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作文,让孩子用生活说真话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02 13:43: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目前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作文内容虚假、缺乏真情实感、选材雷同等 问题,引导学生从关注生活、审视生活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写“真”作文,让孩子用自己的生活说真话,并逐渐拥有真正写作文 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活化   作文教学

小学生对生活始终充满好奇和无 限热情,从这一特性说,他们的作文 中应当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真挚的情 感。然而现实中,小学生作文普遍存 在作文内容虚假、真情实感匮乏、选 材雷同等问题。究其根本,是作文教 学与学生生活脱轨中,学生写作过程 与真实生活相背离,当失去“真”的 生活和“真”的情感,作文就失去了 灵魂。学生学到的所谓的写作能力也 不过是生搬硬套,死记几个写作模板 的假能力。

因此,只有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让学生作文充满生活气息与活力,才 能让作文教学事半功倍。

\

一、观察生活,作文内容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留 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 富自己的见闻。”想要学生养成留心观 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那必须让学生走 进生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没 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作前指导是作文教学的重要部 分,随着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发展,在 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对于作前指 导多采用 PPT 课件的方式,在课堂上播放精美的视频或图片。这种方法看 似方便高效,但是把学生与真实的世 界隔离开了,而脱离了真实世界的作 文, 自然就“假”了。例如在平时的 作文教学中,老师用播放课件的方式 代替了学生依托于真实世界的观察实 践,只是简单播放图片和视频后,把 指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写作的技巧上, 这样重写作方法而轻观察实践的教学 观念,只能使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 空洞无味。

这是摘自学生习作《秋天》中的 段落:

“秋天可真美啊,叶子变得金灿灿 的,微风一吹,就像蝴蝶在翩翩起舞, 枫叶红了,远远望去,仿佛是一团火, 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挨挨挤挤的 站在枝头,农民伯伯乐开了花。”

这一段文字乍看之下似乎把秋天 写得很美,并且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显得挺有文采,貌似一篇质量中上的 学生习作。但细细想来,这一段“秋 天”放之四海而皆准,根本不是学生 自己生活中的秋天,而造成这种“模 式化”作文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仅仅是 学生观看了教师的课件,而并没有带 领学生真正的去观察生活。为了让学生能够写出真正的秋 天,我选择带领学生去校园内走一走, 校园内的景致比几张图片所展示的东 西丰富得多,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用 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 闻……调动身体的每一个感官,从而 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观 察到我们的校园里竹子、香樟树到了 秋天依然是翠绿的,但是叶子比夏天 的时候稀疏了一些,校门口的银杏叶 在初秋的时候只有部分叶子变黄了。 他们身边没有果树,也没有农民伯伯, 但秋天的叶子落在地上,低年级的小 朋友会在校园里追逐打闹,踩在树叶 上,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仿 佛是叶子在唱歌。

一叶知秋,观察秋天,从一片落 叶开始。一堂课上,我让孩子准备一 片叶子带到学校来,观察秋天的树叶 具有何种特征。让学生有观察的意识, 这是第一步,让孩子学会观察是让学 生能用生活说真话的必要条件。罗素 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 美的眼睛。”如何让学生练就一双“发 现美”的眼睛,正是我们要做的。因 此,努力教会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比单纯讲解写作方法更重要。用眼睛看叶子的颜色、叶脉的 走向;用鼻子闻叶子的味道;用手摸 叶子的质感。观察校园里的桂花,观 察雨滴,观察云朵,观察老师、同 学……在反复的实践中让学生用生活 说真话。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培 养人才不看形式而要看实际的“真本 领”。各种精美的课件似乎是课堂的亮 点,但我们想要教会学生认识世界, 就要让学生走进真实的世界。只有与 社会生活充分接触,只有身临其境才 能清楚,书本上的介绍永远成不了生 活实际。否则,长此以往,学生便会 失去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走进生 活,才能写出真实的内容,才能避免 学生习作的虚假和空洞。

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创造接触自然、社会、事实、 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从 抽象的课文知识中解放出来。学生通 过与现实生活的接触、交流,产生对 世界和生活的热爱,能够自发地、主 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才是“真”教育。

