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对新商科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新商科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最后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新商科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创新复合型人才;新商科;“互联网+”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基础,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其他行业进行跨界融合,不断创造新产品,开拓新业务,培育新模式,最终构建出依托互联网连接一切的新商业生态[1]。“互联网+”的核心是“跨界融合”,即将互联网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获取成本超低的优势应用于各个行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逐渐把各行各业改造成信息密集型行业,实现经济活动的泛数据化、社会生活的物联网化[2]。作为一种“功能元素”,互联网借助这种“跨界融合”不断融入各行各业,不仅催生了以新零售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而且在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中,通过互联网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不断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进而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背景下,随着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互联网+”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各项新要求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面向“互联网+”融合发展需求,鼓励高校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设置相关专业,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3]。2019年5月,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宝生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做的主旨报告中强调,中国正在进行更加普及的教育,需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4]。在“双创”热潮的推动下,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的不断深化,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智慧旅游等新兴的商业业态不断涌现,职业细分和职业能力的跨界融合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而企业为适应新商业环境需不断创新变革和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既掌握专业知识和工具在商业行业具体应用的方法,又理解“互联网+”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复合型商科人才。因此,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商科教育,如何重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能够真正满足新商业环境发展需求的新商科人才,既是商科高校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也是值得高校商科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新商科内涵的界定
2019年4月,教育部会同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旨在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建设[5],提高高校适应环境发展新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按照教育部对学科的分类标准,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涵盖了工商管理、经济学等商科专业,因此尽管这一计划并未单独提及新商科建设,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和推动的“互联网+”发展浪潮对我国高等教育各学科尤其是商科产生的巨大影响,也让高等商科教育的变革提上日程。继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在西交利物浦大学调研座谈时明确提出“新商科”这一概念之后,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9年专题召开了“新商科:概念、内涵与实现路径”研讨会,与会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与来自19所高校的校长、教授等专家对“新商科”这一概念的内涵特征和人才培养路径做了深入的交流探讨[6],这也为我国高校开展新商科人才培养,推进高等商科教育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导向。
从内涵上分析,新商科是指基于“互联网+”的新时代发展环境对商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打破专业壁垒和界限,将商科与工科、理科和农科等学科进行跨学科交叉重组,利用“互联网+”与商业融合而产生的新商业提出的新的理念、技术、工具和方法循序渐进地改造传统商科,为学生提供一种跨界融合、开放能动的综合性新型商科教育,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与传统商科相比,新商科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环境下商科教育在思维、理论、技术等方面产生的“新”旧交替的新变革。具体而言,新环境是“互联网+”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引发的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新思维是商科学生也应具有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数据思维、计算思维和信息思维等;新理论是指“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与各行业尤其是与商业的深度融合对传统商科理论带来的颠覆式创新;新技术是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让商科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管理决策技能、沟通协作技能等专业技能,还需掌握数据挖掘与分析、智能优化、新商业模式运营分析等信息技术工具及技术,以便解决新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革是指信息技术在商科教育中的应用带来的对传统商科教育的颠覆式改革。
二、“互联网”背景下新商科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互联网+”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商业环境对商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从传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转变为创新复合型人才[7]。具体而言,“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商业环境要求商科人才的知识更具多元性、思维更具创新性、技能更具复合性、个性更具灵活性[8]。结合新商业环境的特征,笔者认为一个真正能适应新商业环境,满足数字经济环境下新商业发展要求的新商科创新复合型人才应该在思维、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思维方面
1.积极的创新思维和竞争协作意识。新商业时代的到来,使得商业、技术和人文在更深的层次进行高度的融合。新商业在基础设施、业态模式、组织形式、日常管理、渠道营销等各个领域的革新,要求新商科人才必须树立积极的创新思维,能灵活快速地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实现与时俱进,并做到在任何新环境中都能“适者生存”。此外,商业无论发展到任何阶段,竞争都是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之一,有效的竞争既能激发人的活力,也能为开拓创新提供动力,而且随着“互联网+”与商业的深入融合,商战中的竞争频率和节奏还将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竞争离不开协作,强调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今天,团队成员的有效合作仍是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因此能满足新商业要求的新商科人才必须具备竞争协作意识。

2.科学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意识。商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商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大量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在学习中的思考逐步培养和提升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思辨意识。这一思维的具备是学生面向各类问题产生符合逻辑规律的思路和提出解决方案的基础,也是衡量新商科人才是否具有拔尖创新素质的关键能力之一。拓展到日常经营管理实践中,商科人才具备这一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主动培养和形成商业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思维能力,如能够独立洞悉和发现问题的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准确探究问题产生原因的独到的分析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大胆质疑进而形成个人见解的思考能力;等等。
