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然后论述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最后以黄淮学院为例,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进行了创新探索。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规模比较大。随着社会对美学的追求越来越显性,以及对视觉的要求越来越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受到重视,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但是当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因此,作为培养未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教育阵地,相关高校有责任优化专业教学工作,推进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1]。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概述
在教育部2012年10月公布的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成为新的一级学科,而视觉传达设计成了新的设计学专业下设的专业。这一新的变化既能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迎合传统平面媒介和现代数字媒体综合发展模式的要求,又能充分体现我国国情。有一部分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相对狭隘,认为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就是“平面设计”“图形设计”[2]。视觉传达设计最初起源于“平面设计”“图形设计”,但伴随着设计领域的拓展,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就越来越大。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扩大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使得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模式的各种弊端也日渐突显,从而对培养设计领域人才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究其根本,主要是与人才市场的要求对接不准造成的。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欠缺核心竞争力,且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因此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为艺术设计领域输送人才的重要平台。根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当前无论是专业的艺术类院校,还是理工科大学,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数量庞大的在校生源[3]。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教学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当前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和复合性强的特点,这就使得一部分高校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对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把控不准确。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位,甚至有些高校仍然以传统艺术设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这对学生专业能力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甚至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不利于学生成长为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设计人才。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现阶段,一些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管理还存在技术性的问题。首先,课程顺序的设置不科学,学生往往在没有接触设计的基本理论之前就被安排上设计应用方面的课程[4]。比如,某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被安排先上“书籍装帧”课程,再上“版式设计”课程,结果可想而知,最终学生由于对软件操作不熟悉而影响了设计创意的发挥。课程顺序设置不合理既阻碍了教师的教学,又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不利于学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其次,课程时间设置不科学。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被安排在同一时间段学习三四门专业课程,短时间内超负荷学习,导致专业知识学习效率低下等。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足
虽然很多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内容不多,导致教学与生活相脱节,学生视觉传达设计的实践能力较低。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来看,其设置的实践教学项目过于单一陈旧,基本只围绕一些虚拟比赛项目进行开展,并未更新项目内容,以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达不到市场岗位的要求。另外,从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实际来看,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将实践内容当作理论进行分析讲解,而后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布置的作业,以复习巩固所学的实践内容[5]。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实践内容的理解比较肤浅,很难真正理解设计的内涵和特点,更不用说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了,同时也会对学生日后的就业情况产生不利的影响。表明来看,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因为实践能力较弱、实践经验不足,就无法较好地完成企业要求的设计任务[6]。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有效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相关高校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和考量,制定科学的教学改革措施。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现提出以下三点改革措施。

(一)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其教学理念和目标要及时地进行更新与调整。基于市场对该领域人才的具体要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务实理念,以培养适应市场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务实设计人才为目标。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掌握通用设计基础知识及相应的专业技能,进而培养自身创新精神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人才培养要求,将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纳入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设计程序和规范的设计表达,包括书面表达、视觉形象表达、口头设计表达,从而夯实基础,提高专业应用技能[7]。概言之,教师只有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将务实贯穿全程,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使其适应各类设计公司、企业创意策划部门、公共机构等设置的岗位要求。
(二)优化课程设置
随着设计领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详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目标也变得越发清晰,基于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也应做出相应的改进。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具体来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要结合相关企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合理选择理论教学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突出课程重点,以适当减轻学生的课程压力。比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课程设置要遵循“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学科综合课—专业实践课”的顺序,实现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递进性[8]。二是立足需求,安排实践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遵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安排校内实训项目和校外实训项目,使教学活动能够真正培养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如上所述,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可以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更加科学。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应用性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最显著的特征[9]。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市场要求、学以致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突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一方面,学校要考虑实践的实际需求,引入企业具体的实训项目,并纳入校企合作、产学联合培养等一系列与市场化、社会化联合紧密的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10];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验、实习、专业综合训练,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可以采取组织素描作品展示活动、平面设计竞赛活动、设计能手评选活动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广泛、深入参与的活动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11]。
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探索
