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言意兼得:基于语用视角的词语教学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24 14:12: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语文教学中的“言”指向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意”则指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词语教学中,要实现两 者之间的完美平衡与统一,则需要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传意,在各种丰富的言语活动中实现言意兼得,在生活联结的意境中实现 言意互转,让学生在词语学习中触摸语用规律,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关系,以此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传意   言意兼得   言意互转   言语活动

词语是文本表达意义的最小语言 单位,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情 感体验与能力提升,离不开语文教学 中语用体验的关键—释词。

从理论上,释词可以分为“语义注释”和“文意注释”两类。“语义 注释”主要体现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对译,相对要求比较严格; 而“文意注释”通常指以陈述形式表 达文本中的内在含义,包括客观语义和作者的主观表达两种,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广泛,需要学生透过字 面意义,并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发掘语义,联系上下文思考后才能得到。本文主要阐述“文意注释”在小学语文 教学中的运用,以便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学 生的终身发展的基础。

\

一、溯源明意:厘清字词来龙去脉

(一)字“象”传意:利用汉字 肌理推理词义

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到 诸多识字教学都相当重视从构字原理上解析汉字。如果抓住这一根本的 识字法来帮助学生从理解字义延伸 到推断词义,这无疑既能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 册《棉花姑娘》一课中生字“然”,是一个虚词,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字“象”传意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然”字其实是火字旁的“燃”的本 字,所以本义就是“燃烧”。教学中,教师用图片出示这个字的字“象”, 让学生看出这个字是由火、犬、月三 部分组成的。四点底就是火,犬是狗 的意思,月代表的是肉,合起来理解,就是在火上烧烤狗肉。有趣的字 “象”关系不仅能够使学生理解字意,了解字源,同时也激起了他们探究中国文字造字规律的兴趣。

(二)  图绘传意:  利用简笔画明晰词义

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重要词 语,往往是学生理解句子乃至把握整 段、整篇内容的重要前提。而词语的 理解又不能仅仅通过查字典独立进 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板书 画图的形式,让学生从简笔画的图示 中读出符合文意的词语意思。

例如,教师在教统编版五年级上 册《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时,对“一 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讲解如果只是对词典上的释义照本宣科,学生只能大概明白;但结合上下文中的    “窄”“孑口”“只容一个人爬过去” 等,就可让学生触类旁通、豁然开    朗,明白这一位置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简笔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这些字相对应的图示点,从而明确其本意以及其在本次战斗中的重要作用,对理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  意象传意:  抓住线索联想体验词义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形形色色的识字教学方法各有千秋。不过,评 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 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 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帮 助学生更牢更快地识记汉字 ( 佟乐泉 语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经常 会遇到以课文情境意向为基调,让学 生理解词义的环节。例如,教授统编 版教材二上《植物妈妈有办法》一 课,学习“四海为家”这个词时,教 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线索联想体验词义。

师: 课文里的蒲公英飞到哪里去 了?除了那些地方,蒲公英娃娃还会乘着风到哪儿呢?

生 1 :蒲公英娃娃乘着风儿来到 了田野。

生 2 :她们还会去草地上安家。

生 3 :公园里也是蒲公英喜欢住 下来的地方。

生 4 :我觉得蒲公英娃娃会飞到 我们校园里,和小朋友们做邻居。

师:是呀,蒲公英娃娃们各自飞 到了不同的地方,就在那里安家落户, 生根发芽,这就是—— 四海为家。

教“四海为家”这个词不是生 硬地让学生去记诵意思,而是结合课 文,抓住线索,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进而体验词语的意思。

(四)言意互转:创设表达情境 巩固词义

用机械识记抄写的方式学习词语 既耗时又低效,尤其是遇到一些需要 依托情境来理解的词,通过言意互转 来优化词语教学、巩固词义就显得必 不可少。例如,在教统编版四上《爬 山虎的脚》一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 理解“荡漾”这一词可进行如下设计 活动。

师:  小朋友知道荡漾的意思了, 那你知道“漾”和“荡”有什么不一 样吗?

生 1 :感觉“荡”起来动作的幅 度会大一些,“漾”的幅度是不是小 一些?

