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优化教学设计打造课堂亮点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24 11:47: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亮点能让 学生耳目一新、心头一震,既出乎意料,又 合乎情理。要让高中思想政治课“留住学 生的心",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双重 功效,教师不能满足''忠于教材与照本宣 科”,必须通过精心设计打造课堂亮点,改 变思想政治课在学生心中“刻板、僵化、贫 乏''的形象。为此,教师可以用精巧的设问 营造课堂思维亮点;用热点话题点燃课堂 生活亮点;用别样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亮点; 用经典例题展示解题过程亮点。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课堂亮点

  “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 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现行高中思想政治 课就是贯彻党和国家意志,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阵地和平台。要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改变学生头脑中思想政治课“刻板、僵化、贫乏”的负面印象,强化学生对课程思想理论的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 必须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用富有实效性、 针对性、多样性的设计,将“知识传授和价 值塑造”结合起来,在打造课堂亮点过程中铸魂育人。

  一、优化教学设计原因分析

  从客观上说,高中思想政治课自身特 有的政治性和理论性与学生接受能力有一 定距离,无形中削弱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了 学生的心理疏离感。“从本质上讲,政治是社会的公 共领域,是社会经济的集中体现,本身是与人人都有 关系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觉得政治离自 己太远,甚至与己无关。"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极强的 政治性、深刻的理论性、丰富的思想性及内容的滞后 性,牵引着学生成长,让学生感受到浓重的“教条”痕 迹。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让学生感到“无语”的一 面——听教师讲课还不如看“人民网”“新华网”“新闻 联播”等新鲜有趣,还不如研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更 直接、深刻。

  同时,高考思想政治试题涉及新闻、思想、财经、 商务、文化、宗教、科技、党纪、政纪、国际关系、普通逻 辑、法律法规等诸多领域知识。学好高中思想政治 课,既要懂理论、懂历史,又要懂现实,还要能“跨界”, 这种多样性课程触角及能级要求,让常人穷其一生也难以学完学好。别说是高中生,就是对于 高中思政课教师或大学教授来说,也是一 个巨大挑战。不仅如此,高考试题标准答 案的“统一性”脱离学生可感知的具体生 活,让人觉得既“高大上”又僵化呆板,让学 生感到学习“无力由此,学生觉得难学 也在情理之中,导致教师期盼常常变为学 生遗憾。

  从主观上说,学生进入高中时已经历 中考的洗礼,选择上普高而不是上职高,可 见主要目标仍是人生的学业进阶。由此, 他们更多关注的是高考时思想政治科目如 何获得较高分数。这是全体师生无法回避 的现实。同时,当学生发现复杂的社会现 实与完美的、有魅力的课程思想存在较大 差异时,对思想政治课的接受度、信任度便 会无形中降低,使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核心 素养难以引发其直接关注。于是,学生经 常将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传承知识的文化 课,习惯按照教师要求“背诵+刷题”,读书 以分数为目标成为学习常态。分数高就代 表思想政治课“学得好”,这是思政课教师 的“无奈”。

\

  同时,由于课时紧,教师不得已紧抓 “重要考点”“关键节点”,无暇顾及思想政 治课的育人功能,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 较为机械与单调。当然,也有些教师自身 钻研不够,缺乏对高中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与运用,教 学方式单一,喜欢“忠于教材”,缺乏探究课程思想本 应有的广度、深度的能力。本来可以拓展延伸的内 容,因教师的“照本宣科”,硬生生地将学生逼成“低头 族”“瞌睡族”“厌学族",这是思政课教师的“无力”。

  由此可见,“刻板、僵化、贫乏”的思想政治课,既 与课程自身内容和要求有关,又与教师和学生的价值 取向有关。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变, 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身份没有变,改变课堂“刻板、僵 化、贫乏”的学习生态,主动权仍在教师身上。广大思 政课教师只有正视现实、提高站位,用科学设计转变 课堂学习生态,方能在“迎合”学生过程中赢得学生。

