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17 11:23: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通过网络向全国10所高等学校的QQ群和微信群发布问卷,对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际信任及其各因素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人际信任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起不完全中介作用o
 
  关键词:孤独感;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交焦虑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7,人际关系问题、孤独感、焦虑等是其常见的心理问题。孤独感(Loneliness)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路易丝•霍克利等田研究发现,长期的孤独感可能引发情绪障碍,给个体身心健康及幸福感带来负面影响。罗伯特•魏斯图提出了孤独感的认知差异模型,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当个体与他人交往的实际水平和期望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时,个体就会不满意这段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受。同时,他认为孤独感是多维的,不同的交往需求会导致不同形式的孤独感。其可能来源于情感上的孤立,也可能来源于社会上的孤立,因此孤独感可以区分为感情孤独和社交孤独。感情孤独是指个体与家人、恋人、好友之间的情感疏离,在生活中因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感情孤立状态;社交孤独是指个体与社会的情感疏离,缺乏社交网络或不能被社会群体接纳,因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立状态。丹尼尔•罗素田认为,孤独感是一维的,是一种负面的痛苦情绪状态,它不会因关系的改变而变化。其进一步研究表明,孤独感的认知差异模型只适用于亲密关系,即只适用于情感孤独。从以上对孤独感的界定来看,孤独感可能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即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良好,不管是情感需要还是社会需要都能得到更好的满足,便不会产生孤独感。

\
 
 
  人际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在信任者与被信任者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大卫•斯库曼和梅耶•戴维斯等㈣认为,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基于对他人行为和意图的善意预期,自愿将社会资源交由对方处置的一种心理意愿。其还认为,个人对他人的人际信任会因个人无法掌控他人的行为而存在一定风险,这种风险因素将会给个人带来焦虑。另外,鲍迈斯特尔等m认为,如果人际信任感低,个体会产生被排除在重要的社会群体之外的感知,这种感知是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是一种重要的焦虑心理,是个人面对某种人际处境而产生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等消极情绪。有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社交焦虑较为严重,有27.2%的大学生处于高度焦虑状态,有14.1%的大学生处于高度交流恐惧状态凱与其他人群一样,大学生社交焦虑受到人际信任的影响,缺乏人际任信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叫也就是说,人际信任度低可能导致社会拒绝,从而引起社交焦虑,同时这种焦虑可能会进一步引起孤独感。
 
  据上所述,已有研究发现,人际信任度低会引发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社交焦虑也会引起孤独感,那么在人际信任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社交焦虑很可能起中介作用。另外,男女生及是否独生子女在许多心理特征上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心理特征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将考察大学生孤独感、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两个维度上的差异,并检验大学生孤独感与人际信任、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人际信任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组通过网络向全国10所高等学校的QQ群和微信群发布问卷,10所学校包括专科学校1所、普通本科学校5所、‘'211”高校3所、‘'985”高校1所,最终收回问卷589份,经审核,有17份问卷用时低于60秒,且没有通过测谎测试,剔除这些问卷数据,得到有效问卷571份,问卷有效率为96.9%»有效被试中,男生127人,女生444人;独生子女160人,非独生子女411人。本调查研究经四川省心理学会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受调查的大学生知情后自愿参与。
 
  (二)研究工具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笔者编制了调查问卷,具体如下。
 
  1.被试基本情况问卷。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级、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等。
 
  2.孤独感量表。孤独感量表(UCLA)使用的是丹尼尔•罗素等于1996年编制的孤独感量表。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由被试根据自己对每个项目所描述的问题的主观体验进行评分,评分范围是1~4分,1分表示“从不”,2分表示“很少”,3分表示“有时”,4分表示“一直”。将反向计分题进行转值后,将各项目得分加总得到孤独感总分,得分越高说明孤独感越严重。经试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㈣。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为0.87 O
 
  3.简易社交焦虑量表(IAS)o该量表由马克•利里于1983年编制,主要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IAS由15个自陈式条目组成,每道题均以第一人称叙述一种情况,被试根据这些陈述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程度进行评分,评分范围是1~5分。将反向计分题进行转值后,将各项目得分加总得到社交焦虑总分,得分越高说明焦虑感越严重。量表所有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最低为0.45,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为0.87,八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0o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为0.83。
 