(二)知识方面
1.深厚的知识基础。“宽基础、厚功底”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面向所有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培养在知识维度上的一个通用标准,商科专业学生也不例外。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商科教育时,必须以掌握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作为基本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新商业在知识结构上对新商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营和市场营销等学科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与大数据、云技术、物流云、物联网数据挖掘、预测技术、人工智能等有关的信息技术领域知识,做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熟练掌握现代互联网工具是新商科人才在“互联网+”时代开展本职工作,提升工作效率的基础。
(三)能力方面
1.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教育与学习”的理念,而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到来及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提高了知识更新、送代的频率和速度,学生更需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也提高了企业产品和服务送代的频率和速度,这要求新时代的商科人才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个人知识储备库,不断拓宽个人知识面。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不断更新送代的技术环境带来的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商科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借助MBA进修、在职培训等系统学习提升自己的可行性降低,且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新商科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就有意识地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以便在职场环境中也能坚持自主学习。而且随着工作场景的转变和工作资历阅历的提升,还能通过有效的自主学习及时了解新鲜事物,认知新环境和新规律,从而为积极应对外部复杂多变的环境做好必需的知识准备。
2.全面的专业基础能力和商业拓展能力。从能力结构上看,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为满足本职工作要求,商科人才都应具备基础的专业能力,如应用各种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的能力。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商科人才,学生首先要通过持续和深入的专业学习和探究,熟练掌握各种分析方法和管理工具,同时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管理实践活动,灵活运用各类管理工具和方法艺术,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商业环境让所有身处其中的人都面临巨大压力,所以新商科人才除了需要具备经管类专业人才要求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基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应对复杂多变的新商业环境所需的一些高层次的商业拓展能力,如带领团队拓展业务及应对组织突发的各类新问题所需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判断能力、危机公关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等,以适时调整自身的职业角色,应对新商业环境中层出不穷的新挑战。
三、“互联网”背景下新商科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的关于“新商科建设”的专题研讨会上,与会者通过交流和探讨得到了以下共识:开展新商科建设是我国商科教育响应时代号召,主动服务于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的有效实施,必将有力助推我国由商科教育大国走向商科教育强国。目前,一些高校尤其是商科或财经类高校在尝试培养适应“互联网+”新环境的新商科人才时,更多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等计划制定层面进行探索,已培养并向社会输送的商科人才在素质和能力结构上并未达到新商业环境对创新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为避免新经济时代的商科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在构建符合实际要求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时,高校应从“跨界融合”这一“互联网+”背景下新商业模式的核心本质出发,通过搭建和完善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教育平台,构建产教融合的新商科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理念更新、复合能力培育与教育教学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协同效应,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商科教育输出的人才缺乏社会适应性,商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的问题。
(一)把握“互联网+”环境特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新商科是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环境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环境下对传统商科的改造和升级,因此要想回答“新商科是什么”“新商科新在哪里”等问题,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新商业环境的特征及对商科人才新要求的基础上。为了确保面向当下和未来培育的新商科人才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校必须强化“开门办学”的理念,面向外部市场,以社会、行业、企业等多方需求为导向,准确界定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而言,高校要改变传统商科只对学生本专业相关能力进行培养的导向,以打破专业界限实现跨专业的“交叉融合”为基本思路,将“互联网+”时代要求商科人才具备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能力,以及新商业环境要求商科人才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等均系统融入新商科人才的能力目标体系[9]。

(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塑符合新环境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在培养理念上要体现“互联网+”时代新的商业思维,即在商科人才的培养中注重“管理思维”“哲学思维”“伦理思维”与“计算思维”“数据思维”“信息思维”的交叉融合,从而为商科人才的商业创新行为活动提供思想动力源泉。其次,在培养模式上要探索和遵循新经济时代的商业规律。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产品送代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此,身处传统产业的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本行业”的融合,依托“互联网+”的精准的大数据分析预测能力及庞大的市场和用户资源,获得企业从筹融资、商业运营到市场推广全方位的支持。最后,在培养过程中要创新和落实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传统的商科教育受限于以往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在商科人才培养中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无法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求,也因此难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商科人才。而“互联网+”环境下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进一步改善了在线学习环境,这使得面向新商科的人才培养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打造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的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
