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自动力、创造力与生活力统称为“三力论”,是陶行知教育学说的重要构成部分。文章介绍核心素养与陶行知“三力思想”之间的关系,介绍生物教学中自动力的培养方案,并提出多媒体教学、合作学习法以及生活化教学等具体教学方式,以期能为我国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三力思想”,生物教学,主动性
生物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能力,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陶行知“三力思想”,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其养成自动力,使其逐渐形成核心素养,发展为我国社会当前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是许多一线高中生物任课教师关注的重点。
一、陶行知“三力思想”中自动力与核心素养的联系
1.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所提出的“三力论”,即生活力、自动力与创造力,可以视为对“关键能力”观念的总结、其在教育论著中多次说明一个健全分子要在社会中有价值、有尊严地生活,必须养成生活力、自动力以及创造力,上述三种能力缺一不可,是发展为健全分子的必备品格与能力。
2.“三力思想”中自动力与核心素养的联系
如今,我国积极倡导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既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也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积极开展的背景下,为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提高教育国际竞争力,构建系统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而陶行知提出的以培养学生生活力、创造力以及自动力为核心能力的“三力论”,对学生核心素养观念的培养有积极启示作用。其中,陶行知“三力论”中的自动力,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这和当前核心素养中要求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相契合。同时,陶行知也认为,当学生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均实现自动,教育水平便可显著提升。总体而言,自动力指个体在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根据个人兴趣及既有经验,用自己掌握的方式自觉行动、探索以及管理的能力。主动性是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自动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因此,教师应在“三力论”的指导下,思考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性,以推动学生“三力”的发展,使其成长为我国需要的社会人才。
二、生物教学中自动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情境,激活兴趣
生物学科教学有应用性、理论性以及逻辑性等特点,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通常会遇到诸多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学习热情受到挫败,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导致课堂学习效率降低。故而,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利用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有关生态环境知识的教学时,便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多媒体技术创造一个有关知识的情境,并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展生物学习,详细介绍生态环境的结构及变化,为学生立体化地呈现知识,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生物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其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2.问题引导,诱导思考
部分教师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依旧倾向于选择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导致许多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而不愿主动进行探索与学习,影响教学整体效率。因此,教师应及时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及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知识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并解决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能力。
3.立足实验,动手练习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生物学习不能脱离多元化的生物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锻炼,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内容或是多元化实验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实验活动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注重过程,解决问题
教师需要重视过程教学,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持续调整教学方式,将教学的重点从传授学生知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生物知识,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能力,推动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物思维能力。
三、面向自动力的新型教学方式
1.多媒体技术引导课堂趣味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愈渐广泛,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等,令课堂教学更加立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自动力而言具有积极意义。以课程《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为例,教师便可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或是视频展示核苷酸的分子结构图,并播放脱氧核苷酸连接为DNA长链的视频,通过回放与慢放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核酸分子的认识。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视觉化体验下形成对生物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与主动性,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动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热情与兴趣。
2.合作学习法提升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模式是践行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之一。结合实践研究证明,大部分学生可通过合作学习模式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故而,需要灵活应用合作学习方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生物知识的探索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可以建立更为高效的生物课堂。
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先设置问题,“为何植物拥有向光性”,然后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合作讨论与分析植物具有向光性的根本原因,并在讨论结束后总结生长素的特征,板书总结结果,使学生了解植物向光性是基于生长素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其他问题的答案,如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佳浓度。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还传授了学生如何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加强了学生的自动力,有益于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生活化教学方式提高动力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加强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联系,而理论知识本就源自生活。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把应用知识变为一种自动的习惯,并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自动力是“三力论”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学习主动性是自动力的主要体现。因此,教师需要重视与关注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应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措施,并通过生活化教学以及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推动学生自动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平.学校活力的表现、内涵与生成逻辑——基于陶行知两所学校的办学实践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9(4):19-23,62.
[2]李俐均,张桂芳.“新二十三常能”课程:让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真实落地[J].中小学管理,2019(10):35-36.
[3]余春权.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思考——以“转录与翻译”的教学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2(12):38-39.
[4]张静.浅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及其教育价值——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2(13):16-18.
[5]于金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生物学情境教学设计——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课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2(14):55-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