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发生了重要改变,如何引导高中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及理解,培养和发展高中生历史能力及学科素养?本文在对高中历史教学对策进行分析时,注重结合史料实证,引导高中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学习,突出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学科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 史料实证 有效教学
借助丰富的史料引导高中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和理解,有助于促进历史知识的内化,培养高中生历史思维。在新课改背景下,史料实证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结合,注重将史料与历史教学进行相互融合,提高和优化高中生历史人文素养,使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革新,从史料实证视角重新思考历史教学问题,使高中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及思考,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实现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发展。
一、史料实证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分析
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教师对史料实证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激发高中生参与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及质量。关于史料实证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史料实证方法有助于引导高中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及理解,有助于促进历史知识的内化。史料实证能够使高中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及理解,使高中生能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对历史事件有正确的认知。通过对史料进行运用,引导高中生形成历史是非观,能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对历史加深认知,促进高中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及发展。
其次,对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实证的运用,使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观发生转变,由被动学习、被动参与向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方向转变。史料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激发高中生参与历史学习和历史探究的兴趣,使高中生结合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实现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对高中生历史综合能力、综合素养进行培养和发展。同时,史料实证可以为高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高中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思考分析,加深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
最后,使高中生找到历史学习的依据,对历史知识、历史事件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史料实证融入历史课堂教学,引导高中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综合、客观的分析。史料具有客观性,将其融入历史解析中,使高中生能够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客观认知,为高中生研究历史真相提供真实依据。
二、史料实证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知识传授
在以往的历史学习过程中,由于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只是一味地灌输,注重学生的成绩提高,忽视了对学生其他素养的培养。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时,如果速度较快可能会导致与学生缺乏足够的交流,无法让学生深刻地领会知识点,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历史学习效率一落千丈,教师的教学任务也难以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一改之前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完成教学。
(二)课堂教学形式僵化,与教学目标脱离
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僵硬化,教学与教学目标相脱离,也是当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年龄较长的教师,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只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培养。此外,有的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与素养的培养相结合,然而由于过于追求创新,史料与课堂教学没有太多的关系。
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播放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播放的作品与所讲的内容关联性不大,学生只关注影视作品的观看,无法对历史知识学习产生帮助,教学过程中没有重点,使得教学形式化。
三、史料实证视角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对策分析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史料实证方法的有效运用,要注重把握好史料实证的功能及作用,从而丰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及内涵,对高中生有效学习及理解历史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对此,教师要把握史料实证的功能及作用,将史料实证方法有效地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考分析,实现对历史知识点的深层次学习及理解。关于史料实证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开展,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把握。
(一)借助史料实证做好知识教学延伸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对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和发展。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师如果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不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高中生很难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理解,会对高中生历史能力及学科素养培养及提升产生限制。
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有效,教师要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做好适当的拓展延伸,丰富课堂教育内容,对高中生有效学习历史知识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针对性地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引导高中生结合史料实证对历史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在历史学习中追根溯源,把握历史知识的本质及内涵。
课堂上,一些学生将课本作为学习的主要依据,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把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做好拓展延伸,避免学生的视野、目光局限在课本知识中,以促进高中生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历史问题做好把握,以此为切入点,引导高中生就历史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及思考,对历史人物加深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做好史料内容的有效运用,使高中生能够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例如,在学习历史人物秦始皇嬴政时,教材中的描写倾向于秦朝灭亡后汉朝的建立。在生活中,高中生对秦始皇的认知就会受到这一学习经历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一位暴君,不然秦朝怎么会昙花一现?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做好史料的挖掘,如列举秦朝的货币、度量衡等,联系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使高中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能够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借助史料实证进行教学,使高中生认识到秦朝统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带来的深远影响,让高中生能够对秦始皇有一个正确、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以史料实证突出高中生历史课堂主体地位