生 2:“荡”是左右晃,“漾”是 微微地面积越来越大。

师:你见过这样的情景吗?能不 能举两个例子来说说?

生 1 :比如我们划船,桨在水里 划的动作就是荡,  荡秋千的荡也是那 样晃的。但“漾”的话可能是水面起 起伏伏的样子(学生用手臂做出起伏 的动作),就是有波纹。

生 2 :就比如说扔个小石子到水 面,进去的时候是一个点,但是波纹范围会越来越大,这就是“漾”。

孩子们虽然已经理解了“荡漾” 一词,但“荡”与“漾”二词间细微   的不同之处,  是本课这一词语教学的   难点所在,  教师应当通过言与意的交   流与互转,让学生在比较中辨析词义。

二、言意兼得:在言语实践中品 析明意

(一) 在言语活动的回味中,  实 现“言意兼得”

一篇文章往往通过词和句来传情 达意。词语就如同一粒粒珍珠,把文 章的载体、形式穿成串。教学中,教 师应带领学生品评词句,在言语活动 中理解语言的思想、形式以及表达 规律,这是实现“言意兼得”的有效 路径之一。如教授统编版四上《走月 亮》一文第四小节时,作者没有直接 写月夜下的美妙和幸福,而是把美好 和幸福藏起来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 中,应当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把情感藏 在哪些词句中了。教师这时可以设计 这样的言语活动:

(1)圈画“流”“抱”所在的句 子,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2)去掉三个感叹词后再朗读, 与原段比较,体会作者的情感。

(3)聚焦省略号,想象“我”还 会在小溪边干什么。

(4)换一下排版,变成小诗,读 一读,想一想,还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这一段落的教学,教师以词语 的理解为抓手,设计一系列的言语活 动;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不断体会作 者用词的精准,从而体悟到作者的情 感,由他及己,实现言语兼得。

(二) 在言语活动的体验中,实现“言意兼得”

在执教统编版教材四上《西门豹   治邺》一课时,为了达成“说说西门   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 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西门豹舌战群儒:西门豹治邺回到朝堂,大臣们对他的做法产生了怀疑,如果你是西门豹,你如何应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笔者将课文中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一人称,让学生以西门豹的口吻讲一讲惩治巫婆和官绅的经过。学生对照文章,换位表达,直接感受到人物的聪慧,西门豹将计就计地为民造福的形象就此跃于课堂之上。

(三) 在言语活动的实践中,  实现“言意兼得”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扎扎实实地练就的,因此,读写结合的练笔不可或缺。文本中有很多可供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语言表达的点。教师抓住它们并及时地指导学生练笔,往往会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比如,语言留白处的补写、内容略写处的扩写、插图内容的摹写、文本情节的续写和变换文体的改写等。此外,文本中也有很多可以挖掘的语用训练点:可以是词语的运用和表达,也可以是结构上的仿写等;可以是文本留白处针对某词的补写,也可以是内容略写处的扩写,总之,抓住这些语用点及时地指导学生紧扣关键词练写,是言语实践中实现“言意兼得”不可或缺的手段。笔者在教授《穷人》一课时,让学生理解“忐忑不安”这个词之后,为了结合单元写作的目标、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特布置练笔,要求如下:

你在生活中,一定会遇到下面的情况,请模仿桑娜的心理描写的方法写一写。

(1)刚考完试,等待成绩单。

(2)家长会结束,妈妈即将回来。

(3)考试考差了。

(4)作业忘记做了。

小提示:在描写心理活动时,巧用标点符号,能准确写出心理变化;利用人物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心理活动。

\

三、言意互转:生活联结中意境融合

(一)从理解到描述 ― 实现已 知与未知的融合

1 . 吸收与表达的融合

表达(说话和写作)即“言语的 生成”,是“意”到“言”的转换。语 言和思维存在统一性,又存在差异性。 而吸收是听说和阅读,即“言”到 “意”的转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先 是通过听和说进入大脑,  阅读进入感 知,  学习遣词造句进而进行说话和写 作。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言语情 境,复现生活场景,唤起学生的生活 经验,从知识层面伸入生活层面,有 利于实现吸收与表达的融合。

