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30 11:45: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兰州财经大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利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验证了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关键解释变量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均有利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且感知有用性的促进作用更大;感知有用性对所有分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感知易用性对低教龄组、非经管类专业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起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高教龄组及经管类专业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接着讨论了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高校教师;一般线性回归模型

20世纪90年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被提出,并逐渐 发展为一种主流教学手段。当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 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并引发世界各国教育 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信息化能 力的影响因素方面。如汉克斯(Hanks)等嘿出影响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可划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西蒙松(Simonsson)切认为教师的信念和态度影响了他们 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皮拉尔(Peeraer)等国研究 发现良好的设备环境有利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 升,而相关培训课程的影响却并不显著;米尔扎贾尼 (Mirzajani)等㈣指出管理者的充分支持、对教师使用信息 技术的指导,以及充足的资源是影响教师信息技术使用 和整合的重要因素,且技术支持不足会阻碍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的发展。

虽然我国教育领域信息化起步相对较晚,但近些年 发展迅速,众多学者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了 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教师信息化教 学能力内涵研究,如新形态下教师职业的核心素养也 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的 能力时等;②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如从不同 角度阐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叫③信息化 教学能力评价方法研究,如公共课信息化教学能力评 价体系构建叫以及师范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建设図等;④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如课程体 系与配套体系设置对策㈣、信息化教学设计对策凹、管 培体系优化对策㈣、主体意识激励对策回等。概括来说, 这些学者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在信息化教学能力 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亟待解决:①目前的研究大多针对中小学或职业院 校,鲜见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研究;②鲜有研究设置模 型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 统的梳理和探讨。在已有研究成果的支持下,面对这些 问题,本研究拟根据技术接受模型(TAM),运用一般线 性回归模型分析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探讨不同异质性条件下该 影响是否稳健可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的提升对策。

\

一、数据说明及模型构建

(一)数据说明

本研究釆用问卷调查法对兰州财经大学的教师进行 了调查,最终得到有效数据样本101份。具体描述性统计 结果如表1所小。

表1描述性统计结果
变量名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观测值
信息化教学能力 3.118 0.647 2.062 4.728 101
信息化教学频率 2.881 0.652 2 4 101
信息化教学熟练度 2.396 0.584 2 4 101
专业软件熟练度 1.921 0.560 1 3 101
感知有用性 2.386 0.489 2 3 101
感知易用性 1.634 0.543 1 3 101
教龄 14.485 7.969 1 30 101
性别 0.495 0.502 0 1 101
受教育程度 2.396 0.649 1 3 101
专业 0.535 0.501 0 1 101
 

1.被解释变量。由于“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 变量,因此此次研究以“信息化教学频率”“信息化教学 熟练度”“专业软件操作熟练度”为变量,经过主成分分 析获得数据,并通过KMO和巴特利特进行检验,其值分 别为0.667和O.OOOo三个变量的选项均釆用李克特五级量 表法设计,从1~5评分,数值越大,代表该维度能力越强。

2.关键解释变量。此次研究关键解释变量根据TAM 模型设置,两个关键解释变量分别为"感知有用性”“感 知易用性”,各选项依次赋值为1~5。数值越大,代表认为 信息化教学越有用、越容易使用。

3.控制变量。此次研究个体控制变量选取“教龄”"性 别”“受教育程度”“专业”。其中,“性别”赋值。为女性、1 为男性;“受教育程度”赋值1为学士、2为硕士、3为博士; “专业”赋值0为经管类专业、1为非经管类专业。

(二)模型构建

本研究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OLS)对高校教师信 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验证,具体如下。

A b ility=aX i+jS^+'X+E其Ability代表信息化教学能力,X.X2为关键解 释变量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X为控制变量,包含教 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专业;。代表该模型的随机误差 项;a、g 分别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及控制变量的 系数,其绝对值越大,代表该关键解释变量或控制变量 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越大。

二、实证结果

(一)基础回归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关键解释变量中感知有用性与感知 易用性均有利于该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其 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具体如表2所示。即感知有用性 每提高一个单位,信息化教学能力就会提高0.514个单 位;感知易用性每提高一个单位,信息化教学能力就会 提高0.316个单位,其中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力度要大于 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力度。本次研究选取的4个控制变量 中,只有教龄在5%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作 用,即教龄每长一岁,信息化教学能力就会降低0.016个 单位。

表2基础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 感知有用性 感知易用性 教龄 性别 受教育程度 专业 观测值 R2
信息化教学能力 0.514*** (0.110) 0.316***(0.101) -0.016**(0.007) 0.092(0.113) 0.103(0.090) 0.094(0.108) 101 0.433
注:括号外为系数,括号内为标准差, ***/*分别代表P值在1%、5%的水平上显著。
表3稳健性检验结果
       
解释变量 感知有用性 感知易用性 教龄 性别 受教育程度 专业 观测值 R2
信息化教学能力 0.420***(0.114) 0.265** (0.105) -0.023*** (0.008) 0.087 (0.117) 0.103 (0.093) -0.012(0.112) 101 0.404
 

