教师应密切地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并建立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与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之间的联系,强化劳动教育教学的质量。如在以做蛋糕为主题的教学中,经过调查了解到学生们几乎都没有制作蛋糕的经历,那么教师就要从最基础的环节开始教学,让学生了解蛋糕制作中需要的原材料、制作蛋糕的工具、制作流程,通过视频播放或者实地考察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制作蛋糕过程的了解,再进行实践操作,提升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让劳动教育开放课堂的构建以及教育资源的拓展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二,采用鲜活的生活素材。大量实践证明,学习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接纳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拓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寻找生活素材,同时还要对生活素材进行适当地改编,使得生活素材更加有利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例如,在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中,一部分劳动技能学生们在生活中很少会遇到,那么教师就可以将其改成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又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将劳动技能运用于生活之中,做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学用结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跨界融合、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有助于劳动教育开放课堂的构建,可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形式与空间,为小学生的劳动知识积累以及劳动技能掌握提供助力。因此,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主动地打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的有限内容,通过立足教材、开发校园资源、挖掘生活资源等方式,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计卫锋.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劳技课程资源[J].中学教学参考,2018(18):58-59.

  [2]徐金玉.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实践开发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1(08):134-135+148.

  [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68-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6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