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我国高校教师多元学术评价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20 11:39: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完善高校教师多元学术评价制度,发挥教师多样才能,文章首先对多元学术概念进行了解析,然后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多元学术评价改革现状,最后提出了我国高校教师多元学术评价改革建议。

  关键词:多元学术评价;高校教师;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在破“五唯”大背景下,我国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多元学术评价的发展路径。较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校在主体地位建立、减少行政干预、市场体制运行和探索独特的大学精神和文化传统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0年,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打破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要求高校全面推行聘任制。经过多年的改革,教师聘任制的确在引入竞争机制、优化教师队伍、增强大学竞争力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在教师评价进入深层改革之后,院系在教师评价改革中多元选择的趋势初露端倪,拥有了更多的评价自主权,且教师也拥有了更大的学术生涯选择权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大学针对教师评价实行的改革带来了诸多弊端,忽视了教学在大学中的中心地位,加重了教学和科研的对立,并在行政权力的干预下,再次走向了千篇一律的定量和指标怪圈,从而无法对学术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在对我国大学教师多元学术评价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针对我国院系在教师多元学术评价改革中的行动建议:重视中国多元学术评价制度的构建;在教师分类评价中,增加对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认可度,增强其应用性;提升社会和公共服务能力,精准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

\
 
  一、多元学术概念解析

  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针对学术给出了…个经典的解0释0——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学术己经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并日益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从表象与实质两方面来说,我们都必0须认清,个人唯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化,才能在学术研究的世界里0,获得那种确实感到达成某种真正完美成果的意识”凱在韦伯这里,学术不仅仅是通过探究获得知识结果,而且还是一种在物质性职业的基础上日益呈现专业化,需要学者作为“志业”的一种社会职业。

  18世纪开始,美国在发展中认识到了高等教育的使命,由此,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段,“服务”开始成为大学教师角色的•部分。而在此时,德国洪堡大学将"研究”纳入高等教育领域,吸引了美国科学家的注意。这种对纯粹知识的追求被美国科学家移植过来,但是移植后的“研究”模式丧失了原有的哲学基础,而是更加强调了其作为工具的作用。19世纪,美国大学教师越来越重视“研究”,且教师的聘任和晋升也开始更多地关注“研究”,到1910年,“研究”的统治地位在牺牲其他教师活动的前提下得以确立。在''二战”和“冷战啲推动下,“研究”的职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研究”作为高校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推动下飞速发展,并且成为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晋升和终身制的评价越来越依靠“研究”和“出版”,如此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学”的荒废及教师团体对“教学”和“服务”的轻视。面对这种狭隘的“学术”内涵给高等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很多学者开始探究更为宽泛的学术内涵。

  “学术”的概念是从教学到社会服务再到科研的一个过程。20世纪90年代,在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领导下,美国高等教育系统针对重研究、轻教学和学术内涵窄化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由此拉开了美国高校学术反思运动的序幕。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会于1989年对全国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并发表了《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的报告。在报告中,博耶提出了世界公认的四种新的学术形式:①发现的学术水平,指以专业的方式沿着自己的调研前进和探究,而不管其导向何处,它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追求;②综合的学术水平,指对孤立的现象正确地从整体上加以考察,它追问的是“能否对所发现的东西以超出本专业范围的更综合的方式加以理解和解释”,意味着学者在学科的边际之间创新知识;③应用的学术水平,指学者利用自己研究领域的知识从事专业性活动或社会需要的服务;④教学的学术水平,指学者的教学应该立足专业的探究和发现,运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既教育又培养未来的学者,同时教师自身也将在与学生的讨论中被推向新的创造性的方向。博耶明确指出四种学术形式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叫将多元学术理念运用到我国大学教师工作中,扩展了传统的以“研究”为主要内涵的学术概念,提出教师的工作包括多样的学术形式,且以“教学”和“服务”为基础,同时这两者同样可以向着学术的形式发展。教师队伍多样学术才能的展现和发挥是高校和学科向着多元化、地方化、特色化方向前进,最终实现“双一流”建设分层分类的特色竞争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各高校在多元学术理念的指导下,相继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师分类职称评价政策,以引导教师发挥多样的学术才能。