(二)稳健性检验分析

为了确定本次研究结论是否稳健可靠,本研究釆用 稳健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再次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感知 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系数分别为0.420和0.265,其 中感知易用性的显著性稍有降低,但仍在5%的水平上 显著,如表3所示。控制变量中,教龄的显著性有所提 升,其系数为-0.023O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基本结论 保持稳定。

(三)异质性分析

如表4所示,根据教龄分组的回归结果显示,在教龄 为20年以内分组中,关键解释变量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 用性均在1%的水平上表现出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促进 作用,其中感知有用性每增加-个单位,信息化教学能 力就提高0.491个单位;感知易用性每增加-个单位,信 息化教学能力就提高0.305个单位。在教龄为超过20年 分组内,关键解释变量感知有用性在1%的水平上表现 出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感知有用性每增加1 个单位,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提高0.909个单位,但感知易 用性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作用却并不显著。针对教 龄分组的两组关键解释变量的影响作用存在巨大偏差, 这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教龄更长分组的教师如果认为 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用,由于其具有更长的教学生涯,对 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积累可能会更多,因而感知有用性 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在该组的影响会更大;而 就感知易用性而言,教龄较短组教师往往更为年轻,其 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更强,故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可能 会比较容易。

表4异质性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 教龄 专业
20年以内 20年以上 经管类专业 非经管类专业
感知有用性 0.491***(0.119) 0.909***(0.298) 0.385**(0.151) 0.620***(0.160)
感知易用性 0.305***(0.106) 0.317(0.384) 0.210(0.138) 0.363**(0.146)
教龄     -0.024**(0.010) -0.007(0.011)
性别 -0.043 (0.118) 0.494(0.426) -0.047(0.158) 0.254(0.161)
受教育程度 0.119(0.111) 0.160(0.200) 0.084(0.118) 0.152(0.139)
专业 0.056(0.117) 0.318(0.335)    
观测值 80 21 47 54
R2 0.331 0.621 0.444 0.487
 

根据专业分组的回归结果显示,在经管类专业分组 中,关键解释变量感知有用性在5%的水平上表现出对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感知有用性每增加1个单 位,信息化教学能力便提高0.385个单位,但感知易用性 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作用却并不显著。而在非经管 类专业分组中,关键解释变量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 均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感 知有用性在1%显著性水平上每增加1个单位,信息化 教学能力就提高0.620个单位;而感知易用性在5%显著 性水平上每提高1个单位,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提高0.363 个单位。针对两组关键解释变量影响作用的偏差,笔者 认为可能的原因如下:经管类专业教学对于信息化教学 的需求并没有电子信息、商务传媒等专业的需求大,因 而其感知有用性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不如 某些非经管类专业强。

\

三、讨论

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均表现出对信息化教学 能力的显著促进作用o教龄较长组的感知有用性对信息 化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较大,但是其感知易用性对信息 化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却并不显著;非经管类专业的感 知有用性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较强,经管类专 业的感知易用性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却并不 显著。据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高校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①积极做好信息化教学的宣传工 作和激励措施,加强高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必要性的认 识;②组织学校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技能及相关软件的 相关讲座及培训课程,降低年龄较长教师或经管类专业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门槛;③鼓励教师之间相互 分享信息化教学经验及信息化教学技能学习技巧,使他 们各取所长,共同进步。

总之,新形势下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给高等 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 力,既是高校教师追求长远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高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基于此,高校可从感知 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两个维度入手,寻找可行的路径, 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HANKS R F.Environmental and Personal Factors Effecting K-12 Teacher Utilization of Technology, June 17—19,2002[C].San Antonio:Texas heart institute journal,2003.

[2]SIMONSSON M.Technology use of hispanic bilingual teachers:a function of their beliefs,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n peer technology use in the classroom[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2004,31 (3): 257-266.

[3]PEERAER J,PETEGEM P V.The limits of programm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21,28 (6):1039-1056.

[4]MIRZAJANI H,MAHMUD R,AYUB A,et al.Teachers' acceptance of ICT and its integration in the classroom [J].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2016,24(1):26-40.

[5]胡小勇,祝智庭.信息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3[6]:25-27.

[6]张文娟,康家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科教文 汇,2016(10):31-32.

[7]韩锡斌,葛文双.中国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研究[J].中国 高教研究,2018⑺:53-59.

[8]张凤琴.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运用方法研究:以 “数据结构”网络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4):66-71.

[9]于天贞,张晓峰.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对信息化教学效能的作用 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2): 48-56.

[10]董卫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实践[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7,37(3):55-59.

[11]江路华,张晓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以浙江大学医学 院系统解剖学课程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0):61-62.

[12]徐顺毕.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研究:评《美术信息化 教学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5):86.

[13]王威.“互联网+”时代,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信息化教学的有效 应用[J].广东化工,2020,47(6):256-2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42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