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融入历史教学要注重突出高中生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使高中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及思考。史料实证与历史教学的结合目的在于引导高中生深入地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中,引导高中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学习,不局限于表面,深化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及理解,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历史教学中对史料实证方法的有效运用,需要教师充分尊重高中生课堂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由主讲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组织者,突出高中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为高中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发挥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使高中生能够结合史料实证,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在利用史料实证方法引导高中生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及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史料分类、收集、汇总、评价、分析工作,指导高中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及理解。
例如,在讲解欧洲史时,教师对史料的运用,注重组织高中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使高中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探讨、交流,发挥史料实证的功能及作用,让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由浅层次学习向深层次学习方向迈进。如结合“二战”历史,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二战”的史料,结合图片、视频资料,引导高中生对“二战”历史进行探讨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学情,突出高中生的个体差异,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引导高中生进行探讨交流。通关结合史料分析,使高中生意识到战争带来的破坏性。如法国被德国占领后,国内经济处于崩溃的状态,财富遭到了掠夺;英国遭到德国的空袭,导致了大量建筑物被毁,无数人无家可归。
通关结合“二战”历史,收集“二战”纪实的视频资料,使高中生结合史料,加深对“二战”历史的学习和理解,使学生对“二战”的性质有深刻的认识,强化高中生历史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及发展。
(三)围绕史料实证创新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以科学的评价方式推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使高中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对历史的内容、内涵进行有效的学习及思考。史料实证视角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开展,要注重对高中生参与历史学习的情况做好科学把握,分析高中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的问题及不足,以科学评价创新教法,使高中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及思考,以深化历史教学实效。
教学评价中,结合史料实证进行优化,以高中生对史料的运用情况为切入,实现历史教学优化,使史料实证与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定期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依据学生的反馈改进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在评价过程中,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应当注重学生互评及学生自身的评价。此外,教师还要从家长处得到对学生的评价,这样才能全面看待学生的优缺点。评价内容也不能只包括学习状况,还应当涵盖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
例如,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时,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高中生的成绩,“以成绩论英雄”,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握,导致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未能够被发现,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及质量。史料实证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工作要围绕高中生对史料的运用情况,思考高中生结合史料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情况,突出评价的全面性、针对性。通过突出史料的功能及作用,使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
如在教学评价时,突出过程性评价,对高中生利用史料的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分析高中生结合史料分析历史知识的学习效果。在过程性评价中,联系高中生学习中的问题,做好及时改善。
又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联系史料实证进行教学评价,注重对高中生予以赏识性、鼓励性的评价,鼓励和引导高中生对史料进行运用,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层次分析。教师在运用赏识性、鼓励性评价时,要适时做好教学引导,使高中生深入参与到历史知识学习中,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让高中生学好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历史知识的内化。
(四)围绕史料开展历史活动,感悟家国情怀
课本由史料与理论知识组成,其中史料部分适合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史料,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学习民族英雄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感受,让学生在课后向爷爷奶奶打听那段历史。在更多史料的收集过程中,使学生对这段历史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进而产生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历史活动,让学生走进历史,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排练一个舞台剧,活跃课堂的气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学生讲解的模式,在一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完成之后,让学生在自己所学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查找相关资料,并制作PPT,在课堂上向其余学生介绍,教师与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在资料查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与表达技巧得到了提升。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历史世界的探索,感受历史人文为身心带来的震撼。
综上所述,从史料实证视角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安排,让历史课堂教学换了模样,以真实存在的史实,让“虚无缥缈”的历史真实地再现,有助于吸引高中生的眼球,调动高中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使其深入地学习及思考历史知识,进而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得到针对性的提高。通过利用史料实证,使高中生探究历史、深挖历史,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促进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红玉.论史料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28):57-58.
[2]张春仙.探析高中历史课堂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之对策[J].新课程,2021(36):55.
[3]张筱云.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1(70):154-156.
[4]李铮.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探析[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09):58-59.
[5]关娴娴,张玉娟.问题引导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材资源挖掘——以统编版教材“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为例[J].中学课程资源,2021(08):59-61.
[6]万李.旨在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6):47-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