  4.大学生人际信任问卷。该问卷由邹平编制,主要用于测试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人际信任情况。该问卷共有两个分问卷,分别为信任他人问卷和信任我问卷。每个分问卷由两个维度构成:人品信任和能力信任,两个分问卷的每一维度都为6个项目,总共24个项目。两个问卷均釆用5点记分法,被试根据每一项目陈述内容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项记对应分数。信任他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信任我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凹。在本研究中,信任他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为0.89,信任我问卷的内部…致性系数a为0.88,总问卷的内部•致性系数a为0.93。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及海耶斯开发的Process插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检验问卷的共同方法偏差;釆用独立样本(检验与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在三个变量上的得分差异;釆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釆用海耶斯开发的SPSS宏程序PROCESS v3.3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四)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本研究采用的三个量表及基本信息问卷被合订成一份问卷,由每一个被试完成,这可能导致共同方法偏差。为避免共同方法偏差,笔者在卷首语中强调了问卷的匿名性,且对不同问卷的指导语做了一定的同质变换,同时对不同问卷的题目顺序和计分方法做了分类变化三种处理。收回数据后,本研究釆用哈曼单因素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11个,其中第1个因子解释了方差的21.77%,小于40%的临界值,表明本研究中没有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结果
 
  (一)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差异分析
 
  为了解不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各维度、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上是否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对各变量的得分进行了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
 
  由表1可知,在社交焦虑上,男女生得分差异不显著,但是男生孤独感得分更高(P<0.05),女生则是信任他人、信任我和人际信任总分更高(P<0.001)。另外,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均没有显著差异。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笔者对数据进行了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
 
  由表2可知,信任他人、信任我及人际信任总分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P<0.001),即人际信任水平越高,焦虑水平越低;信任他人、信任我及信任总分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P<0.001),即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孤独感水平越低;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P<0.001),即社交焦虑水平越高,孤独感水平越高。

\
 
 
  (三)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人际信任影响孤独感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为进一步检验社交焦虑在人际信任影响孤独感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首先对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和孤独感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再调用海耶斯开发的SPSS宏程序PROCESS v3.3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另外,由于在以上分析中发现,在性别维度上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所以有必要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在是否独生子女维度上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无显著差异,所以是否独生子女不作为控制变量,结果如表3所示。

\
 
  由表3可知,以孤独感为因变量,以人际信任为自变量,在控制性别的情况下,归回系数显著(^=-0.556,P<0.001),即总效应显著,人际信任显著影响孤独感的假设成立。以社交焦虑为因变量,以人际信任为自变量,在控制性别的情况下,归回系数显著(^=-0.192,P<0.001)o以孤独感为因变量,以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为自变量,在控制性别的情况下,孤独感对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的回归系数均显著(分别分0=-0.499,尸<0.001;0=0.299,P<0.001)。这说明,社交焦虑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为-0.192 X 0.229:-0.556 x 100%=7.91%»概言之,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较少,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主要是直接效应。
 
  三、讨论
 
  (一)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差异分析在人际信任各维度及总分上,男女学生的表现有所不同,这与以往研究一致冋。以往的许多研究也发现,男女学生的适应行为、人际交往各有特点凹。在学校教育中,总的来说,女生普遍遵守纪律,受教师、同学的欢迎和信任;现实生活中,女生往往通过和好友倾诉、逛街、旅游等方式来缓解情绪;女生在与人交往时,往往更注重情感之间的交流,关注对方的情绪和遭遇。女生的这些特点可能会使彼此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更加了解对方,也使得信任程度较高,孤独感较低。有研究认为,气质类型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等存在相关关系。因此,男女生之间的信任和焦虑情况可能受男女生的人格及其带来的不同交流方式的影响。这提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大学生缓解人际信任和孤独感问题及它们带来的负面心理问题时,要重视男女之间的差异,引导男生克服他们人格特征中不利于人际交往的方面。比如,男生要多与朋友倾诉交流,在交往中多关注和理解对方的情绪,同情他人的遭遇。
 