  二、我国高校教师多元学术评价改革现状

  近年来,尽管我国积极鼓励并釆取了很多措施,旨在让教师在研究之外,把精力和时间多投入教学和服务,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分轨分类的教师晋升评价标准和模式,但是高校多元学术评价改革基本上还是以校为单位进行改革,即使在改革中给予了院系一定的自主权,但在一些关键指标上还是存在“一刀切”的现象,而且我国大学院系建设起步较晚,管理和结构上的不合理也让评价改革更加趋向功利化和行政化。这种更加强调整体性、-律性,以行政命令取代学科发展规律的评价改革常常被质疑。行政人员直接参与或主导评价活动,或者通过制定评价标准间接控制评价活动,都将降低评价标准的学术性,且忽略了学科之间固有的差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多元学术评价一直处在异化状态,具体从现象层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多元学术评价的分类和执行标准依然掌握在行政权力较大的职能部门手中

  学术评价行政化是一个过程,其实质就是行政机构逐步以行政管理的方式主导学术评价活动,即在评价过程中以行政权力为核心,以行政等级高低作为学术水平高下的参考,从而实现学术事务管理效率的最大化。学术评价本应该是以学术标准为尺度对学术活动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且学术标准包含着学术目的,但学术评价行政化是对学术目的的损害和忽视。郑龙四列出了七条学术评价行政化主要表现,包括评价目的非学术化,评价主体行政化,评价指标的数量化,借用其他评价结果和刊物级别作为衡量学术水平高低、学术价值和贡献大小的重要依据,评价制度的功利化,学术评价的民主性弱化,评价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错位或模糊不清。诸多高校尽管施行了分类评价的政策,但是无论在教学轨道、教学一科研轨道,还是在社会和公共服务轨道,评价标准和指标几乎都由行政人员设定,而非基于全体教师的意愿。学术评价行政化带来的危害包括强调刚性指标,忽略人文关怀;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化、公式化;造成学术繁荣的假象;滋生学术腐败,加剧学术失范。行政逻辑主导下的学术评价必然导致职称评定的“唯论文数量论,,,它将学术从业人员置于恶性竞争之下,会造成学术成果的泡沫化、学术精神的迷失和学术生态的恶化。

  (二)多元学术评价的指标依然指向定量性的功利化标准

  学术评价功利化主要表现为对学术成果数量上的过分重视,这扭曲了量化评价的初衷和作用,导致无论高校如何制定教师分类评价标准,其基础思想依然是对相关指标的数量要求。当市场和经济规则日渐深入人心,“投入一产出”的经济学观念几乎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功利性日益成为人们衡量价值的首要标准%学术成果注重数量主要体现在课题申请数量、科研经费数量、论文发表数量,尤其是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界普遍推崇的SCLISTP和E1论文的数量在教师晋升和职称评定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的量化评价与我国行政领导者注重学术成果数量的情况相适应,在行政力量的推动和强迫下,这种评价方式在未经批判和理性分析的情况下被过度使用,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了不利影响。

\

  量化方法作为学术评价的方式之一,的确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各国普遍重视科技发展,加大科技投入,以保持科技方面有利的竞争地位。然而决策者和投资者迫切需要知道投入之后的效果和产出究竟如何,以决定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和方向。于是对学术评价的研究,尤其是量化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我国现行高校学术评价选择量化标准有一定的必然性,其中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官方推崇和评价系统技术支持使得量化标准成为学术评价的优先选择%但文献计量法最初发明的初衷是弥补传统主题法和分类法的缺陷,提高检索的效率和针对性,该方法在中国存在被误用或过度使用情况。在当前我国大学教师评价中,存在着一种将大学教师的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全部转化为数字加以测评与估价,并与大学教师生存条件和境遇直接挂钩的过度量化倾向。

