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336”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尝试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04 10:56: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为解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就显得格外重要。我选择在体育教学中运用“336”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提高体育课堂效率,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336”混合式教学 身体素质 运动APP

  由于过于注重文化课考试,不少学校都不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不少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体质健康测试不及格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双减”减的是无谓的负担,增的是健康成长。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对体育工作者而言,就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出发,牢固树立健康成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随着“双减”的落实,体育中考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体育中考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运动健将,而是为了激发广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受益终身。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尤其重要,每一堂体育课的内容落实到位就非常关键。

  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一般是一个体育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位学生,一堂课45分钟的时间安排用于组织整队、热身活动、基本活动、放松活动上,时间短,运动量不够;且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无法分身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入指导。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效率低、覆盖面不全、针对性差、延伸拓展性不够,针对这些不足,我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结合线上与线下,运用“336”混合式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336”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混合式指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线上与线下结合;“336”指教师、信息技术、学生三个维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自主学习、检测反馈、释疑拓展、再测反馈、归纳总结、云端补救六个环节。接下来,我以“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体能练习”课程为例,介绍“336”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一、课前——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22年版)》指出,初中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起引导作用。课前阶段,传统的体育课堂往往忽略了学生预习、自主学习这方面。事实上,课前自主学习是很重要的。
 
\

  在进行“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体能练习”的课堂教学之前,我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网络信息平台推送“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微课。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是排球技术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垫球技术是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转折点,它可以稳定情绪、鼓舞士气,是促进排球攻防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微课中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要领讲解要详细,动作要示范标准。

  然后,在微课中布置任务,本堂课布置的内容是理解垫球动作,尝试把球垫起来。有了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会更加明确,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作息时间安排观看微课的时间,这需要教师在上新课的前一周推送微课,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观看微课的时间;同时不同学生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学生看一遍就会,而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弱一些,需要通过多次重复观看视频接受新知识。

  线上推送微课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既面向全体学生,也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教师在平台推送微课前可以关注以下几方面: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微课内容;微课的内容应做到有趣和有用;推送微课的时间最好是在上新课前的一周,给学生预留充分自主学习和练习的时间;微课的时间不宜过长;要在微课中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 

  二、课中——检测反馈(前测)、释疑拓展、再测反馈(后测)、归纳总结

  “336”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从集合队伍、热身活动开始。但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了检测反馈环节,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自垫球。教师用手机拍摄学生的垫球情况,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明确接下来的教学重点,如对动作不规范情况进行强调分析并示范;对学生的薄弱项(耐力、协调性等)进行强化练习,以学定教,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让教学有的放矢,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运用反馈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弥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缺漏。我根据手机拍摄的学生自垫球反馈,将视频投放到大屏幕和学生一起重温动作:进行正面双手垫球时,两脚开立,稍比肩宽,垫球手臂与地面形成一定的夹角,看准来球,两臂夹紧前伸,插到球下,用前臂腕关节以上10cm左右的地方,即两臂桡骨内侧形成的平面击球的下部。向前上方蹬地抬臂,迎击来球,使插、夹、抬、蹬连贯完成,灵活控制垫球方向和力量。

  强调动作要领:两臂夹紧腕下压,蹬地跟腰腹前垫;抬高手臂伴送击,对正部位是关键。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视频中动作不到位、不规范、不正确的情况,教师进行讲解纠错,及时弥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缺漏,师生共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在体育课中应用手机、大屏幕等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更直观,拍摄视频直接上传大屏幕呈现,使教学更加具有时效性。

  教师讲解纠错后,设计“再测反馈”环节,即原地垫固定球练习、移动垫固定球练习、自抛自垫练习、拓展练习(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抛球,一人垫球;两人一组近距离对垫球)。整个过程教师用手机记录,并与学生前测进行对比,查看掌握动作的差异。设计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成果,查漏补缺;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当堂发现共性问题,并及时补救,促进课堂的实效性。

  在此环节也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已经熟练掌握此技能的学生,安排提高难度的对垫比赛;对初步掌握的学生,安排连续自垫、简单对垫练习;对还未掌握的学生,安排自抛自垫练习、一抛一垫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安排不同的练习,落实精准教学。

  “归纳总结”这一环节不仅可以让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归纳,讲述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技能技巧的掌握,或者价值观方面的收获等。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的初中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进行责任感的教育。学生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开阔新视野,有益于促进学生发展。

