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原则,接着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应用型本科高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建全新的多方共赢发展格局,促进教育与产业统筹发展,在构建全新产业生态过程中,将企业的作用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与企业多方联合,建立高仿真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能为学生搭建真实的企业场景,让学生不出校门便可提升职业所需技能,而且在企业虚拟项目实训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能力[1]。通过这种途径,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能有效促进教学改革研究,真正促进产学研不断融合,构建参与各方的多方共赢生态机制[2]。
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大多由国家长期管理,统一规定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这导致高校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仅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体系,而忽视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需求层次与结构的千差万别。应用型本科高校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不断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基于此,通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促进应用型课程体系的重构势在必行。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言,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必由之路。现代应用型教育背景下,为了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人才,学习实践知识对于学生技能的掌握与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企业化生产、经营、销售场景实训基地的建立,给在校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可使原理与实践更好地融合,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结合生动的实践场景,这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第二,对于整个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言,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目的就是培养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人才。通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可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即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进而实现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利共赢的全新生态[3]。
第三,这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不断鼓励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鼓励高校转型发展,鼓励高校加强平台化建设,支持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产教深度融合[4]。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完善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设施,按照企业的实际运作方式,模拟企业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过程,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市场敏锐性、抗压性等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还能起到中小企业的孵化作用,对于学生的自主创业有很大的帮助,可改变传统高等教育只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对于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5]。如此,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可实现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创建实训基地可以使高校的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联结更加紧密,高校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特色更加突显。但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没有完全发挥其真正的育人作用,大多是企业与高校机械地联合育人,对于育人目标、育人方法没有系统、综合地研究。具体来说,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针对性原则。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高校应注意企业的生产实际,借助真实的企业项目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与相关行业的生产因素进行整合,带给学生有效的教育引导;以项目的方式做好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同时还要确保实训基地具备真实的职业环境,实现与职业岗位群之间的有效对接,从而让学生在参与实训中掌握各种技能。
第二,互补性原则。高校秉承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企业承担助力经济腾飞的重要角色。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高校应结合自己的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课程资源的建设,并与企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企业教育属性的弱化由高校进行强化,即高校可对企业人员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同时在双方共建的过程中,吸收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经验,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第三,效益性原则。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过程中,高校应注重育人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统一,在校内实训基地机制建立与管理的过程中,注意协调多方的矛盾与属性,真正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实训内容与企业目标不符。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实现教学和生产的无缝衔接,更好地完成岗位对接,通过企业真实的实践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高校的义务育人功能和企业的盈利性目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具体来说,学校为了达到更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可能会长时间占用企业的相关资源,这对于企业的日常运转而言,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此高校的知识性育人目标与企业的营利目标存在必然矛盾,这种根本利益的不一致,导致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第二,功能建设与实际服务不符。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学生在校集中学习理论知识,而实践技能的学习是以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或见习的形式完成,且学生在校外的实训大多以一些与专业知识无关的工作为主,未能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过程。另外,部分高校会建立孵化园,进入孵化园的学生企业在教师的指导下运营,但部分教师的市场经验匮乏,导致这类企业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往往学生一毕业,企业即失败。概言之,无论是到企业定岗实习还是校内孵化园建设,都忽视了综合实训的功能与目的,导致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是简单的程序搬运,将企业实际生产的部分环节换到学生课堂上执行,学生的实训内容演变成简单重复的机械性操作,以致学生参与实训的热情不高。
第三,校内实训基地师资力量薄弱。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实训基地有完备的教学设施和高质量的环境条件,同时不仅要求校内实训基地教师具有全面而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做出准确指导。实际上,目前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师虽然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企业的实践锻炼和商场的实战经验,很难对实训基地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学生实训项目、创业项目的指导上也容易照本宣科,很难提出创新点。概言之,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组成单调,实践经验匮乏,限制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发展。
