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英语写作训练的梯度构建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07 11:46: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英语写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鉴于目前小学英语写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应从低段开始重视写作教学。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依据,以人教版《英语》教材的教学实践为例,按照词—句子—篇章的渐进程序汇“点”成“面”,逐步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梯度训练,构建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英语二级目标书写要求是:①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②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祝福语;③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单的语句。因此,写作是小学英语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对词汇量和句型积累十分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写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其实,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背诵、模仿,行之有效地渗透写作技能。笔者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结合教学实际,点滴累积,汇“点”成“面”,从低段开始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循序渐进,步步引导——构建写作梯度
 
  仔细观察我们英语教材的编排,我们会发现,从读到写是循序渐进的,非常贴近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的。从三年级的字母、词汇、图文、句意理解到四年级的单词、句子、有意义的仿写,再过渡到五、六年级对不同题材如日记、便签、邮件、广告、邀请函、观察、日记等题材的阅读来完成一定的写作任务。结合新课标和我们目前在使用的教材,“写”的要求可整理为以下三点。
\
 
  (一)字母教学,关注细节,注重规范
 
  三年级的字母教学是基础影响到学生今后三年英语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如果学生没能掌握好26个字母的发音和书写,那么在日后的英语学习中,就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注重笔画笔顺,每次教授字母时,要先画好四线三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细节纠正。批改作业时,可以在学生写错的字母旁示范书写字母。并适当开展班级字母规范默写大赛和年级之间的英语书写大赛。
 
  (二)词句书写,提供情境,注重语境下有意义的书写
 
  四年级开始,学生要根据图片语境选出正确的单词,正确书写单词和句子。在读懂核心句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图选词、补全句子或进行个性化规范书写。经过三年级一年的英语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规范书写单词,但仍存在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纠错,让掌握不够好的学生在四年级得到巩固。同时,在个性化书写环节,教师要做到示范先行,再开展学生仿写。在学生书写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巡视,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及更正。学生书写完成后,进行适当的展示,以形成规范的句子书写要求。
 
  (三)语句先行,梯度要求,激发学生写作兴致
 
  读写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够完成读后的写作任务。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带领学生完成读后板块的书写任务,包括读后回答几个简要的问题、将短文填充完整以及看图片进行复述、根据收到的邮件进行回复等形式的仿写活动。在仿写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示范。同时,因为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一定差异,可以适时提出梯度要求,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不会无从下手。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注重灵活性和开放性,这样有利于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奠定写作基石
 
  词汇是英语写作的根本所在,厚实的词汇量是写作的“神助手”,写作的第一步,从抓好词汇累积着手。词汇的学习是一个质、量并举的系统性过程,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可以渗透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来进行引导,达到量的积累、质的延伸。
 
  (一)课前预习:有机延伸,储备词库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初步了解下一课时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PEP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到两个主题,两课时“Let’s learn”。教师可在每课“Let’s learn”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听读文中单词的同时,查询所有与该节课单词相关词的有共同的意思、意思相近或相反以及词形结构相似和词形变化的相关词并详细记录下来,扩充词汇量。
 
  (二)课中呈现:有效运用,激活词库
 
  词汇教学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前的查询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机会,学生将会失去查询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使用收集的那些词汇,使他们体验到英语学习的愉悦感。
 
  (三)课后梳理:有序整理,丰厚词库
 
  课后的知识梳理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课后如果及时整理、理解、消化课上所学的知识,学习将会事半功倍。词汇课教学后,教师可改变以往布置抄写单词的作业,换成让孩子记录更多课外词汇并加以背诵的作业,扩充自己收集的词汇量。如果教师能利用好每一节词汇课,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中运用、课后梳理的习惯,坚持不懈,学生的词汇量将更加丰厚,写作时可确保词汇顺利输出。
\
 
 
  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搭建写作支架
 
  句式是写作中的“神经脉络”,丰富多样的句式可以帮助打通写作的“任督二脉”。从收集句式到自如运用句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多角度、多形式地激发学生思维,潜移默化,搭建坚实的写作支架。
 
  (一)课外延展,积累句型
 
  书本的句型和知识是有限的,满足不了优等学生的胃口。教师应引导学生背诵与课题相关的优美句子、名言警句、谚语等,积累不同的句型表达,为英语写作储备资料库。如果教师长期引导学生坚持收集好词好句,并加以背诵记忆,写作时的句式会越来越丰富,写作力将大大提高。
 
  (二)发散思维,遣词造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不同方式训练孩子运用单词或句型进行遣词造句的能力,使学生能在语境中学习并运用单词或句型。这不单单是对单词或句型的强化练习,更是为英语写作时使用正确的句子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活学活用,变换句式
 
  句式变换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得体度。变换句式可以增加语言的清晰度,对句子某一成分起到强调作用,同时能增加文采。假如一篇习作使用的句子表达形式单一,朗读起来便会使人觉得枯燥乏味。即使一篇习作文字再精湛,如果出现诸多语法错误,结果也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学生调度各种句式的能力,灵活运用并列句、复合句、感叹句、倒装句等,灵活转换人称代词,增加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使习作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四、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加强写作指导
 
  写作是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英语写作训练作为对学生所学语言综合运用的一个系统应用,不仅需要前期词汇和句式的夯实,更需要写作技巧的帮助。但在英语写作的起始阶段,仿写不失为一种最合适的写作方式。
 
  (一)广开门路,精选范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的范文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语言文字信息,从中受到启发和规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英语范文,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在帮助学生理解范文的同时,引导学生模仿范文写作。
 
  (二)循循善诱,模仿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打破说文解字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如何研究范文及写作。要让学生边阅读范文,边分析该文的立意、构思,理解文本脉络及组织结构、句型、句式的特点,让学生逐渐掌握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写作技巧。
 
  (三)扬帆起航,强化训练
 
  常言道:光说不练假把式。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写作训练机会,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觉得平时课时少,教材内容多,没有时间练习写作。但是研读PEP英语教材不难发现,每个单元的话题都是写作的好素材。我们何不借着单元复习的时候,在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本单元的语言知识点的同时,引导他们汲取与内化所学知识,开展范文仿写训练。学生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写作训练,才能逐渐优化习作品质,提升写作技能。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按照“词—句子—篇章”的程序小步递进,逐步规范学生的写作行为,更需要学生坚持不懈训练写作。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渐进过程加强每一步的过程指导,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从而实现提高小学高段英语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2]柯雪燕.两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法的对比研究——基于“背诵仿写法”与“小组合作法”的实验对比[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3.
 
  [3]邵春玲.精心搭建支架,优化初中英语写作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
 
  [4]林素芳.依托教材开展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6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