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 实验探究题在初中中考中占一定的比重,实验探究题难度相对较大,主要原因是该题 型思维量大、综合性强、情境新、设问角度变化多端,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失分比较严重. 本文通 过实例从实验结论的描述,新情景中新物理量所隐含信息,透过现象抓住实质变量三方面入手,介 绍中考科学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关键词 : 实验结论;新物理量;实质变量
学科是一 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重在引导学 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根 据自身储备的知识和认知对问题的可能性做出假 设,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提升科学探 究的能力和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检测学生科学 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实验探究题就是 一个很好的载体,由于它既涉及到实验探究的流程, 又涉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方法措施即知识和技能 的运用,能充分考查学生现有知识的储备情况和学 生的学习能力及科学素养. 因此实验探究题在中考 中占一定比重,而此类题型由于综合性强,信息量 大,部分学生遇此类题型,往往被题干中大量文字和 图表吓懵,题目太长,看到后面忘了前面,容易烦躁. 书写、表达时也容易出现各种错误. 本文学从生最容 易失分的几个方面入手,谈谈中考科学实验探究题 的答题技巧.
1 关于探究实验结论描述时的注意点
1 . 1 明确实验目的,结论一定要从实验目的着手,针对实验目的来表达.
例 1 某校初三同学在体育课篮球训练时发现,自由下落的篮球碰撞地面后反弹上升的最大高 度总小于下落的高度,这一发现激发了班里的科学 爱好者的探究热情,同学们结合在物理课上学到的 能量守恒的知识,展开积极的讨论,得出结论 :篮球 在碰撞地面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 那么机械能损失 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为了探究自由下落的篮球在碰 撞地面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 关,他们分别让同一个篮球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碰 撞地面,通过测量该篮球下落高度与反弹高度的差值,来比较损失的机械能的大小,实验过程如图 1 ( a ) 、(b)和( c )所示(Δh3 < Δh1 < Δh2 ) . 分析比较图 1 中的( a )和(b)两图可知 : 自由下落的同一篮球碰 撞同种材料的地面,下落高度较大时, .
图 1
学生错误回答 : 自 由下落的同一篮球碰撞同种材料的地面,下落高度较大时,反弹上升的最大高度 的差值 Δh 越大.
错误原因是没有明确实验目的. 反弹上升的最大高度的差值 Δh 不同只是一种实验现象,而不是结论. 需要从现象进一步上升到结论. 题目中的实验 目的是探究自由下落的篮球在碰撞地面过程中损失 的机械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所以结论的描述 必须针对机械能损失的情况来回答.
正解 : 自由下落的同一篮球碰撞同种材料的地 面,下落高度较大时,机械能损失得越大.
1 . 2 如果实验现象中出现具体数量信息,则表达结 论时也需要有定量信息的体现. 而不能笼统地用与 “什么”有关来描述.
例 2 飞机在空中飞行都有一定的迎角 (机翼轴线与水平气流的夹角),飞机飞行时的升 力除了与机翼形状有关外是否还与迎角大小有 关? 为了研究这一间题,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利用电风扇 、升力测力计 、飞机模型,按图 2 甲方 式进行如下实验.
图 2
①闭合电风扇的开关,调节档位使其风速最大, 并使飞机模型的迎角为 0°,记录测力计的示数. 重 复 5 次实验并计算升力平均值.
②改变迎角大小,使其分别为 5° 、10° 、15° 、20°, 重复步骤①.
③处理相关数据得到“升力与迎角的关系”如 图乙.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
学生错误答案 :飞机飞行时的升力除了与机翼 形状有关外还与迎角大小有关.
正确答案 :在一定的速度下,飞机飞行时迎角从 0 度到 15 度,随着迎角的增大,飞机所受升力随之 增大,飞机飞行时迎角从 15 度到 20 度随着迎角的增大,飞机所受升力减小,飞机飞行的迎角 15 度附 近时飞机升力达到最大.
1 . 3 明确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例 3 小明同学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时,记录下面表格中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
第 1 次 |
第 2 次 |
第 3 次 |
第 4 次 |
第 5 次 |
电流/A |
0. 1 |
0. 15 |
0. 2 |
0. 25 |
0. 3 |
电压/V |
1 |
1 . 5 |
2 |
2. 5 |
3 |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
这一空格看似简单,但得分率也不高. 错误答案 有以下几种情况 :
回答 1 : 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回答 2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回答 3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电流越大,电压 越大.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清楚这个实验中的自变量是电压,因变量是电流. 运用控制变量法时,一 定要区别自变量,因变量和常量的区别,自变量是研究者在研究中故意改变或控制的变量,自变量是由 实验者主动操纵的,从而引起因变量变化的量, 因变量即研究中随着 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 量,因变量变化只是对自变量变化的一种反应. 常量,即在研究中为了避免引起研究结果混淆,而故意使其保持恒定,或者不变化的量.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电压是自变量,电流是因变量. 电压的改变引起电流的改变,而不是电流的改变引起电压的改变. 许多的科学实验结论都是 有条件的,即需要保持常量 一 定,综合以上分析, 本题的正确答案 : 在电阻一定的条件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在描述时,因变量与 自变量有关,因 变量写在前面. 常见结论表达模式 :在 × × (无关 变量)相同的 条 件 下, × × ( 因 变 量)与 × × ( 自 变量有关(存在怎样的关系) .