  二、打造课堂亮点路径探索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亮点,就是思想政治课学习中 让学生与众不同、心头一震、眼前一亮之处,让学生既 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这种亮点依赖教师的教学设计,生成于师生课堂互动,能在学生内心掀起层层涟 漪,是振奋学生精神、点燃学生激情、促进学生思考的 催化剂。同样一节课,有的教师循理而教、依练而授, 让学生感到“单调、机械、无奈”;有的教师花样频出、 新招不断,让学生感到“有趣、有用、有效”。这其中的 差异,主要源于教师的课前设计。

  1.用精巧设问打造课堂思维亮点

  政治课堂中的设问,是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 有意注意、撬动学生思维的支点,也是引领学生学习方向、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重要凭借。精巧的课堂设 问往往从小处着手,引导学生向大处思考,最终生发 新的感悟并落脚到课程内容。

  教学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二课第一目“使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某教师首先在PPT 上呈现两幅图:一个盘子里装的是一小块猪肉和一大 把芹菜,下面标注2019年;另一个盘子里装的是一大 块猪肉和一小把芹菜,下面标注2021年。问题:同样 是芹菜炒肉丝,为什么不同年份肉与芹菜的量有这么 大的差异?学生对此生活现象深有体会,立刻有了兴 致。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从价格、供求等角度切入思 考,引导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转向对课程经济原 理的探索。最终学生总结:2019年,由于受全国性猪 瘟影响,市场上猪肉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很多,最高时 超过40元/千克;2021年,市场上猪肉供过于求,但 受夏季连续阴雨的影响,蔬菜供应短缺,全国许多地 方青菜、芹菜的价格甚至超过猪肉的价格。此后,师 生合作形成推理过程: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一价格上 涨一需求减少;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一价格下降一需求 增加。将上述内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供给、需求、企 业获利的逻辑循环思路图,让学生对“市场调节”有了 清晰认识,形成一个课堂学习小高潮。可以说,如果 没有教师呈现的两幅图及后续问题,就没有学生思维 的激荡,也就没有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追问。

  可见,课堂亮点形成离不开教师设计的情境,更 离不开与情境相关联的设问。设问应该基于学生生 活经验,围绕学习重难点、学生疑惑点和心理堵点。 同时,问题答案应该事理交融、通俗严谨,既印证生活 现象又高于生活。这样的教学问题因具有主体性和 实践性,容易引发学生思考和共鸣,形成课堂学习亮点。

  2.用热点话题点燃课堂生活亮点

  思想政治课教学离不开对热点话题的关注。学 生是时代之人,喜欢关注时政热点。同时,时政热点 具有的“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育人温度、理 论高度”特质,特别适合作为思想政治课资源。习近 平总书记曾深情回忆自己的中学时光,谈及政治教师 讲授焦裕禄事迹给他带来的心灵震撼,以及对他个人 理想信念的深远影响,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由 此,思想政治课运用时政热点话题容易对接学生兴趣 点与兴奋点,营造课堂学习亮点。

\
 
  教学必修4“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时,教师选用电 影《长津湖》片段作为课程资源,并告诉学生:截至 2021年11月25日,《长津湖》海内外票房高达57. 07 亿元,荣登榜首。问题:运用“文化功能”知识,分析电 影《长津湖》热映的时代意义。由于国庆期间大多学 生观看过电影《长津湖》,教师的阐述一下子点燃了学 生激情。有的学生从“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 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功能"角度,说明电影中的英雄们 为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山河无恙和国 泰民安,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提振了 民族精气神;有的学生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角度,说明《长津湖》中英雄们的壮举,让我们心中热 流涌动,启示我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热爱先辈们 用生命护佑的美好江山。课堂中师生热烈的讨论与 对话,以及学生争先发言的场景,让学习过程由“教师 说”变成“师生说”。本来应该是教师阐释的课程思 想,通过学生的发言自动生成。这一互动过程构成本 课学习的亮点。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选用时政热点作为课程资 源,可以回应学生的热切期待,在激活课程思想过程 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实现教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灌 输与对话的有机统一。当然,教师选用时政热点时要 注意内容的经典性、感染力和导向性,要注意学生对 相关热点的关注热度和熟悉度,使教学在关注时政资 源基础上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3.用别样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亮点