  三、课后——云端补救

  落实补救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针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体能练习”这堂课,我布置了两方面的作业。

  一是体能方面。一堂课中能够用来发展体能训练的时间并不长,不足以对学生的体能进行提高,因此可以通过课后进行补救和加强。体能训练一般都较为枯燥而辛苦,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不会主动锻炼,教师对学生的课外体能锻炼也做不到实时监控。为了增强体能训练的趣味性和教师对学生体能训练的监测,我向学生推荐了运动类的APP(如“天天跳绳”APP)。

  以垫球这堂课为例,我以班级为单位向学生发布两方面的体能训练任务:常规项目,如一分钟跳绳三组、坐位体前屈两组、一分钟仰卧起坐两组、长跑一组4个小项目;以及针对性项目,如向左向右滑步15米各两组——提升横向移动能力,平板支撑1分钟——发展核心力量,折返跑15米两组——加快反应速度、发展急停急起与快速跑步的能力,原地纵跳10次两组——发展下肢爆发力与身体协调能力。

  发布的体能训练是根据学生练习垫球的情况决定的,这些项目的训练都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排球技能,并提升身体综合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分别从常规项目和针对性项目中各选择2个任务完成,若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全部完成。运动APP可以全程拍摄记录学生体能训练的过程,运动手环可以记录学生运动的心率、呼吸等数据,这些视频和数据都能保存并发送到教师的操作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数据了解每个学生的训练情况,同时了解学生的体能情况,如有氧耐力、肌肉力量、平衡协调、灵活敏捷、柔韧伸展等,根据具体的数据分析,精准地对每个学生进行体能加强。
 
\

  在之后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云端上收集的学生数据,分层次布置训练量。运动类的APP使用时间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体能训练的时间安排;对运动健身场地的要求很低,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进行锻炼;有些运动APP还有视频动作分解指导。

  我通过对多种运动类APP的尝试,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了“天天跳绳”APP。“天天跳绳”APP操作简单,除了具备以上大多数运动类APP的功能外,还有多种趣味体能训练,可以将体能训练多样化、趣味化,解决了场地的局限性,还用到了虚拟场景,如要进行800米/1000米长跑时,学生只需架起手机,APP就会模拟出相应场景,增强跑步的趣味性,克服跑步枯燥感,并自动计时。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使用运动类APP布置体能训练的作业,应在安全的前提下,注意控制布置的体能项目数量和时间。一般来说,布置3~4项体能项目即可,方便学生对项目进行选择,鼓励学生尽力而为;项目的难度不宜太大,若难度大了,学生有了畏难情绪,就会逃避锻炼;要向学生强调:APP的使用要合理安排,适度使用,不要沉迷。这些APP只是辅助,不能依赖,如下雨天进行长跑时,场地受限,可以使用APP帮忙训练,但如果外界天气、场地都符合长跑需求,那么学生还是应该多亲近大自然,到户外运动。

  二是技能方面。布置学生上传垫球视频,对学生上传的训练视频进行逐个点评,并提出改进方案,弥补大班教学时,由于时间问题教师无法进行充分指导的不足,真正体现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差异,将精准教学落实到位。同时教师还可以保存学生的优秀视频或典型视频,将其作为微课的资料。

  教师按照学生的层次布置作业,可以提高学生对完成体育作业的信心,降低畏难情绪出现的概率。教师及时的点评纠正,可以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让学生自觉地完成体育作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锻炼中,从而养成良好而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将体育课上掌握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能,拓展到生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发展。

  总之,“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体能练习”采用“336”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课前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排球垫球技术和提高体能的训练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中对“课前导学”的技术动作讲评,让学生的预习效果得到巩固和提升,同时,课堂练习中,采取分层次教学,层层递进,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强化练习;课后的APP云端作业和学生上传的训练视频也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体能提高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之后的教学。

  在“双减”背景下,“336”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整合,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助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增强身体的体质、健全完善的人格、锻炼坚强的意志。
体育课堂中运用“336”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充实,用信息技术手段做辅助,使体育课堂与时俱进,同时进行拓展,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在45分钟的课堂,而是延伸到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后的云端补救。

  “336”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要学会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如微课的制作、白板的熟练操作、各类APP的熟练操作、数据分析、视频剪辑等,体育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才能与时俱进。借助“336”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摸索,实现以生为本、轻负高效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灵.及时评量以学定教促进发展——基于“智慧教室”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1):30-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57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