(三)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构建复合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
传统商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没有涵盖“互联网+”环境下应对新商业发展必须了解或掌握的各类知识,不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有效解决新商业环境中涌现的新问题。而基于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有别于传统的商科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于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所以高校在构建面向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时,必须打破学科间、专业间的知识壁垒,在新商科课程知识体系中合理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等多学科知识,注重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互联网+”情境下的有效对接。在此基础上,高校要逐步打破商科专业边界,主动将商科融入其他专业,并将商业模式、产业链、生态圈等新商业元素融入本学科前沿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复合能力为导向,对接新商科人才素质结构对各方面知识的需要。按照这一思路,高校将彻底变革传统商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专业课程模块、学科交叉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为核心的新商科课程体系,由此可以实现对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运用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法
传统商科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而新商科教学必须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关注和研究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利用“互联网+”时代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一对多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借助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和工具,以智慧课堂和智慧教室为依托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的教学方式,从而逐步实现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的“多样化培养”和“个性化培养”[10]。换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新兴的信息技术革新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移动课堂、翻转式课堂、MOOCs、SPOC等越来越普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开展教学变革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其教学方式和手段应趋于多元化、灵活化,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打造多元化导师队伍,构建跨专业流动的师资团队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新商科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校内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直是传统商科教育打造师资队伍的主要目标,但培养新商科人才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如下:能够满足新商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人格修养及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跨专业的多学科知识和商业思维,所以对高校尤其是商科及财经类院校而言,打破学院及系部之间的无形壁垒,允许和鼓励师资跨专业流动,构建跨专业流动的教学团队,无疑为短期内无法增加教师数量但要提升教师的“跨界融合”素养这一矛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高校可采用“专兼结合”建设师资队伍的方式,从多个渠道引入兼职师资,打造“校内专业导师+校外行业导师+企业专家导师”的多元化新商科人才培养导师队伍,由此可切实提升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新商科人才培养质量。
(六)对接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双创”热潮的推动下,高校的“双创”教育得到了充分重视,而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下,从创业者提出一个创新的商业构思到落地为一家新创企业所需的时间相较过去大大缩短,这为包括商科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创业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所以在新商科人才培养中,高校应将创业教育系统、深入地融入专业教育的各个阶段,改变传统商科人才培养中创业教育不被重视且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效融合的情况。高校可通过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和能力,同时可结合“双创”环境下国家面向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各类扶持政策,通过为学生提供和筹集创业资源、营造创业氛围,扶持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另外,教师可大力引导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双创”大赛,并将目前国家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规格高、参与范围广的创新创业类大赛的赛事训练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既为学生参与“双创”比赛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参赛明确自己的创业意愿及对创业项目进行培育,并为创业项目的孵化和落地奠定基础。作为新商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扎实、系统并与专业教育和“双创”大赛培训深度融合的创业教育,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创业素养,切实提升学生的“双创”大赛参赛能力,从而为其日后进入创业领域和开展创新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在商科人才培养上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而要顺势而为、创新求变,这既是高等商科教育适应环境的迫在眉睫之举,也是提升高等商科教育质量的势在必行之计。这就需要商科教育工作者主动而为、积极投入,抓住新商科建设的契机,扎实做好新商科人才的培养工作,切实提升商科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商科教育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峰,杜军.“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3.
[2]张为付,张晓磊,姚飞.“互联网+”商业模式变革背景下的新商科人才培养[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0):5-9.
[3]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4)[2022-06-
02].http://www.weicheng.gov.cn/ztzl/yshj/zcwj/zwfw/gjzcwj/202110/t20211012_5953856.html.
[4]陈宝生部长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报告[EB/OL].(2019-05-16)[2022-06-02].https:/ww.sohu.com/a/315275813_6710-51.
[5]教育部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EB/OL].(2019-04-30)[2022-06-02].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4/tjx/mtjj/201904/t20190430_380202.html.
[6]“新商科:概念、内涵与实现路径”研讨会在我校举行[EB/OL].(2019-04-02)[2022-06-02].https:/ww.suibe.edu.cn/2019/0402/c731-7a80093/page.htm.
[7]朱晶晶,苏琳,吴丽芳.新商科人才综合素质与培养思路研究[J].河北企业,2020(6):141-142.
[8]陈芹,乔晶.基于卓越计划的工商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5):80-82.
[9]黄春丽.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商科拔尖双创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35):85-86.
[10]申琦,石伟平.互联网时代我国商科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5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