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近年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教育背景下,比较强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 养,期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这表明以往的浅层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在初中物理教 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应在深度学习下实施探究式教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深度学习;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深度学习指的是学生以理解为基础,批判性的 学习新知识,同固有知识体系相融合,发现知识之间 的联系,且他们能将已有知识迁移至新情境中,促进 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基于 深度学习视角切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给出一些问 题与实例,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与讨论主动 探究,让他们自行发现与掌握物理知识原理与结论.
1 科学组建学习小组,获得更好学习体验
最佳学习体验通常来源于参与设计、创造和自 我表达等过程,特别是当自己所展现的东西对周边 人们具有一定意义或价值时. 从这一视角来看,要想在 深度学习下更好的开展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教师首 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根据学生各方面能力 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将他们放置到群体之中,使其获得 更佳的学习体验,实现深度学习下的深入探究.
以“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为例,教师先利用多媒 体技术在大屏幕上投影展示一座城市美丽的夜景, 询问 :这么多美丽的光是从哪里来的? 由学生根据 生活常识回答,得出光源的概念,使其再列举一些常 见的光源,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与分享,说出太阳、 萤火虫、灯泡、蜡烛和霓虹灯等. 接着,教师拿着一个 手电筒射向天花板,提问 :手电筒的光发出后是怎么传到天花板上去的? 路径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在小 组内根据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各自的猜想,使其总 结猜想,让他们自然过渡至实验环节. 随后教师组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操作与完成实验,对猜想进 行验证,使他们探究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结论.
上述案例,教师事先将班内学生科学组建成多 个学习小组,使其在合作中加强沟通与互动,增进同 学之间的联系,让他们通过猜想、讨论与实验验证了 解和探究出光的传播情况.
2 创设适宜教学情境,便于学生透彻理解
物理属于自然科学的一类,知识具有一定的抽 象性特征,学生学习起来本身就不易理解,再加上是 初中阶段才开设的一 门新课程,他们更是容易陷入 到思维障碍与学习困境之中. 在深度学习下的初中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教具、实验操 作、信息技术,且搭配语言艺术的描述创设适宜的教学 情境,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改善探究质量.
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实践中,教师先利 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事先搜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声 音,包括 :雨声、流水声、鸟叫、打雷、唱歌、汽车喇叭、 机器轰鸣、钢琴演奏等,据此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学生认真倾听与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么传到人耳中的,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渴望. 接 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振动发生的小实验,如 : 把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说话时会感觉到振动;在鼓 面上洒一些米粒并敲打,发现米粒被震起来;敲打音 叉能够将乒乓球弹开;等,通过实物操作营造情境, 使其通过观察发现声音是通过振动发出的,随后继 续创设学习情境,引导他们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
对于上述案例,教师巧妙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实 物演示等手段设置真实、直观的教学情境,便于学生 对有关生的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让他们通过亲身感 知探究出声音产生的原理.
3 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增强学生探究效果
深度学习的本质是将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构 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 于以学生为主体,使其亲身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 中,让他们深化理解与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在深度学习 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加强学 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使其学会主动融合新旧 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框架,增强他们的探究效果.
比如,在进行“升华和凝华”教学时,教师先带 领学生复习学过的几种物态变化,包括 :熔化与凝 固、气化与液化,以及物态形态的变化与吸、放热情 况,提出新问题 : 固态与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 让他们结合已有知识对问题作出正确的猜想. 接着, 教师演示加热碘的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碘在加 热前、加热时与冷却时的状态变化,运用多媒体设备 播放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使其观察时注意是否有 液体生成及碘的状态变化,分析吸热与放热,引领他 们得出升华与凝华的概念. 之后,教师结合实例带领学 生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并通过画图的方式表示六种 物态变化的关系,标出物质的状态变化及吸、放热.
如此,教师由旧及新的讲授新课,焕发学生的知 识经验与学习经历,不仅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与探 究,还促进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他们全面认识 物质的六种状态变化规律.
4 刻意训练高阶思维,学生深度探究物理
为在深度学习下有效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除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和 应用低阶思维以外,还需着重训练他们的高阶思维, 如 :综合、评价、创造等,发展其创新能力、问题求解 能力、决策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这就要求初中物 理教师应刻意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引领他们深度探 究物理原理、规律与性质,使其体会到物理的神奇.
