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诗经》创新作业形式,落实“双减”强美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22 10:45: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陶行知先生主张的养成健全人格的目标,符合“双减”背景下人才全面发展的诉求。结合“双减”背景,基于陶行知美育理念,以《诗经》为文学载体,通过动静结合、知行合一、审美再创造的小学语文作业新样态,塑造小学生独立而完整的人格,实现减负增效。“双减”下的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挑战和快乐,寓教于乐,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

  关键词:美育思想 “双减” 《诗经》 作业新样态

  “双减”背景下,重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推动基础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社会观念更迭,《诗经》不再晦涩难懂,合理化设计教学大纲,结合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小学生也可以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中感受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国画之美,感受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礼仪之美。用《诗经》焕新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在实践中涵养美育。

  一、《诗经》与陶行知的美育思想

  1.美育的内涵

  关于美育,陶行知给出“真善美合一”的美育目标、知情意结合的美育内容和“教学做合一”的美育方法。美育以感性的形象体系为媒介、以情感为特征,在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双减”背景下,“人才”的定义被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涉猎被延伸了,一线教师更应以陶行知美育理念为抓手,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作业素材,开辟学生鉴赏美的途径,提升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由此全面塑造学生美的品格。

  2.《诗经》蕴含的美育因素

  陶行知在《世界教育年鉴》中提道:“远在公元前数世纪的周朝,中国即有了图书馆。”陶行知在周朝的社会配置中,发现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诗经》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之称,周代礼乐文明盛行,从中暗含周人崛起的自主意识、伦理纲常,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影响后代,在一定程度上对华夏文化的颂扬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将《诗经》作为小学生接受美育的作业途径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

  (1)音乐美

  陶行知认为,在幼儿时期便开始音乐教育的普及,对开发儿童音乐潜能具有重要作用,是在以后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无法比拟的。《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构成,极致追求以诗乐之道传达美学、以词曲编排营造和谐、以韵律相配启迪共鸣的至高境界,动静结合的作业途径,更契合小学生的年龄特质。
 
  (2)情感美

  陶行知认为,培养“真善美合一的活人”,要通过“知情意合一”的教育,美育就是情感教育。《诗经》中内涵丰富的情感随处可见,可以安排为阅读作业中的课外拓展,从而使他们产生高尚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促进其全面发展,尤其是审美素养的提升。

  (3)创造美

  陶行知认为,诗化教育是“真善美合一”的教育,是因其精神陶冶作用成为生活美育的有力载体。所以,学校美育的任务首先是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和鉴赏力。《诗经》中的意境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在作业实践中提升创造能力。

  二、以《诗经》为载体,实现小学语文作业新样态

  1.定位目标,《诗经》化身博物志

  小学生的世界单纯可爱,研究《诗经》,探究其中的文学构建与社会因缘显然是舍本逐末的。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小学生而言,《诗经》显然可以成为一本较为雅致的《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好奇心极强,那《诗经》中的“鸟兽草木”便可以成为引导孩子亲近自然的读本。而陶行知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立体的、多感的,人有各种各样充沛的情感态度。美育可以从学生的情感教育抓起,课程立足地方特色、结合时代热点,将传统非遗文化、文学作品、音乐、绘画、手工艺术等灵活有机地嵌入作业安排中,促进不同形式的文化多样发展,让小学生发现自己的爱好特长、锻炼自己的审美和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小学生在美育教育下快乐、诗意地生活。在鉴赏美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和美术思维,既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为他们将来真正进入《诗经》的文学世界、历史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2.结合歌舞,作业成为欢乐场

  陶行知提出“手脑相长”的观点。因此,可以让《诗经》动起来,《诗经》所处的时代,诗、乐、舞是缺一不可的,而我们经常可以在各大诗会中看见名家吟唱《诗经》中的名篇,更有舞者翩翩起舞以传情达意。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大胆跳脱文学解读的视野,将触角伸展至艺术层面,以跃动、排演的形式立体化、多元化探究《诗经》的无穷奥妙。

\

  例如,作业片段:学唱《我和四美手拉手》歌曲。

  《诗经》小娃娃,四朵美德花。

  唱起歌来拍拍手,大家要听好。

  黍离最爱国,鹿鸣信誉高。

  七月很敬业,关雎最友善。

  美德好少年,我是好宝宝。

  我和四美手拉手,一起成长了。

  作业设计《四美歌》与四美舞,为呈现《诗经》丰富多元的艺术美感提供了多种选择与可能性。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化静为动,让诗句内容具体可感。

  3.拓展知识,审美创造多样化

  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书中陶行知提到了七十二种生活力,提倡学生掌握多种学科的多项技能。美育可以间接地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美育工作者在设计教案时,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文本,而应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联动。对于《诗经》美的探索切忌桎梏文学文本,应通过及时有效的知识拓展对审美再创造。

  三、多样化语文作业形式,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典藏瑰宝,用作业设计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探索与感悟,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诗经》作为诗歌,是具有审美特性的艺术,课后作业的审美再创造部分,可以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诗经》也是中华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有利于涵养学生的君子品德和文化修养。

  陶行知主张美育非功利,即超越个人的本能欲望与利害观念,一旦触及国家危亡和民族独立,美育就应以它独特的作用服务国家建设、社会改造。《诗经》这部文学经典,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极为突出的意义,在当代美育工作中不可或缺。“双减”时代,美育思想不断更新,挑战很多,更需要用《诗经》的人文精神,结合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过上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

  四、结语

  以大爱之心育莘莘稚子,以大美之行承中华文化。当代语文教学,应以陶行知美育思想为指导,结合“双减”要求,以中华经典《诗经》为文学载体,寻找美育建设与作业形式多样化的平衡点,用《诗经》涵养小学生的美丽心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颖,陈伟.“双减”如何为教育高质量发展铺路奠基——来自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解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13-18.

  [2]管霞.陶行知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6.

  [3]曾平.“读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分层化、多元化教育——以《诗经》教育活动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09):103-106,114.

  [4]廖柏昂.论《诗经》艺术意境的创造[J].中国文学研究,1988(02):18-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9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