  (三)多元学术评价行政化与功利化的交织阻碍了教师发挥多样才能

  我国高校学术评价的行政化和功利化倾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现象,而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的孔学术评价的行政化忽略了学术的本质和规律,利用简单和机械的方法评价教师学术能力和成果,这本身就是功利主义的倾向。行政职能部门过分干预学术,并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而且当学术权力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庸,加之市场经济效率的影响,学术评价功利化的倾向会越来越严重。中国多元学术评价的异化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高军和迟爽図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中国多元学术评价异化的根源,具体如下。第一,社会的理性化使然。在现代社会进程中,工具理性彰显,价值理性变弱,工具理性与学术活动的价值理性相互冲突与割裂。学术评价系统建立在关于效率、经费效用、标准化和数量等价值观上面,这导致学术评价陷入“手段一目的”的范式,这正是学术评价活动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割裂的极端表现。第二,现代文化悲剧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和学术制度基本上囿于人文领域,自然科学知识则被视为“奇技淫巧、雕虫小技”,而随着19世纪末现代学术制度的萌发和逐渐确立,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大量被引入进来,成为学者的精神食粮和学术研究的主领域。我国现代学术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的依赖,一方面我国学者不得不遵循西方学术价值,另一方面又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因此陷入了双重困境。

  三、我国高校教师多元学术评价改革建议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吸收世界先进办学经验,尊重教育规律,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开展多元多维主体评价,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结果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成效显著。但"双一流”建设也引发了新一轮的院校“同轨竞争”,教师在“五唯”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奖励系统的裹挟下,很难积极践行多元学术工作,且以传统的“教学+科研”模式分析教师的学术工作状态,方式过于粗放,不能很好地、细致地探究与鼓励教师进行多样化学术工作,使其发挥多样学术才能。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一)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多元学术评价制度,扭转“五唯”指标导向

  潘懋元先生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属于“外发内生”型,先天不足,在这种环境中催生的评价制度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我国学者应更加注重学术评价制度的构建或重建。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构建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回归学术本位,以学术为本,寻找丢失的灵魂。在当前学术环境中,高校应该树立学术为本、创新优先的学术评价指导思想,建立公平优先的学术评价管理方法,遵循公正为基、质量优先的评价原则,构建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叫评价中的学科差异涉及“两种文化”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文化差异。大学及其他研究机构对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学教师和研究者的评价有较为一致的标准和尺度,并且这种标准和尺度由于披着“科学性”、标准化与可计算性的外衣,因而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评价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大学教师学术水平时所偏爱的工具㈣。以人文为代表的“软”学科未必在意命题的新旧,古往今来反复研究同一古老命题的比比皆是,并且后人的思考也未必不比前人深刻,这是知识属性上的学科差异所致凹。学者在构建多元学术评价制度上提出了以下原则:首先,坚持将学术性作为高校学术评价的根本价值导向;其次,做到政学分开,降低管理重心,落实分学科评价,坚持分学科、分类的评价标准,构建一套多元化的学术评价制度;再次,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统一与多样的关系,以定量分析辅助定性分析,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鼓励个性发展;最后,重视学术权力的彰显,坚持让专家、同行参与学术评价。在具体制度构建上,本文认为多元学术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以及评价方法五个方面。我国在建立多元学术评价制度时应该健全评价主体、平衡评价客体、端正评价目的、完善评价标准和指标分类、改进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要纳入大小同行、学生、高校外部服务者等多元利益相关者;评价客体要平衡其资历、所在学科、绩效等多种影响因素;评价标准和指标分类要秉持坚决落实多元可选性,发挥教师多样才能的宗旨;评价方法要充分体现质量和数量相结合的原则。

  (二)创新突破学科壁垒的跨学科学术评价方式,公平对待跨学科学术成果

  我国高校跨学科学术改革旨在增强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性。跨学科学术的价值受学科发展的开放程度和成熟程度的制约。诸多社会问题已经不能通过一个学科的知识范围解决,故跨学科学术已成为创新的动力和重要手段,它就像学科发展的血液一样已经融入学者的每一根血管,尤其在工程学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跨学科学术,创新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我国跨学科学术的发展主要受到学科壁垒的限制,导致跨学科组织无法形成,或者形同虚设。教师努力投入跨学科学术研究也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经济和声望上的增长,且选择跨学科学术的教师和进行传统学科领域内研究的教师并不会在经济利益和学术地位上有明显差异。在教师评价中,联合署名论文,以及联合参与的项目很难得到政策的认可,教师对跨学科学术的追求更多的还是依靠学术理性,以及对知识融合和学科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基于竞争激烈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实施,很难期望教师能够自觉地追求跨学科学术合作与成果,这将严重阻碍我国交叉学科和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应用。

