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设置初中物理课后作业时,要尽量减少学生作业的数量,但同时也要提升作业的质量。对学生来说,质量高的物理作业往往意味着给他们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多生长的可能。因此,教师可依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更多实践性的作业,不但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眼睛,还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双减”背景
“双减”之前,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还是比较重的,学生要做的作业也往往比较单调。“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作业设计的模式,要在减少数量的同时,增加学生体验的量,以让他们获得更多元的思维生长。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外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可借助实践让学生巩固认知,并在巩固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设计小组互助性作业,提升合作能力
在合作中,学生能集中各自思维的优势,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传统的物理课外作业往往以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为主,教师更看重的是他们作业的结果。事实上,实践性作业更注重的是学生完成的过程,合作能让过程更完整地展示。
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浮力》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实验题作业,要求学生在合作中一边体验,一边完成相应的任务。作业是这样的,弹簧测力计挂着重为3N的物体A,将物体A一半浸没并静止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牛顿?两个学生一组,他们先是按照题目的要求展开实验,当弹簧秤出现数目时,他们就开始读出数值。他们认为弹簧测力计上1N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2N。即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此时指针指在“1.2”处,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N。作业中第二个问题: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少?两个学生,一个手上拿着弹簧秤,一个观察物体受到的力。
他们发现物体受到的F浮=G-F示=3N-1.2N=1.8N。作业中的第三个问题: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水。教师设置的作业的第三个任务为:若将物体A从弹簧测力计上取下,将其全部浸没在水中,松手后物体A会出现上浮、下沉还是悬浮的现象?
两个学生先说出他们认为的答案,接着对照教师的描述将实验做一遍,以检验他们的猜测。学生在一起做实验时发现,结果是物体A是上浮的。他们开始就这样的结果给出理性的思考。他们认为,物体A一半浸没受到的浮力为1.8N,物体全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为3.6N,这时大于重力3N。因此他们这样推测,物体A从弹簧测力计上取下时,再将其全部浸没在水中,松手后物体A自然就会上浮。
在合作中,学生操作的机会更多,思考的机会也更多。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会依赖教师去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合作促进任务的完成。因此,在作业设置上教师要给学生更多自主的权利,给他们更多实践的空间。
二、设计社会实践作业,提升运用能力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利用课本上的认知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要创设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作业的兴趣,提升他们转换思维的能力。
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密度》的教学为例,在学校的附近有一个人工湖,湖边有许多鹅卵石,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试着去测量鹅卵石的密度。学生先是用天平称出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后,学生认为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接着,学生想用量筒和水测量鹅卵石的体积。他们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水不能太少,要能浸没鹅卵石;水不能太多,鹅卵石浸没后,水面不能超过量程。接着,他们将鹅卵石放入量筒,再取出。学生根据石头取出前后的量筒刻度的变化,就能得出鹅卵石的体积,鹅卵石的密度就能
由公式“ρ=
”来获得。当然,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作业的价值。一个学生说,他先测出鹅卵石的体积,再将其从量筒中取出,然后用天平称得质量,但他发现最后的密度跟别的学生求出的不一样,而是偏大了。他想问这是为什么。教师先是将ρ=
这一公式展示在黑板上,问学生密度偏大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说,可能是质量偏大或者体积偏小导致的。进一步地,教师发现该同学先测的体积,再测石头质量的时候,它的上面粘有水,这使得测量的质量偏大。
可以看出来,设置社会实践性作业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接触社会,更好地发现物理的魅力。在社会实践作业中,学生也更愿意多方面地思考,这就凸显了作业的功能与价值。因此,教师在设置实践性作业时,一方面要选择学生喜欢的情境,另外一方面要能及时应对学生的反馈,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三、设计家庭物理小实验,提升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发现,如今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这其中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对教师而言,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操作,往往是因为怕出错。如果在课后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逐步揣摩,他们会从动手操作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这不但能给学生创设随心所欲的操作机会,而且能获得家长的帮助。
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压强》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按照作业所说的去开展家庭实验。教师要注意的就是,学生所做的实验要是简单的,所用到的器材要是容易获得的。教师要求学生将木块放入装满水的家用脸盆中,同时记录每次变化的数据、画出相应的示意图。学生记录溢出水的体积为V1,再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他们用细针将该木块全部压入水中,这时候溢出水的总体积为V2。学生按照教师所说的操作,在操作中开展相应的思考。教师让他们对着这样的实验提出一些问题来,再试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木块的质量为多少?缓慢下压木块的过程中,脸盆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会有变化吗?木块全部压入水中静止时,细针对木块的压力是多少?对于第一问,学生认为,木块静止地漂浮在水面上时,F浮=G。因为木块所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1,所以ρ水gV1=mg。接着,可得出木块的质量m=ρ水V1,木块完全浸入水中时所排开水的体积等于木块的体积,再根据题意,木块的体积V=V2,得出木块的密度为,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准备实验器材,给他们鼓劲。可见,在作业设置中,教师利用好家庭环境,学生就能无拘无束地成长。
四、结语
陶行知先生在谈及创造教育时提出来,要开展“六大解放”教育,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眼睛;解放他们的嘴;解放他们的空间;解放他们的时间。因此,教师设计实践性的物理作业就是在践行“六大解放”理论,就是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广阔的课外天地。
参考文献
[1]张燕兰.项目化学习在初中物理实践性作业中的研究[J].上海教育,2019(Z2):29.
[2]崔杨,李广.大概念视野下初中物理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以“光现象”为例[J].中学物理,2020,38(20):15-17.
[3]董丽君,袁海泉.基于论证能力培养的实践性作业特征分析与建议——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作业为例[J]物理之友,2020,36(05):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8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