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习数学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感受文化的同时学习数学知识,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渗透数学文化对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意义,探究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文化 渗透 小学生 数学素养
我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以物换物。在学习数学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发掘数学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让学生用心感受数学为人类社会带来的人文价值和生活体验,感悟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本质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就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展开论述。
一、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意义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主要目的,忽略了数学本身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会让学生每天面对枯燥的数字,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小学阶段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来说尤为重要,这个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学生对数学的敏感度和兴趣程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对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新课进行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数学历史的视频,带领学生一同进入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如在为学生讲述万以内的加减法时,不要让课堂中只响起数字的声音,教师可以学习语文教师为学生讲授语文课程的方法,为学生讲述数字的由来,即古时候人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数字的,让学生对数字的历史有更清楚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有所提升。在讲到数学课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其编成一段数学故事,带领学生探究数学文化的精神。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
(一)提高备课质量,注意文化型素材
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科学且有计划的备课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让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同时学生理解起相关知识也会更加简单。实际上,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把注意力放在了课堂中的重难点上,认为讲清楚重难点即可,这种浅显的、只看重教材的授课方法,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既没有让学生看到数学课本中所包含的文化素养,也没有对原有的数学教材进行完善,无法达到提高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的目的。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尝试将数学文化创造性地与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进行糅合,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为学生讲几个关于物体的小故事,让学生产生对奇形怪状的物体进行观察的兴趣,随后拿出一个小象模型,询问学生是否在生活中见过真正的大象。然后教师可以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曹冲在数学方面展现出来的智慧,并在生动的故事中一步步地为学生展开本堂课程的重点内容。这个小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观察小象模型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并了解到相关的数学文化,提升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采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在为学生讲授课堂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小象模型放到讲台中间,随机邀请几个学生站在小象的四周,让学生用画笔把自己看到的图形简单描绘出来。然后询问学生会使用什么方法称大象的重量,继续观察小象模型并思考这个问题,最后分别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备好数学的内容,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文化,循序渐进地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中,在不经意间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二)合理分配数学课堂,让数学文化巧妙地穿插其中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璀璨明珠,不管是在社会的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数学文化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融会贯通,采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没有数学文化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点,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甚至在碰到相关情境时,却无法联系到数学知识,这就是没有学习数学文化的弊端。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后,才能够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只有当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时,才是真正掌握了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不要直白地告诉学生新的知识点是什么或是这道题究竟该怎么做,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探索新知识,在探索过程中,用心体会数学文化背后的底蕴。
例如,在进行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勤劳的小蜜蜂——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积极地利用数学文化帮助学生理解万以内的数字都有哪些、通过什么办法可以简单记忆。在课堂之初,教师可以先用图片为学生展示几个数字,让学生观察这几个数字,判断哪个大哪个小、哪个是万以内的数字、哪个是千以内的数字,帮助学生回忆千以内数的加减法都是怎么进行计算的,询问学生数字之间的计数方法是否一样,带领学生观察几个算式,帮助学生一同得出数字的计算方法。
在让学生大致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几个万以内数的加法,看看学生在听了前面的讲解后能否举一反三,开动脑筋思考正确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计算出结果后,教师对其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整理,会有不同的发现。教师要在深入教材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知道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知识,学生也会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点,还能进一步贴合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方针。学生在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后,也能将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
