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科学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 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了解更多的科学现象,掌握更多的科学原理。但是,由于科学课程的课 时设置较少,可以利用的教学时间极为有限,以至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和学习不够深入、不够透彻。近年来,一种备受学生喜爱的“关联性教学法”在科学课堂得 到普遍推广和应用,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成 果逐步凸显出来。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关联性 实践应用策略
所谓关联性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相互贯通,而在小学科学课堂运用关联性教学法则 是将与科学知识相关的、相通的、相似的知识渗透 到整个教学流程中,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能够产生更 加深刻的印象。科学本身并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 科,相反,该学科所辐射的范围几乎囊括了自然界 中所有的事物及现象,因此,教师利用关联性教学 法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科学视角,进而为科学素 养的快速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一、新旧关联,巩固基础
新旧关联是将当下学习的新知识与过去学习的 旧知识结合到一起,以达到巩固强化旧知识,理解 掌握新知识的教学目的。对科学知识而言,每一个 新知识点都是旧知识点的延伸与递进,只有将新旧 知识融合到一起,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基于这一理论,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紧紧抓 住新知识点的核心内容, 并将与之相关、相似的旧 知识融入整个教学环节,做到“新旧相通、以旧促 新”。但是, 教师在引入旧知识过程中, 应当准确判
定与衡量新旧知识的关联度,确保选择的旧知识能够真正派上用场,并且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够真正发挥促进作用与辅助参考作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该知识点属于小 学高年级学习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熟悉 和了解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的热 胀冷缩原理。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接受这一知识点, 揭秘热胀冷缩现象原理,教师可以将小学低年段学 习的《测量水的温度》这一知识点引入教学课堂, 本节课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学习重点:对一个物 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 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 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通过对两个知识 点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所涉及的知识领 域高度相似。因此,在讲述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 事先准备好一杯热水,然后选择学生代表利用温度 计测量水的温度,接下来再准备一杯凉水,并由学 生代表测量出这杯凉水的温度, 最后,将测量结果 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一过程实际上属于《测量水的 温度》的知识点,当得出测量结果以后, 教师可以 利用带刻度的玻璃管做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通过这种方法,能够顺其自然地引出《液体热胀冷缩》 的新知识,并且学生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旧知识的 印象。
可见,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到一起,有助于 激发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有的学生在学习 新知识过程中,常常陷入学习瓶颈,并且无法在短 时间内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而借助旧知识,恰恰 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旧知识 的延伸顺利过渡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这就使 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另一方面, 由于部分 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对过去学过的知识点已经渐 渐淡忘,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温习曾经学过 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旧知识点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 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科学教师在讲述新知识过程 中,完全可以将旧知识融入整个教学流程中,这样 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学科关联,相互促进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与数学、语 文、美术、计算机等学科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基 于这一特性,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科学教师可以利 用学科关联的方法,将科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到 一起,并运用列举实例、教学演示的方法,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在运 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问题:第一, 切忌牵强附会。即选择其他关联学科时, 教师应当 紧紧围绕本节课所讲述的内容展开,选取的其他学 科知识点应当与科学知识点具有相通性、相融性, 这样才能凸显课堂教学成效。第二,切忌同步引用 多学科。即在选择参照学科时,应当遵循“一对一、 点对点”的原则,针对科学课程的一个知识点, 相 对应地选择一门关联性学科,如果选择多门学科, 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进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第 三,切忌选择未接触过的学科知识。比如,小学科 学教材中的知识点还涉及一些物理知识、化学知识、 生物知识等,而这些知识均属于初高中阶段所学习 的内容,如果将这些知识渗透到科学课堂,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以《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不同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准确判断食品的保质期,并通过分析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选择合格的食品。在学习本单元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个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食品外包装,然后将外包装上面的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芒果干的外包装上面有“营养成分表”这一信息,分别标明了每 100 克芒果干的能量值为 117 千焦,营养素参考值为 5%,每100 克芒果干的蛋白质为含量为 1. 1 克,营养素参考值为 2%,每 100 克芒果干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4.5 克,营养素参考值为 2%。面对这些信息,学生可以发现,每一种营养成分的含量都用百分数表示,这时教师可以将数学学科中的百分数知识引入教学课堂中,并向学生简单讲述百分数的概念及应用。通过这种学科相融的方法,学生既能学到科学知识,同时对数学学科中的百分数知识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从上面的应用实例可以看出,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是相通的、共融的,一些重要的科学理论、科学概念、科学现象,实际上与其他学科都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因此,为了改善科学课堂枯燥乏味的教学现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科学知识关联度较高的学科,并将该学科作为辅助参照对象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大有帮助。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过程中,脑海中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起桥梁纽带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看问题与想问题时,也将考虑得更加全面、更加完整、更加具体。
三、生活关联,能力提升
任何一门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科学课程也不例外, 结合这一特点,在科学教学课堂,教师应当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整个教学环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到真知。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 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 生活所必 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 之中, 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 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 的教育。”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只有将生活与教育融 合到一起,才能凸显教育成果,学生才能真正获益。 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可 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或者开展生活实践活动等方法, 在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构建一道互通桥梁,这 样一来,学生既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有效运用到 生活实践中, 也可以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科学理 论快速提炼出来。
以《运动与摩擦力》的知识点为例,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是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并了解影响摩擦力 大小的因素。为了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与摩擦 力相关的知识点,教师首先可以选择学生代表列举 现实生活当中关于摩擦力的例子。比如,学生甲列 举的实例: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刹车,这时,轮 胎与地面之间将产生巨大的摩擦力,摩擦力越大, 刹车性能越好。学生乙列举的实例 :每一双鞋的鞋 底都有不同形状的防滑设计,这是为了增加鞋底与 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以防止滑倒。而学生丙列举的 实例:冬奥会上的冰壶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需要 改变冰壶与冰面之间的摩擦力才能使冰壶到达理想 的位置。当学生表达完毕以后,教师可以带领大家 来到操场上,并利用《运动中的足球》这一教学案 例,阐释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比如,足球在平坦的地面上运行 30 米的时间为 10 秒钟,而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运行 30 米的时间为 15 秒, 这就说明摩擦力的大小与地面的平整度有着 直接联系。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百分百的热情投入 学习氛围中,并且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科学知 识的印象,进而对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将产生深远 影响。
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如果教师忽略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依然采用理论讲授的 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学生对科学课程也将慢 慢丧失学习兴趣。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思路,为学生打造一个集趣 味性、互动性、科学性于一身的生活实践课堂,并 将每一个科学知识点融入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同 时,努力做好三件事:第一,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 生活场景。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时,教师应当选 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生活画面,保证学生真 正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这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大有裨益。第二,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参与权。 即在生活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扮演辅助指导的角色,而课堂时间完全由学生支配,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个人潜质才能被激发出来,而且学生对科学 知识的兴趣度也将大幅提升。第三,引导学生及时 对生活实践活动归纳总结。学生在参与生活实践活动时,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应当及时对活动过程、 活动结果详细记录,然后从中找出自身在哪些方面 还存在问题与不足,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纠正, 以达到持续进步、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结语
关联性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实践运用,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效率低、学习效果差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度大涨。因此,科学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将与科学知识相关联的要素渗透到整个教学流程中,进而为科学素养的快速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晨光 . 基于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改进 [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 34(10):61-65.
[2] 李晶 .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S2):175-176.
[3] 傅美林 . 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1, 6(19):88-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