例如,在讲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教师先 询问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分别有什么 特点? 学生结合旧知识思考后回答 :照相机成倒立 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 大的像,然后指导他们操作一个小实验 :使其用放大 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再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使其 描述各自看到的现象,即为 :看到近处物体是放大、 正立的,远处物体是缩小、倒立的. 之后,教师讲述 :放 大镜本身是凸透镜,但是看到像有正立和倒立、放大与 缩小之分. 提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使其想到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缩小、正立或倒 立的像,让他们猜想、假设与设计实验验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基础知识的讲授为前提, 指引学生深入探索凸透镜成像的秘密,使其初步了 解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与程序,感受探究过程的开 放性,训练他们的高阶思维.
5 增进理论联系实际,推动学生交流反思
在深度学习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基于物理学科的本质特征出发,知道这是一 门有着极强实用性价值的学科,同生活有着紧密联 系,而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在于应用. 初中物理教师应 增进理论同实际的联系,课堂上借助生活素材辅助 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课下让他们运用所学从物理角 度分析或解决问题,使其深入交流与反思,实现深度 探究.
在“摩擦力”教学中,教师先播放花样滑冰的表 演视频,学生可看到运动员用力一滑就能滑动很远, 设疑 :如果让运动员在泥地上滑动,还能滑这么远 吗? 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 使其思考后发现同固有认知存在冲突,借势导入新课.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将手平方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让手在桌面上运动或保持不动或者手不动也不用力,使其交流感受,让他们认识摩擦力的定义和种类. 之后,教师结合生活实例与实验带领学生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知道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随后让他们在 日常生活中运用这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如: 洗衣机洗衣服 、轮胎花纹 、轴承添加润滑油等.
如此,教师增进物理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之间 的关系,引导学生在生活资源辅助下学习和探究有 关摩擦力的理论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来 处理生活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6 深挖实验教学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摄取信息,可以 说学生并不是一片空白走入课堂,而是带着思考而 来. 实验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学生感兴 趣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 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采用对实验进 行合理改进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实验 探究活动中,进行深入思考,以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正是对实验的改进,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增强他 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如在教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课时,在讲述 到“练习使用刻度尺”部分,以前教师多是讲到这里 就让学生拿出直尺进行测量练习,由于学生经常用 刻度尺所以缺乏测量兴趣,往往学习效果不佳,为了 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就改练习实验为探究实验, 教师在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两个硬纸板尺 :一个 是每间隔 10cm 画线、一个是每间隔 1 cm 画线,同时 也要准备经常用的塑料直尺,在课上教师先向学生 介绍了学生制作的“尺子”10cm、1 cm 是分度值,然 后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两把“直尺”和塑料直尺测 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的数值. 学生从制 作“直尺”开始就已经很感兴趣了,当教师让学生测 量时就迫不及待的动手测量了起来,有学生发现用 10cm 分度值的“尺子”测量的数值哪个格也对不齐 很不好读数,用塑料直尺测量时就比较靠近某个刻 度. 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 :都是测量课本的长度,你 的测量结果一致吗? 有什么差别? 学生看着自己的测量数值明显的感觉到不同,学生报出了一组不同 的数字,而且每个人的也不同,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 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读数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且需要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一位是估读值. 学 生观察自己测量的数据是否符合,于是重新拿起尺 子再次测量了起来,很显然这次测量更加专业,经过 再次的体验学生清楚了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 值的下一位且要写明单位,完整的测量数据是由准 确值和估读值组成的,并明确了读取的数值的准确 程度是由分度值决定的.
可见,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深挖实验,提高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体验中表现出极强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更深 入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7 巧妙引导深入探究,树立学生质疑精神
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心中产生疑惑时,才会积 极、主动地进行思考,直到解开心中的疑惑为止. 初 中物理知识很抽象、难懂,要想学生有深度学习的过 程,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质疑的场景,只有当学生心 中产生疑惑,才能自主地进行探索,经过努力解除疑 惑后,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为今后更好地学习物理 知识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升学生的物 理学科素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营造质疑场景,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 思考,使学生能够产生探索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获得解决问题的 成就感,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为今后的 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深度学习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 学活动中,教师应同时把握好深度学习与探究式教 学,结合物理知识的特色从不同视角引导学生进行 深度探究,使其牢固掌握物理原理与规律,进而提升 他们的物理学习能力与整体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
[ 1 ] 李建江.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 略 [J ] . 试题与研究,2020 (36 ) :174 -175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2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