现阶段,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各种视觉媒体渗透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良好前景逐渐突显出来。近年来,黄淮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积极把握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及高等教育未来走势,顺势而为,以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改革创新探索,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借助合作办学模式,打造精品专业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面向艺术设计、数字设计及相关“互联网+”设计的专业领域[12]。依托近年来对外合作办学的优势,我校与英国北安普敦大学合作开设视觉传达本科专业,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根据国内外艺术设计的实际需求,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广告设计制作能力,能够胜任艺术设计、“互联网+”设计、出版物、广告媒体企业等领域内工作,具有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专业人才[13]。作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打造了“招贴设计”和“数码影像”两门省级一流精品本科课程。我校遵循设计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纸媒”建设,对接“数字媒体”升级,面向新兴数字战略产业,培养“有使命、重担当、通技术、精设计”的艺术科技创新人才,以便为建设一流应用型特色专业而努力。
(二)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具体而言,不仅要求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也要合理,同时各门课程之间还要有序衔接,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和训练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合理的课程内容是指各门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认识论规律,且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方法论,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前沿[14]。考虑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要求,其课程设置应紧贴实际,并突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课程结构、知识结构、教学模块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调整了专业课与非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比例,并增加了选修课及基本技能课程和实践教学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如表1所示。同时,将一些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意义不大、与专业方向关系不密切及研究性较强、学术性较强的课程予以调整,或删减,或合并。

(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全方位发展校企合作模式
实践教学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整体人才培养效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15]。近年来,我校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全方位地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我校通过开展大学生社团暑期实践、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立校企合作发展联盟等方式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发展新模式,从宏观上进行了实训平台的整体布局。大学生社团暑期实践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供经验和打下良好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主要为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科研孵化等提供支持,属于服务范围较为广泛的校内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可以实现学校与市场、行业、企业的有效对接与深度融合。目前,我校已经同河南省内18余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发展联盟,由此学生和企业可以深入沟通,使得企业用人、学生就业双向选择得以落实,进而实现双赢。以上举措的落实,对于高校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有现实意义。
(四)考核与考试相结合,完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了解教学成效的重要举措。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是以考试为基础[16],经常采用“一考定结果”的教学评价方式,这种教学评价方式不够全面、不够客观,不利于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以整改教学过程[17]。对此,高校必须改革传统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具体而言,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等。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我校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适时改革了教学评价方式,采用了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如表2所示。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我校将传统检验方法中对结果的一次性评价分散到学习过程中,对各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从而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全过程监控和对教学质量的客观评价。
(五)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素质,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课程教师素质水平是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是保障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18]。为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素质,我校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校外的企业师资队伍和本校的师资队伍相结合,共同构建了“双师、双能、双聘、双挂”的教学团队[19]。近年来,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达内集团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双师”互动,全面提升了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校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进行人才引进,即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从社会或其他机构定期引进一些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以优化队伍结构;二是组织培训活动,即定期安排各类型的培训及挂职锻炼,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以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并增长专业能力;三是设置兼职岗位,通过规范的制度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实现校内教学和校外项目教学的融合贯通。如此,通过以上措施有效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完善师资队伍。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为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需要立足实际,从多方面考虑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创新,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20]。通过从理论层面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7):158.
[2]董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工业设计,2018(1):27-28.
[3]孙浩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评《德国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特色课程》[J].高教探索,2017(12):133.
[4]罗春蕾.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评《视觉传达与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10.
[5]李文婷.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职场化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6,29(11):77.
[6]彭利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7(20):84-85.
[7]林恩.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趋势探讨:以中央美院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5,22(1):85-86.
[8]孟祥芸.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品牌形象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8(32):163.
[9]舒贝.关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12):47-48.
[10]文喜华.“以双堂促双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明日风尚,2017(9):54-55.
[11]侯静.供给侧改革下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参花,2018,46(24):137-138.
[12]范娟.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CorelDraw软件课程教学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9):104-105.
[13]刘旭.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的无界化对接路径研究:基于中高职“3+3”分段培养模式[J].职教通讯,2017,47(27):1-3.
[14]张林.谈高职院校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35(6):236,238.
[15]江卉.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过程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55(12):122-123.
[16]刘浩然,宋全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翻转课堂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9,6(64):99-100.
[17]赵朴.高校转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12):147-149.
[18]韩璐.工科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40.
[19]黄天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0(8):92-93.
[20]胡国中.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西部皮革,2021,43(2):98-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7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