如在教授统编版教材第三册《雾 在哪里》一课时,文中的“连同”“甚 至”“无论”“都”等连接词都是学生 在低年级初次接触过、需要让学生理 解并学会使用的,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 内容表达的变化,  用这些词语来练习 想象填空说话实现内化:

A . 我要把(          )藏起来,于是他把(         )藏起来了,无论是()还是(         ),都看不见了。

B .  雾把(           )也藏了起来,  (          )、(          )、(       ),  甚 至( )和(         ),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 什么都看不见了。

2 . 语境与意境的融合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到:尽 量让学生接近他人的生活体验。虽然 传意角度看这一教学活动,  笔者是无 法让语境和意境达到完全重合的,  但 却可以遵循语用体验传意这一可无限 接近却无法零距离体验的运行规律, 通过教学意境的创设在这一无止境的 过程中探索前行。

在教统编版三上《朱德的扁担》 一课时,有这样一段描写,面对困难  重重的“挑粮”这个活儿,红军战士  们却“争着去”。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争着去”这个词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 战友情谊,  教师可以组织师生进行角 色扮演(生演战士们,师演朱德),在 演“争”“辩”“抢”的过程中,  让语 境与意境实现融合,  让学生在情境再 现中理解与体会“争着去”这一词背 后所蕴含的深意。

(二)从朗读到吟诵 —— 实现语 音与语感的融合

1 . 诵读:语音与语意的融合

语言的气势不仅体现在用词上,还显现在标点符号上。部分课文的语言会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作者也常 会借助修辞手法或者特殊的句式来表 达这种气势。教师在讲解有些课文时要说透道理,令学生折服。如统编版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教师可以抓住语气词来指导学生朗读,既增 强了学生对相关语气词的理解,也提 升了学生对朗读的把握能力,同时还增进了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真正实现 了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2 . 想象与联想:生活与意象的融合

在言语生活中,味觉、听觉、视觉具有差异性,  学生在词语理解和文 本体验中也存在差异性。凭借想象和 联想这两座桥梁正视差异才能让学生 在生活和想象中体悟词语的意思。如 教统编版《敕勒歌》一文时,理解 “穹庐”“似”“笼盖四野”等词的意思 时,  教师可以在讲解为什么敕勒族人 把天比作穹庐的基础上,  让学生充分 展开想象的翅膀,  说一说在自己眼中 的天像什么,  从而将生活和意象进行 融合,建构言语环境,给言带来思维 的空间。

(三)从知识到生活 ― 实现文心与人心的融合

1 . 共同的生活体验

“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学习者 阅读文本的历程就是将自身的生活体 验投射在写作者的话语世界中,  由此 产生了自己个人狭小的生活体验与他人宏阔的生活体验之间的矛盾。在阅 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  指导学生 适当地摒弃个人和主观色彩,  着重给 予学生设身处地体验的机会,  促进学 生把握作品形象和情感。

2 . 共同的俗成约定

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均具备共识 生活体验和个性生活体验,  因此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在共识词意和 语义理解中,去完成对他人个性化的、 情境化的生活体验的经历与感悟。例如,学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读者熟悉月圆之夜皓月当空,却无法领略到千年前苏轼对月而吟的那个月夜;  读者所能体验的只是自己身 处他乡带给我们的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却无法体验千年前诗人心中的豪迈与孤寂。

综上所述,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及   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及价值取向,在“言” 和“意”之间来回转圜,使二者相辅   相成,共塑美好意境,让学生饱览课文投射出的人世百态,从中汲取优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李维鼎 . 语文言意论 [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
[2] 刘仁增 . 我的语用教学观(第 二版)  [M] .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9.
[3] 刘仁增 .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 的语用解读 [M] .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 社,2020 .
[4] 陈玉 .  浅谈语文素养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策略 [J] . 文 理导航 ( 下旬 ),2022(5):4-6 .
[5] 吴立友 .03 版高中文言文文意 注释辨析 [J]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 社 会科学版 ),2009,28(5):35-40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195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