  从教职聘任上,高校关于跨学科学术的教师聘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科内聘任,即在独立单位从事跨学科学术研究,另一种是联合聘任,这是一种有效推动跨学科学术发展的聘任方式。对于独立单位从事跨学科学术工作的教师来说,本文建议在评价时邀请其他学术单位的高级教师加入评审委员会,或者在外审中挑选与候选人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的专家,或者由系主任邀请校内其他院系与候选人研究领域相近的专家进行单独评价,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保证其在评审委员会投票时给予候选人公正的评价。对于联合聘任的教师,建议进行联合评价,评审委员会成员要由所有聘任单位的代表组成,聘任单位的系主任和院长都要对候选人的工作进行评述。对于跨学科学术评价,高校应要求从事跨学科学术工作的教师必须提供详尽的晋升资料,用以说明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影响力。院系要保证对跨学科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和严谨性,同时评价方式和方法要为学者转换研究方向和创造新的研究领域留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跨学科学术评价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候选人,还取决于院系管理者对其他院系学科哲学和实践的理解能力,以及院系管理者之间对学科哲学和实践的沟通能力。

  (三)明晰•社会公共服务评价标准,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与社会联系紧密、知识增值空间大、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科会适当向社会需求和应用靠拢,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在教师评价中,与社会和市场相关因素都会更加活跃。社会公共服务是多样化的,它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职性质、训练、经验等服务于社区、顾客、工业、团体、政府及其他组织。社会公共服务有以下三个特点:对公共福利做出贡献;对教师的学术和职业技能的应用;直接解决或回应现实中的问题、利益或顾虑。

  在我国教师分类评价政策中,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公共服务轨道,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但由于传统的路径依赖与制度障碍,极少有教师选择此轨道晋升。为此,本文提出社会构建公共服务评价应该具备两个层面上的意义:首先,要搭建起大学丰富的资源与亟待解决的社会、居民和道德问题之间的桥梁,涉及儿童、学校、教师、社区和城市;其次,更深层次的公共服务意在更大的目标和更高的使命层面上,即让人民向美好生活迈进,增强大学在学术和居民文化上的联结,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评价标准设定应该着眼以下方面:社会公共服务工作的质量;社会公共服务工作的影响力;社会公共服务贡献作为学术的传播;与共同体内其他学者的互动;研究、教学和公共参与服务的整合。由于学科的差异,各院系可以构建适合自己的社会公共服务评价标准,以下不同证据可视为高质量的服务成果:利用相关知识为社会问题的决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如对公共政策的出台或农业和商业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公共政策领域授予的荣誉、奖励或其他认可的形式;通过选举担任的专业行会或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包括在国内或国际组织中的编辑和同行评议工作;共同体内被邀请参加的演讲或通过特殊选举承担的服务任务;参加专业或科学行会会议并进行主题发言。

  总之,根据后现代性知识发展模式,高校在技术公民和文化公民社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完善高校教师多元学术评价制度,发挥教师多样学术才能,是增强高等教育国家性和公共性,并满足后现代知识发展规律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谢辉.基于学科的中国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钱永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BOYER E L.Scholarship Reconsideredr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ate[M].New York:Jossey-Bass,2015.

  [4]郑龙.我国高校学术评价行政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5]李冲.当前高校教师学术评价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6(11):81-84.

  [6]马圳I炜.论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现状及科学发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1):166-169.

  [7]高月萍.高校学术评价的价值冲突及其现实反思[J].理工高教研究,2008(5):24-26.

  [8]高军,迟爽.我国学术评价制度的异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8(2):31-37.

  [9]钱甜甜,吴卓平,张巍.回归学术本质,构建合理的大学学术评价体系[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3(1):10-13.

  [10]缪榕楠.难以弥合的区隔: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复杂性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33-37.

  [11]顾建民.学科差异与学术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6(2):42-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489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