第四,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学校和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协同主体共同投入资金,这样才能扩充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为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转带来更多的可能[6]。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自筹的建设资金,而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更新换代所需资金数额比较庞大,并且学校校园建设、教师培养、课程建设投资也占用大部分资金,所以对于实训基地的后续资金投入很难跟上,而企业对于实训基地的资金和设备投入并不多,这导致实训基地建设进展缓慢。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化路径
校内实训基地是教授知识、培训技能、检验职业水平和提供技术服务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区别于校外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的活动和发展空间是在学校内部。具体来说,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要按照统筹规划、互惠互利、合理设置、全面开放、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建设。基于此,应设置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决定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规程。在该规程中,要明确高校与企业双方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最终形成建设方案。一是选定校内实训基地的共建方式,是采用“自建硬件,合建内涵”的方式,还是采用“筑巢引凤,引企入校”的方式,抑或是采取“产教结合,企业运作”的方式[7]。二是根据相关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和专业技术技能要求,各方依托自身优势对校内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不断进行改善和更新。三是参与各方共同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教学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这样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能够为校企双方带来便利,促成双方协同育人和共赢。
第二,强化实训基地师资培养。高校可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同时,高校应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地聘任校外行业专家、知名学者,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实验实训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具体来说,高校要鼓励实训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培训。高校需要求实训教师进入企业集中培训,以他们已有的教学能力为基础,提升该部分教师的实践技能。高校要鼓励实训教师利用寒假和暑假进入企业实践锻炼,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这种合作可以促使教师产生新的教学体悟,构建学生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8]。同时,让企业专家进课堂,促进实训基地良性运转。对于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或项目,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校企共建订单班,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对接企业需求,由企业指派人员与高校选派教师共同为订单班学生授课;二是企业提供相应岗位,由承担实训基地课程教学的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同时学校对企业承担实训基地课程教学的员工提供教育教学培训,包括但不限于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理论与技术的培训[9],如此校企人员可在互相学习与沟通过程中共同建设与开发实训基地相关课程。
第三,建立实体企业实训室。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按照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建设企业项目实训室。校内实训设施按照企业生产实体进行一对一建设,将实训室打造成能完成不同项目教学的专业教室,使之成为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等功能于一身的集合体,能实现真实任务实践、企业制度管理、行业标准评价,从功能上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实训的过程中,校内导师与企业专家要共同对团队进行指导,以促进项目的整体运转与真实创业项目的孵化。同时,针对实训项目进行技能辅导和企业运营管理指导,以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双创能力。另外,对于实训基地日常的设备维护、检修及实训基地的管理等工作,高校要配备专门的人员,避免工作的无序状态和设备维修的不及时。
第四,打造智慧实训基地。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方式,对每个人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也要融合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数据平台,一个可以实时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数据报告与推送、实时监测生产经营状况的平台,这就需要对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现代通讯进行综合运用,最终实现设备扫码即可开启、人脸识别即可使用,并通过系统终端实现实训室的预约、使用及各项管理功能的应用,提高实训室的利用效率,还可以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对实训室进行实时监控,关注学生的操作是否符合流程规范、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否提升等,从而实现用现代智慧手段对实训学生及实训本身进行精细管理的目的[10]。此外,高校还可以借助各种综合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实训室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第五,增加融资渠道,丰富资金来源。传统的实训室建设资金来源非常固化,一般包括学校出资建设、企业出资建设及校企共同出资建设三种。无论是学校培养人才,还是企业实现长足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除了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资金建设,还可以立足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优势与特色,对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一系列活动,在实现高校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能多方位筹集资金。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通过实训基地提供一些具体的社会服务,如养老助老服务、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助残服务等,在服务地方的同时提高美誉度,带动更多的企业出资。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可向政府申请资金注入,减少学校的资源占用,这样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课程开发与建设,而且政府资金的投入还可以提高实训基地的知名度与可信度,会带动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真正实现多方共赢。
总之,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牵动地方经济的举措,是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场所,也是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大力拉动企业投资,拓宽融资渠道,使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来源不再单一化,同时应该形成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形式。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高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相关的路径进行规划,保证实训基地建设的效果,进而促进学生、学校、企业“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好翠,吴志远,黄雪燕.地方高校协同育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钦州学院学报,2018,33(5):49-54.
[2]胡凯,胡茳茳.高等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启示:以甘肃省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5):36-39.
[3]张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实现途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5):17-21.
[4]蔡德彦.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5.
[5]龙花.基于“工学结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开发[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5):112-115.
[6]陈静.论基于服务学习的高校课程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85-187.
[7]焦婵.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20,34(2):52-53.
[8]刘辉.建设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19):99-100.
[9]魏锦.论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20,42(8):202-203.
[10]张小文,徐彦明.基于产教融合的多维育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数字印刷,2021(4):100-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