(三)关注数学课外活动,在娱乐中学习数学文化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即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这两者应该相互结合。如何将理论和实践、数学教学和数学文化熏陶教学相结合,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探究。教师不能只是为学生传授课堂上的知识,还要放眼于课堂之外,着重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培养,使学生在方方面面体会数学文化,并学会在生活中活用数学文化,将文化吸纳理解,内化成个人素养,充分展现数学的切实价值。
经常使用的课外数学活动有数学作文,即学生以数学的方式、以作文的形式表达自身对数学现象的看法,反衬出他们对数学通用公式的独到见解,或者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状态的归纳总结。数学作文写作不需要学生用语文的修辞去表述现象,也不需要学生用辞藻精确的表达验证某个公式,只要学生生活化地表达现实中的数学感悟体验、吃透数学知识即可。
例如,在进行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田园小卫士——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问题改编成数学小作文。课堂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万以内的数学作文为例进行探讨:“昨天小明陪着妈妈去逛家具商场,妈妈看上了一张桌子和一个衣柜,其中,衣柜7899元,妈妈觉得太贵,于是决定挑一个价格更合适一点的,因此她看上了另外一个6750元的衣柜。”此时可询问学生如果妈妈购买6750元的衣柜能够比7899元的衣柜省多少钱。接下来再告诉学生:“妈妈这次出门只有1万元的预算,那么剩下的钱是否还能够支持妈妈购买一张4000元的桌子?”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正确答案。经过探讨,学生可以计算出来1万元的预算并不够妈妈在购买完6750元的衣柜后再购买4000元的桌子,于是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妈妈最多可以购买多少元的桌子?”通过这次采购经历,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中学到的多级运算和简便快速计算,实际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利用数学文化循循善诱,可以让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小技巧和小知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发现的好习惯。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到的探索品质、创新品质都可以融合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这是学生“用数学”的表现。在数学作文中,教师发现学生善于深入总结,善于用简单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小问题,这是数学教学中“简洁美”的实践展示。
(四)在知识演化过程中追寻数学文化
数学知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形成过程包含知识的发掘和理解过程,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知识时,可以穿插数学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数学中蕴含的文化魅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以形象的例子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在课堂之初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有没有去过北京旅游,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用PPT为学生展示北京风景,向学生讲解北京的历史面貌,让学生积极交流对北京各个景点的了解,并引导学生说出万里长城这个景点,让学生认识“万”这个计数单位。然后对学生提出问题:“假如在万里长城上行走2000米,就能够跨越6000多个台阶,那么将这2000米走一个来回需要走多少个台阶?”让学生思考古人在建造长城的时候都是怎样计算台阶数量的,并用多媒体播放建造长城的动画视频以及长城的实景视频,让学生了解长城的雄伟气派。
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古人在建造万里长城时也需要对其用料和长度等进行计算,万里长城的建造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时间,包含着古人的许多智慧,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文化。通过向学生描绘长城建造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文化,并在数学文化中深刻体会“万”这个计算单位以及万以内的数字。
(五)举办课后活动,加强数学文化交流
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技能,还要学会将数学带来的理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数学讲究计算和推理,长期感受数学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从小就保持冷静思考,养成公平处事的习惯。要想真正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只是凭借课堂上的内容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学会抓住课下时间,为学生交流数学文化创造途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数学作文的形式复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实践感悟社会中的数学文化;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如开展班级内部的数学俱乐部,让学生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轮流介绍自己在生活中的数学发现,讲解数学小故事或者数学家的故事;也可以利用课间举办跳蚤市场,组织一些小商品的买卖,让学生将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
例如,在进行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18页课外实践环节这一内容的教学前,教师可以与语文或者外语教师协商阅读有关数学家的故事,并在课下布置珠算学习,让学生用算盘展示以下文本中出现的数:“狗有120多个品种,最大的狗约重130千克。一只蜻蜓1小时大约能吃840只蚊子。三峡全长约192千米,是长江上最为壮丽的山水画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全长约504千米。”在课间布置跳蚤市场组织一些小商品购买时,让学生自行通过算盘计算所购买商品的费用,并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如“当学生只拿了5元钱,却想买7元钱的物品时,是否能买到”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收取货币、找零等行为。
综上所述,原有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较为死板,学生在课堂中很难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缺乏数学文化素养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达数学题的解答方法,还要让学生关注数学文化,让数学文化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将数学文化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要想让数学渗透到课堂内外,离不开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辛勤耕耘,这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
参考文献:
[1]闻宏.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求知导刊,2020(51):12-13.
[2]郁胜法.融入数学文化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12):94.
[3]岁丽.课堂教学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J].新课程(上),2018(06):194.
[4]江义玲.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J].读写算,2018(10):1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