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5 15:04: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文章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成效五个方面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

  自1998年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旨在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1-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支持创新创业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教育部等部门在2015年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应用型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与理论型高校、职业技术高校有着很大不同。因此,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势必要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复合型人才[3]。笔者以所在学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借助近3年来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实践,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方法和手段,以便进一步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的目标[4]。

  一、课程定位

  (一)基本信息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发展,以及60年代的大扩张,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学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探究经济数量现象的一门经济学科[5]。该学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学生计量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

  计量经济学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等专业的一门个性拓展课程,共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2学分(理论1学分+实践1学分)。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宏观与微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后续教学环节则有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毕业论文。

  (二)课程目标

  学生学习完相应内容后,应对所学的全部基本内容有系统的理解,掌握计量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达到下列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理论与方法。课程目标2:具备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和EViews软件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复杂经济系统建模的能力,具有从事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文献检索能力。课程目标3:在充分理解课程主旨思想的基础上,具备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节约和优化社会资源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三)问题表现

  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在软件应用方面缺乏重视,致使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计量分析软件EViews。二是预备基础知识较多,课时安排较少。本课程需要学生在前期具备一定的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知识,但由于相关课时安排过少,导致学生前后知识衔接不紧密,对数学推导过程有所忽略。三是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但因模型、公式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缺乏课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教学内容未能反映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四是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有待进一步细化。该课程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平时成绩主要以考勤和作业为主,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对学生的平时成绩做到很好的量化[6-8]。

  二、课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

  1.案例分析,导入新课。教师应结合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实际案例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探索新知,实现讲与练相结合、学与做相结合。教师要启发、讲授、引导,学生则要观察、讨论思考,进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的能力。

  3.随堂练习,巩固知识。在讲解完计量经济学课程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学习通发布随堂练习,要求学生要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分析案例,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后任务,实践应用。课后,教师要及时布置课程上机任务、小组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及探究创新,而学生要选择实际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养成一定的文献检索、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求实精神。

  (二)教学内容

  依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目标,章节内容可分为理论部分、实验部分和案例部分,如图1所示。理论部分需要学生掌握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理论,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问题处理方法,侧重于思想、原理的讲授与引导,以及方法的传授。实验部分首先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上机实验操作,即结合学生专业,使其充分发挥主动性,选择相关实验项目,搜集数据、建立模型、进行模型的检验与修正,最后形成实验报告。案例部分结合经典的案例与学生的兴趣,综合考虑实际问题,建立案例库,实施案例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案例、实验的相互结合,可激发学生学习理论和实际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兴趣,以达到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课程思政

  在课程思政方面,计量经济学课程要将理论与丰富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反映学科应用,渗透专业思想,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堂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注重课程育人[9-10]。部分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如表1所示。

\
 

  三、课程实施

  (一)依据学情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教师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依托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等新媒体平台,引导结合主题进行讨论、随堂练习等课堂互动,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师生有效互动。具体可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对比法、直观性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注意理顺课程内容主线,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二)以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中体现理实融合

  本课程基于学习通平台,将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统筹安排,实现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成果导向教育,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并融入教学实践环节,实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如图2所示。

\
 

  课前预习:教师应在学习通平台补充、丰富教学资源,上传电子书、参考资料、课程视频、PPT、EViews上机实验指导教程等教学资源,并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每次课前要求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完成任务点,反馈预习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学习通平台,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重难点,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进行教学。

  课中混合式学习: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并辅以实际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效结合起来。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学习、教师对重难点的讲解、实际案例和思政元素的融入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在掌握计量经济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实现了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的协同。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随堂练习、测验、投票、主题讨论等课堂活动,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其及时检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查漏补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关于实际案例的主题讨论,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形成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升华,使学生将知识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课后巩固拓展:教师课后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章节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成课堂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发布章节总结,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视频、PPT报告等方式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每章结束后进行章节测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上机练习和案例操作作业,可培养学生运用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不懂的疑难点,教师应在下次上课时进行统一讲解。

  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立足专业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炼紧密切合教学内容的实践项目。即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小组为主体,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入较多解决经济问题的案例,对这部分内容采取项目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对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筛选,找出适合开展项目教学法的案例。其次,教师要针对筛选出的案例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当下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创设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或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提出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围绕创设的情境或相关知识,以便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和课程学习。最后,在确定具体的项目任务后,教师和各小组学生要相互讨论,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开展上机实践、案例分析,完成项目任务,再进行小组汇报工作。概言之,教师可通过案例学习、项目任务、翻转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具体实施路线如图3所示。

  \
 

  四、课程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注重多维多元过程性评价和定量定性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即依托学习通平台对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进一步细化,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具体明细如表2所示。

  五、课程成效

  (一)平台建设情况

  2019年9月,计量经济学课程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课,教师结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了完善的课程课件、视频、题库、作业库、试卷库、课程资料等资源。目前,相关课件、课程资源、教学大纲、部分视频等均已上传学习通平台,共设置章节任务点29个、课程资料14个、题库试题332道。

  同年,计量经济学课程已面向本校学生运行。截至目前,本课程在学习通平台已运行3个教学周期,现进入第四轮教学运行。基于此,教师可借助学习通平台的任务点、签到、选人、抢答、测验、讨论、作业、考试、分组等功能辅助教学。目前,累计已发布课堂活动135个,讨论区话题671个,作业33次,考试25次,累计收益学生人数492人,累计页面浏览量643 639次。同时,混合式教学、小组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得到了有效调动,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二)特色创新

  1.深化了课堂改革。教师将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和学习通网络平台,以及发布任务点、主题讨论、随堂练习、提问等环节,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了。

  2.采用“课堂教学、实践上机、课程报告”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借助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项目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讲解,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和课程育人的达成,且课程内容的实际性、应用性和前沿性有所体现。

  3.课程评价方式合理有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综合成绩由课程视频、讨论、作业、章节测验、课堂互动、期末成绩综合得出,即注重课程考核的全程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和考核结果的动态化。

  4.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际教学中,教师将思政元素与翻转课堂相融合、经典案例和实际案例相结合,注重学生学科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思政育人,课程育人,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思政等方面一系列的探索、改革、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主动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后续的教学中,基于前期改革,教师还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下一轮教学中,可考虑进一步明确分组任务、强化项目教学,并丰富课程案例[11]。即采用基于实际情境和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立足专业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炼紧密切合教学内容的实践项目。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小组为主体,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有效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三维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实现了课程理论知识、专业应用技能、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由此进一步实现了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靳诺,陈雨露.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N].中国教育报,2015-07-30(2).

  [2]许涛.坚持立德树人打造高校双创教育升级版[J].年轻人,2019(5):26-27.

  [3]高爽,李明.“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20,33(6):140-143.

  [4]曾茜.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下《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科技资讯,2020,18(29):113-115.

  [5]梁超.地方院校计量经济学“金课”建设研究[J].科技风,2020(25):20-21.

  [6]郝晓.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0):153-154.

  [7]叶阿忠,付玉,陈泓,等.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海峡科学,2021(2):82-84.

  [8]董旭,杨亚丽.基于“233”框架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J].科技与创新,2021(16):40-42.

  [9]李青,李博,陈红梅.“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林区教学,2021(7):19-23.

  [10]喻开志,范国斌,郭建军.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1.

  [11]齐亚伟,安锦.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18(1):15-17,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83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