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实践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2 14:35: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根据UbD模式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先依据课标与教材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再借助评课稿用第三方的眼光通过专家的视角寻找与确定达标的评估证据,最后借鉴说课稿、优秀课例等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案例设计教学活动。这样的设计提高了活动设计与学习目标的匹配度,让教学更具针对性,真正实现减负提质。

  关键词:UbD模式 追求理解 教学设计

  一、问题提出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如何减轻学生学业 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 的课题,而教学设计是教学流程的起点,做好设计 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抓减负提实效应首要抓 教学设计。“双减”政策正好契合了陶行知先生所说 的“要解放孩子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空间、 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 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美国著名教学改革专家格兰特 ·威金斯(Grant Wiggins) 和杰伊 · 麦克泰格(Jay McTighe) 在泰勒 的“目标导向”模式基础上经过研究创立了 UbD 模 式。UbD 就是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的缩写,  译为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UbD 模式以“理解”为学 习的出发点与最终点,通过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确 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 将理解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是该模式实践起来非 常困难,能否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帮助教师开启这 一新的教学设计方式,让 UbD 模式在教学设计中实 现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互联网备课研究,进行 一些实践探索。

  二、实践探索

  1. 依标据材,明确目标

  UbD 模式的教学设计第一阶段是要明确预期学习结果,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教学目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应达到什么学习结果提供了 一定的质量底线。而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 课程性质、理念渗透其中。教师根据课标要求与学情,通过认真阅读教材,理解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理解教材对本节课内容的编排,确定好教学目标,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在阅读教材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查阅其他优秀教学设计上的教学目标,通过借鉴不断完善自己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

  例如,在《图形的旋转》一课的备课中,可以 查阅课标、教师用书或者借助网络,参考他人经验, 再根据所教班级的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 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过程,学会用 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有关问题,从图形的运动变 化中体现数学之美。

  2. 研究评课稿,确定达标证据

  UbD 模式教学设计的第二阶段是要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就是教师需要设计可以证明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的考量证据,根据阶段一所确定的预期结果,收集相关证据。而在互联网中,有哪些资源可以帮忙教师确定“达标证据”呢?

  评课作为教师交流共享智慧重要手段的同时, 也让一些教师与专家能够站在“评估员”的角度审视一节课。而评课稿是评课精华的载体,能把这节课的评价效果阐述出来。另外,在互联网上有太多的资源,但是要找到含金量比较高的资源,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许多教师都上过公开课,但是极少有教师会针对他的这节课写一篇评课稿。同样,  许多教师也听过很多公开课,但是极少会写评课稿。  那么通过这个角度来看网络上的这些评课稿,出自谁之手呢?这些评课稿往往出自名师、专家,它们的含金量也是很高的,如果能够借助这些评课稿通过专家的视角看第三方上的这节课,站在“评估员” 的角度审视这节课,那么就很容易确定要提供什么样的“达标证据”。

  例如,在《矩形》的备课中,通过百度文库、 中国知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等网站搜索 “矩形+评课”或“矩形+点评”,  在查阅几篇评课 稿后,  确定这节课达标的证据:学生是否了解矩形 的定义和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学生是否 能理解、掌握矩形的性质,  并能熟练运用矩形的性 质;教师是否以多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 借助网络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UbD 模式的教学设计第二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 的基础上,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让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结果。这个阶段设计出具体的学习体验和教 学,让学习目标得到落实,让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 这需要教师安排富有吸引力且有效的教学活动。
 
\

  (1) 借鉴说课稿,清楚设计意图

  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是极少写说课稿的, 网络上的说课稿往往来自较大的学校、教研能力较强的科组,经过多次打磨用来参加交流活动用的, 这些说课稿的含金量较高。在这些质量较高的说课稿里,教师会通过学情分析了解这些设计针对的学生情况,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也会非常清楚地把每一 步的设计意图写出来。通过这些设计意图教师知道 如何设计,为何这样设计,  可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让教师学会理论如何与实践结合。

  (2) 观摩优课,精炼课堂语言

  凡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课堂语言表达大多是 比较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简单易懂并富有启发性。 在课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并且能够 正确表达与运用。这样不仅会更好地向学生传递教 学的丰富内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自主思考。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网上优质免费资源也非常多,教师通过这些平台观看所备课例的“一师一课”部级“优课”视频,或者其他网站名师课例视频,在观摩中不断精炼自己的课堂语言。

  (3) 整合课件,撰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前依据课标要求与学情特点,对教材解读与研究,对教学活动进行的有针对性、计划性的预先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有机融合的深度理解。教师首先明确目标与设计思路,  每一步设计意图都心中有数,设计好本节课的基本问题,组织好语言再开始撰写教学设计,最后根据设计整合课件。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进,让教师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获取海量的课件,并且很多资源服务是无偿的,如 101 教育 PPT、希沃白板等。课件共享范围不断扩大,课件获取渠道逐渐多样,教学要根据学情、教情整合修改。同时也要认真调试一下课件,检查文字大小、颜色对比是否合适,图片是否清晰可辨,视频、音频、动画演示文件是否流畅播放,课件交互如何,播放时间是多少,有多少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等。

  三、结语

  本文介绍的这种备课流程刚好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 UbD 模式的教学设计,能使具体的教学活动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并使教师站在第三方角度像评估员一样思考,避免因缺乏目标导向、评价手段而造成教学低效,让教学更具针对性,从而真正实现减负提质。

  参考文献

  [1] 葛玉华 .“UbD”理论指引下的数学逆向教学设计 [J].数学教学通讯, 2019(34) :3-4.

  [2] 王琦 . UbD 模式与 STEM 课程的融合分析 [J]. 教学与管理, 2020(36) :81-84.

  [3] 孙雅琴 . 问题导向 :初中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 [J]. 数学通报, 2020, 59(11) :35-39,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756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