  对于理论性、思想性、政策性很强的思想政治学 科来说,情境起着调动情绪、激活灵感、涵养精神、建 构知识、拓宽视野、培育素养的作用。“情境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发生于日常情境之中,但更多地指向社会 情境,这种社会情境则更多地指向社会实践与社会世 界中的'实践共同体这表明,有效学习与特定情境 紧密关联。教师可以故意借助情境,在学生的求知心 理和课程思想之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引导学生入境体 验、思考对话、生成新知,进而实现课堂学习目标。

  教学必修3“全民守法”时,有学生认为,维护权 利人脉比法律重要,遇事请朋友帮忙比打官司要好得 多;有学生认为,理论上是“法大”,人民希望“法大", 可实际上是权力太大。针对学生的不当认知,教师首 先承认生活中确实存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 法"等乱象,告诉学生推进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 的基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 子”“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的反腐视频,学生 观看视频后虽沉默不语,但其内心产生了极大震撼。 接着,教师用具体的事例强化课程主题。

  案例:北京人都劲松乘坐火车时就这样做了。他买了一瓶矿泉水,没有要到发票。于是,他在四个月内连续三次把"铁老大”告上法庭,依法维权最终胜 诉。郝劲松说;“火车上没有发票,每年国家将流失上亿元税收。"后来他又坐火车,在餐车上点餐,列车长亲自把饭送过来并说:“您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以 后我再给您送过来?'‘郝劲松的“较真",不仅没有和铁 道部结下梁子,反而赢得尊重。

  问题:郝劲松四个月内连续三次把“铁老大"告上法庭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上述视频与案例,给学生以极大的心理震撼。学生认识到全民守法的内涵,真正体会到现代社会“法才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认识到21世纪中叶要“建 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现阶段必须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律信仰。这种认识增进学生对法治的情感认同,使学生 认识到“法治手段"的强大力量。本课视频与郝劲松 事例,就是课堂亮点的来源。

  4.用经典例题展示解题过程亮点

  作为高中生自然要与试题打交道,其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思维过程,不仅展示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过 程,还展示其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等各 种能力。教师在提升学生解题能力过程中,可以选择 其中的典型例题,打造课堂学习研讨的亮点。

  教学必修3“中国共产党执政”时,师生一起研讨 下面试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 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时强调,'‘十四五"规划编制涉 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 关,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问题:运用《政治与 法治》知识,说明制定''十四 五”规划为什么要将顶层 设计与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这一问题直指学科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 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实践导向性。学生回答此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解偏差导致答案狭隘、思路不开阔导致答案不完整。于是,教师首先对顶层设计的含义进行 补充式教学:顶层设计,原为工程学术语,在中共中央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现在成为新的政治 名词。教师的补充教学让学生思路迁移到“中国共产 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课程思 想。于是,学生自然联想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相关知 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相 关知识——政治领导,支撑问题中的“顶层设计”;同 时,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根本立场、 执政理念等角度,思考为什么制定“十四五”规划需要 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大多数学生答到 这里认为就完整了,但教师接着发问:题目中的“统 一”有哪些现实意义?

  于是,师生接着分析:规划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密切相关,“统一”有助于人民利益的实现;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统一” 有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民群 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党的奋斗目标,“统一”彰显 党的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原则等,还能够对接人民 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让规划“精准、客观、科 学、可行”。上述学习过程聚焦同一个问题,三个层次 的分析。实质上是一个抽丝剥茧的思考推理过程,立 意高、逻辑力量强,给人一种理性之美。由此,整节课 师生互动活跃,论证有理有据,说理逻辑清晰。师生 通过“耗子啃书 —— 咬文嚼字"般的推进分析,在课堂 中掀起头脑风暴,引导学生置身其中。

  “兴奋点教学要从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疑点 和难点问题切入,对现有理论加以浓缩,构成一个个 能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的研究主题。”高中思想政治课 亮点的打造还有许多其他方法。如用多种形式塑造 课堂活动亮点,将现场教学与网络联动打造全新的视 听亮点等。但无论怎么做,教师都需要做好学情分 析,既关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现实期盼,又主动引 导学生的思想走向,在此基础上用不同的课堂亮点推 动学习“需求侧”走势。精彩的片段、对话常常让学生 拍案叫绝,生动的情境、问题常常令学生久久难忘。 当课堂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当课堂上出现一阵阵 思维浪花时,教学过程自然能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507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