  就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来看,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信任、社交焦虑与孤独感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以往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格和适应等方面存在差异,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和适应会出现一些问题;也有研究发现他们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皿坷。由此看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可能各有优势。在我国,独生子女多来自城市,非独生子女多来自农村,而城市的家庭条件、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环境等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发展,这便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的不足,使得他们与非独生子女显示出相当的心理发展水平。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发现,人际信任及其各因素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问。这说明人际信任度高的大学生,孤独感就会低;孤独感高的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就会低。个体越信任他人、越相信他人信任自己,人际交往就越能顺畅地进行,朋友就越多,所体验到的孤独感也就越低。本研究还发现,人际信任及其因素与社交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人际信任会降低社交焦虑,而社交焦虑也能负向影响人际信任。有研究发现,人际信任会影响到人际交往,人际交往良好的个体会因人际关系处理得当而降低社交焦虑。此外,本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即个体社交焦虑得分越高,孤独感得分也越高;同时一个人越是感到孤独,就越容易体验到社交焦虑,目前已有的许多研究支持这一结论网。概言之,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之间关系密切,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教育者在做大学生心理干预工作时,应将三者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人际信任影响孤独感过程中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人际信任影响孤独感过程中起不完全中介作用,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四。这一结果表明,人际信任直接影响孤独感,也通过社交焦虑这一中介变量影响孤独感,只不过中介效应占比较小(7.91%),人际信任主要是直接对孤独感产生作用。人际信任低会使个体表现岀心理健康问题,如使个体产生孤独感;另外,人际信任低也会使个体产生许多其他内部心理变化,并通过这些心理变化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行为问题。社交焦虑是社会交往中的…种消极的紧张情绪,它在特定的人际情境下产生。罗伯特•魏斯认为,人际信任是在信任者与被信任者的交互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交往中一方的信任可能会影响另一方对其的信任。因此,人际信任水平高者可能会得到他人更多的信任,从而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进而正向影响社交焦虑。许多研究也表明,社交焦虑作为一种重要的焦虑类型,会引起孤独感,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语
 
  纵观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在控制性别影响的情况下,在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其孤独感的过程中,社交焦虑起中介作用,但中介效应较小,也就是说,大学生人际信任低往往会直接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改善人际环境,提高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同时通过活动或训练降低他们的社交焦虑,对降低其孤独感及防止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十分重要,高校应该引起重视并釆用合理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丰林,杜睿,刘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机制探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20-22.
 
  [2]杨秀兰婉露,吴萌,等.大学生自测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4476-4480.
 
  [3]HAWKLEY L C,CACIOPPO J T.Loneliness matters: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consequences and mechanisms[J].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10(40):218-227.
 
  [4]WEISS R S.Reflections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loneliness research[J].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87,2(2):1-16.
 
  [5]RUSSELL D W,CUTR0NA C E,MCRAE C,et alls loneliness the Same as being alone[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2,146(1-2):7-22.
 
  [6]SCHOORMAN D F,MAYER R C,DAVIS J HEmpowerment in veterinary clinics:the role of trust in delegation[J].Journal of Trust Research,2016,6(1):76-90.
 
  [7]BAUMEISTER R F,TICE D M.Point-Counterpoints:anxiety and social exclusion[J].Journal of Social&Clinical Psychology,1990,9(2):165-195.
 
  [8]李静,魏晓宇,黄娅,等.大学生寝室人际信任自尊与社交焦虑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8):1173-1176.
 
  [9]肖薇莹.心理资本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不确定性忍受力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10]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230-231,284-286.
 
  [11]邹平.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12]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13]马锦华.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九型人格类型相关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1):126-132.
 
  [14]陆先鹏.人际信任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模型建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01-103.
 
  [15]明景磊,范宏民.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气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J].西部素质教W,2017,3(16):107-108.
 
  [16]张青根,沈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8(4):58-64.
 
  [17]金鑫,李岩梅,李小舒,等.网络社交态度、网络信任、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孤独感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1):185-187.
 
  [18]陈熙维.大学生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与孤独感间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21-123.
 
  [19]MILLER PEE.Trust in People and Trust in Technology:Expand-ing Interpersonal Trust to Technology—Mediated Interactions[D].Florida:Unirersity of South Florida,2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473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