2 抓住新物理量单位所隐含的信息
例 4 宁波某初中八年级科学兴趣小组同学, 在学习了速度的有关知识后,对宁波交警利用无人 机测速产生浓厚兴趣,利用双休时间兴趣小组成员 和交警一起参与宁波机场高架测速,机场高架公路上限速 80km/h . 交警部门利用无人机进行高速公 路通行情况的实时监测. 一辆红色小轿车在通行 0 . 3 m 的过程中,高速摄像机拍摄帧数为 110 帧,据此 判断此红色小轿车是否超速?
下表是某小型无人机的部分参数 :
参数 名称 |
最大飞
行半径
/Km |
最大巡
航速度
/Km ·h -1 |
电池电
压/V |
电池容
量/mAh |
电动机
额定功
W |
拍摄速
度/帧 · 秒-1 |
据 |
5 |
50 |
34 |
250 |
20 |
11000 |
分析 要计算速度,但题目中没有出现时间信 息,怎么找到时间信息呢? 拍摄速度这是个新物理 量,学生不太熟悉,但从这个物理量的单位我们可以 知道,其中隐含了我们所需要的时间信息. 首先计算出高速摄像机拍摄 1 帧画面需要的时间 t =s,再计算出高速摄像机拍摄帧数为 110 帧的时间,t1= × 110s =0. 01 s,然后根据 v =计算在激光在高速摄像机拍摄帧数为 110 帧的过程中小轿车行驶的速度,v= = =30m/s =30 × 3 . 6Km/h =108Km/h >80Km/h 进而确定是否超速.
答案 :红色小轿车超速.
反思 :表格提供了无人机信息,出现了新物理 量,本题汽车测速所需的时间隐含在表格的新物理 量拍摄速度中,抓住这一关键点,本题的速度问题就 可以轻松解答.
3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区别.
例 5 为探究绿色植物的某些生理活动,科学 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实验. 选择两 株生长状况相同,生命力旺盛的绿色植株,分别倒扣 在两个透明的玻璃瓶中,如图 3,C 中放置一杯氢氧 化钠溶液,D 中放置一杯清水,请据图 3 回答问题 : 实验中 的 C 和 D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有许多学生的答案是实验中的溶液不同,这个 回答看似直截了当,但实质模棱两可,没有针对实验
图 3
目的切中要害,这样的回答完全不得分.正确回答 :二氧化碳
在明确实验目的是进行光合作用原料的前提下,才能抓住要点,C装置中氢氧化钠吸收了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装置清水没有吸收二氧化碳,所以两个实验的变量 是二氧化碳.
例 6 很多孩子都喜欢养蚕,养蚕不光是为了 玩,更是体验一种生命的过程,蚕宝宝喜欢吃桑树 叶,但由于我们周边桑树很少,桑树叶一直是养蚕季 紧缺物资,一天小明同学告知其他同学,蚕宝宝的 “粮食问题”解决了,蚕宝宝除了喜欢吃桑树叶也喜 欢吃蜗苣叶. 真的吗? 蚕宝宝真的喜欢吃蜗苣叶吗? 带着这个疑问,同学们设计如下实验. 取虫龄、健康 状况相似的蚕宝宝 20 个,分成甲、乙两组,分别放在 两个相同的硬纸箱中,甲组喂食适量的桑树叶,乙组 喂食等量的莴苣叶,其他条件相同,每天观察蚕宝宝 的生长情况.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1)该实验中,同学们作出的假设是 .
(2)该实验的实验组是 .
科学探究题虽然是科学中考试卷中的一个难 点,但此类题目仍有规律可循,因为科学探究过程的 流程是一致的,解题的关键在于知识的积累,科学探 究方法的正确运用,所以解题的方法,可以沿着科学 探究的具体步骤,理清该实验探究题要探究的问题、 采取的实验方法,顺藤摸瓜,一切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
[ 1 ] 胡云芳. 初中科学中考探究题分析及解题方法 的探 索 [ J ] . 课 程 教 育 研 究 : 学 法 教 法 研 究, 2016 (07 ) :271 -274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2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