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医学生“三位一体”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探索 — 以“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6 11:37: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为例,首先分析了“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然后说明了“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开展的特色,接着论述了医学生“三位一体”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最后对“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开展的效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医学生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都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对医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使医学生达到现实要求。基于此,探索医学生“三位一体”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一、“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开展“五术”医学教育,把医学生培养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1]。因此,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是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也是切实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教育使命。

\

  医学教育中有两种医学教育工作者,一种是不厌其烦、谆谆教诲的课程教学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和后勤工作人员,他们作为全员育人的重要成员指导、影响着、服务着学生成长;另一种就是从不说话的“大体老师”,他们通过以“物”的形式捐献出自己的身体或器官,为解剖学教学提供实验标本或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同时其通过捐献展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医学教育中,促进两种教育工作者发挥合力是实现教育使命的重要途径[2]。

  重庆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清明祭拜”为载体,通过“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建立了“课堂教学思政引领与感恩—校园文化沁润缅怀与激励—社会实践躬行宣传与推广”三位一体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培养医德高尚的未来良医

  学校结合医学教育新内涵需要,充分挖掘“无言良师”精神内涵和教育意蕴,利用清明祭祀逝者传统及祭祀本身追思、缅怀、崇敬和激励功能,通过“缅怀捐献者”和“彰显医学心”两个层面的系列活动,采用正面引导、沉浸式活动、躬身实践等方式,探索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和奉献精神,从而推动医学生在感动、感谢和感恩过程中敬畏生命、拯救生命、甘于奉献,做有温度、重情怀的未来良医[3]。概言之,“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将缅怀感恩与职业道德有机结合,实现了医学生培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专业培养与职业道德相结合,人文教育、生命教育和志愿者精神相结合,是学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且能传递博爱、奉献的大爱情怀与正能量的“五术”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二)移风易俗,促进医学事业进步

  “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通过学校组织,多部门联动,师生精心策划和实施,红十字会、全校师生、捐献者及其家属、社区、学校和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使更多的人能在系列活动中体悟捐献者的大无畏奉献精神,见证医学生缅怀捐献者之崇敬与真挚,认识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行为的意义和价值,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推动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促进医学教育和医疗事业的进步,有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4]。

  二、“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开展的特色

  (一)创新的互动机制:构建“1+N”工作机制

  我校紧密围绕“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聚焦“清明祭拜”这一教育载体,开展“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实行全校性、多维度、多形式的联动和融合。我校宣传部、学生处、团委、基础医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其他院系及重庆市红十字会等部门联动,通过资源互补、同心协力、同向同行,在项目执行中切实体现全员育人,同时在“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中,整合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利用校内条件,借用校外环境,聚焦第一、第二课堂,关注和运用“互联网+”教育载体,做到知情意行统一,促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融合,积极探索创新线上线下双线合力。这种“1+N”的互动机制推动了“清明祭拜”为载体的“三位一体”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活动走深走实,达到了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

  (二)创新的工作内容:缅怀与激励有机结合

  医学生接触解剖时,面对尸体或标本开展实验,难免会存在恐惧、厌恶或轻率的情绪。故推动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和觉悟极为重要,对此,解剖学课程和“无言良师”就是重要载体。虽然由于保密性,学生不能认识实验中尸体的情况,但仍可以在尊重隐私的前提下,通过故事方式或与捐献者家属访谈方式等,挖掘捐献者的光辉事迹及其大无畏奉献精神。这样学生在了解捐献者的事迹的过程中,必将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崇敬捐献者,从而提升感恩教育的效果。同时,通过第二课堂的祭拜仪式,采用撰写祭文、朗诵追悼词、手语操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在缅怀感恩的情绪中,可以深化学生认知[5]。另外,学校可通过手绘解剖图、医学生宣誓、纪念性征文和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增强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提升学生思想境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该项活动的意义。

  (三)创新的教育形式:引发共鸣的精品意识培育

  为增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校在开展“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时,一直按照育人精品要求开展工作。一方面,强调连续性和传承,我校“清明祭拜”系列活动已持续12年,每一年均在清明节前后开展“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即使在疫情暴发的2020年,面对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仍没有停止活动的举办,而是大胆创新活动形式,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化方式,通过云上祭拜,实现教学的创新。另一方面,注重创新,我校在清明祭拜的形式上,注重遵循’95后、’00后医学生的特点,紧跟时代,举办活动时采用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在清明节前在校园内举行针对所有新生的“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启动仪式,并通过分享捐献者遗言摘选、捐献者家属代表发言、诵读医学生创作的缅怀诗文、呈现医者仁心手语操、默哀和献花、教师代表讲话和学生宣誓等方式,将“无言良师”的大爱精神、奉献精神生动展现。又如,学校可通过医学解剖绘画和展出,将艺术与医学相结合,以独具美感的笔触拆解人体器官组织,展现当代大学生对“无言

  良师”的尊敬和对医学的敬畏之情,或者利用三行祭文征集,将医学与文学相结合,通过不同的文字表达对生命至善至美的感悟、对遗体捐献者或人体器官捐献者的讴歌,以及对生命延续的赞美。同时,我校还与重庆市红十字会合作,积极申报市级、全国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清明祭拜”承载的“三献”进行宣传和推广,广泛联系社会群体,积极主动进行社会公益推广,将“无言良师”的精神进行传承,使“三献”宣传教育走向社会,从而为医学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6]。

  三、医学生“三位一体”职业道德教育实践

  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弘扬捐献者无私奉献精神,点燃医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激情和动力,我校开展了以“清明祭拜”为载体的“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构建和实施了“课堂教学思政引领与感恩—校园文化沁润缅怀和激励—社会实践躬行宣传和推广”的“三位一体”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思政引领与感恩教育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积极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7]。

  我校充分利用解剖学、人体大体形态学、机能实验等课程,抓好课程思政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人体解剖学及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的教师不仅要深入学生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指导学生实践,而且在第一节大体形态学实验课开始时要开展“拜师”活动,组织学生共同向遗体捐献者默哀鞠躬,敬献菊花,表达对“无言良师”的尊重、敬仰和缅怀,并在解剖课程中分享解剖祭的缘由,讲述捐献者的典型故事,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解剖学誓词,通过故事和宣誓实现课程思政引领和感恩教育。整个课堂庄重严肃,学生必须穿白大褂,衣着整洁进入实验室。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无言良师”视为临床病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促使医学生形成严谨的态度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又如,机能实验教师可以在世界实验动物日前开展“善待实验动物,彰显医者仁心”的纪念活动,通过“我和动物”征文等方式,让医学生铭记实验动物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致敬实验动物“向生而死”,感恩人类“替难者”,使其对实验动物“向死而生”怀有敬畏之情。

  (二)在校园文化沁润中缅怀与激励

  自2009年开始举办“无言良师”的公祭仪式以来,每一年,重庆市红十字会领导、我校校领导、院系和职能部门领导、教师代表及全体大一新生共计近5 000人都会聚集在厚德广场,面向大体形态学实验室方向,通过分享捐献者遗言摘选、捐献者家属代表发言、诵读医学生创作的祭拜诗文、呈现医者仁心手语操、默哀和献花、教师代表讲话和学生宣誓等形式,让学生用铿锵有力的誓言表达继承精神,明确使命和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8]。每一年清明节前,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公祭仪式都如期举办,即使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日子里,我校也启动了云上祭拜方式,通过制作祭文朗诵视频、开展云上宣誓互动、10年清明祭拜回顾等方式,让学生的祭拜仪式用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10年清明祭拜回顾视频短短一天时间的点击阅读量就达到了4 324次。

  除了公祭仪式,我校结合医学生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如撰写三行祭文、折叠千纸鹤、献花和扫墓追思等系列活动,让医学生深入领悟了捐献者的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精神。此外,我校还举办了解剖图谱大赛,通过医学绘画,以独具美感的笔触拆解人体器官组织,展现当代大学生对“无言良师”的尊敬之情;举办了三行祭文征集活动,通过不同的文字表达对遗体捐献者或人体器官捐献者的讴歌。

  (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宣传与推广

  “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常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校与重庆市红十字会长期密切合作,组成市级和全国性的团队,开展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无言良师”的精神得以传承,同时还广泛联系社会群体,积极主动进行社会公益推广,使“三献”捐献宣传教育走向社会。

  我校还积极创建网络平台,扩大宣传范围,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互联网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建立了公众号,并定期在公众号上推送“三献”相关知识、事迹和活动,让学生发动自己身边的亲属、朋友、同学及学校周围社区人员关注公众号,从而使其足不出户,即可随时了解“三献”的相关知识和最新动态[9]。

  此外,我校还组织学生慰问捐献者家属,表达感恩之情,并在征求家属同意后,将捐献者生平事迹、照片等制作成充满大爱精神的宣传资料。对学生来说,整理慰问就是一次人文洗礼过程,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生命为重,以人为本”,从而满怀尊敬之心,向每一位“无言良师”学习,感恩他们为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同时,将整理好的生平事迹等资料面向社会进行展览和宣传,从而让民众认识到捐献者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感召更多具有爱心的民众加入捐献宣传普及的行动[10]。

  四、“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开展的效果
  
        我校开展的“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系列活动自2009年开展以来,已连续举办12年,涵盖学生达5万人,影响社会大众超过10万人,该项目曾被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中青网、华龙网等多家官方媒体报道40余次。“清明祭拜”系列活动不仅使我校遗体接收站每年接收遗体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充分满足了解剖学课程实验教学的资源需求,推动了重庆市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清明祭拜”系列活动本身已作为一道文化品牌,成为学校2020年十大育人精品之一,成为重庆市共青团2021年重庆市高校十佳“一校一品”团学工作品牌。更重要的是,“清明祭拜”系列活动已经深入人心,即根据我校基础医学院对2020届和2015届毕业生短期和中长期毕业追踪调研显示,分别有94%和87%的学生将“清明祭拜”系列活动看作校园文化建设中印象最深刻之一的项目,由此可见,清明祭拜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所有师生的共同记忆。同时,在抗疫斗争中,我校近400名医务工作者勇往直前奔赴抗疫第一线、’00后在校生在家乡抗疫事迹的表彰及科研团队作出的创新性成果等,其中所呈现的敢为人先、敢于置生死于不顾的大无畏精神正是我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的有力佐证。

  五、结语

  探索开展“三位一体”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信念,以及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虽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还须不断探究,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医疗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20-09-17)[2022-05-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9/23/content_5546373.htm.

  [2]冷国钰,蔡日荣,农章顺,等.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现代论坛,2020(7):34-35.

  [3]张梦,石奋齐,佟晓露.前瞻2020:关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20(8):189-190.

  [4]黄文军,侯曦煜,曾斌,等.探析遗体捐献者先进事迹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20(6):22-23.

  [5]孟浩杰,蒋佳怡,张名仪,等.人体解剖学与医学人文教育相融通的课程思政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80-183.

  [6]张翰林,王乃利,张迪,等.中国遗体捐献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基础医学与临床,2021(9):1356-1359.

  [7]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5-20].http:/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8]黄正东,陈依培,王欢,等.新时代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1(22):45-46.

  [9]冉建华,汪克建,盛华均,等.生命视角下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体系的构建及拓展[J].解剖学杂志,2022(2):166-168.

  [10]刘晓琴,王栋.“双一流”战略背景下生命教育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5):64-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5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