二、体验生活,作文感受真

有的时候,学生写作的内容是生 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事,但体验未必是 真的。没有“体验”,依然是假作文。

《一次运动会》是很多老师会布 置的作文题目,例如有一次运动会天 气不好,除了运动员外,大多数学生 都悄悄躲回教室,或者三五成群聚在 一起聊天、吃零食,并没有实际参与 到活动中来,没有实际体验。如果此 时教师布置作文《难忘的运动会》,学 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活动体验,写出的 作文不是离题万里就是胡编乱造。所 以教师在确定习作内容时,一定要事 先了解孩子实际生活体验积累到的素 材,是否足以完成这一次习作。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让学 生有足够体验感的事件,在《介绍一 种美食》的作文教学中,我就要求孩子在周末先去吃一种美食,并且仔细 观察美食的色、香、味、形。由于, 我事先了解到本地要举办一次“美食节”,并且主办方在本地做了许多宣 传,这也让孩子提高了体验生活的热 情。于是我在班级 qq 群内通知家长 一定要配合老师帮助孩子完成这一任 务,家长的配合度也很高,通过美食 节活动、家中自制、饭店点餐、外卖 等各种方式完成了此次写作前的实践 任务。有了真实的体验孩子笔下能写 的东西就多了,此次习作学生展现了 很高的热情,平时愁眉苦脸凑字数的 同学也能写出“‘呲溜’一声,一条粉 条进入我的嘴,辣中透着酸、酸中透 着辣,实在是美味,我呲溜呲溜地吃 了好几口,越吃越带劲,粉条吃久了, 口感就有些差了,这味道实在是太神 奇了”这样的文字来。

让学生去体验和实践生活,即使 老师不教,不指导,学生也能写出真 实的好作文。

三、感悟生活,作文情感真

言为心声,情感是一篇文章中最 为珍贵的东西。如果学生连在自己的 文章中表达真实的情感都不能做到, 这又怎么能说明我们的作文教学是成 功的呢?

开学伊始,结合本次寒假的特殊 性,我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宅家生 活》。但是大多数同学交上来的作文 内容都是在疫情期间如何上网课、如 何大扫除,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学生 假期期间真的只有这两件事情可以干 吗?
经过仔细研究,我发现学生之所 以写这两件事,是因为可以表达出自 己爱学习、爱劳动的特点。这样表达 的情感才是所谓正能量的,且这些事 情学生在其他作文里已经写了无数次, 这样的作文写起来简单又快速,也不 会出现所谓的偏题。这正是学生被无 数作文训练出的“条件反射”,他们在自己的作文中并不表现自己真实的 生活,也不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想要鼓励 学生用心感悟生活,敢于抒发真感情, 那么平时一定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习 作氛围,要少给学生设置写作限制, 让学生敢于说心里话,抒发真情感。

《我的宅家生活中》有一篇学生 习作描写了自己在疫情期间无聊,数 火龙果籽的生活趣事,该事件来自学 生的真实生活,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 实感受——无聊。只是学生作文水平 一般,没有把这件事中的“趣”写出 来,教师以此为例大力表扬这个学生 敢于说出假期十分无聊,敢于写出自 己的感受,再同全班同学一起修改这 篇文章。学生受此启发,纷纷修改自 己的作文,有的写疫情期间自己日夜 颠倒成了“夜猫子”、父母如何抢购口 罩、学着网上那样在家旅游……文章 中抒发的情感也多样起来,面对突如 其来的疫情,学生有和父母分开的孤 独、害怕,有不用上学的窃喜,甚至 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不安,展示出 学生对这一突发事件独特的思考,真 正说出了孩子的心声。

在以“我的老师”为主题的写作 过程中,学生大多赞扬老师无私奉献, 教学有方,采用的事例也都是老师认 真批改作业,对学生循循善诱等雷同 的素材。在学生作文中的老师千人一 面,毫无特色,唯有一位同学抓住了 老师不修边幅的特点,生动描述了老 师一次衬衫扣子扣错引发的趣事,并 在文章中直言:“我们老师可真邋遢 啊。”于是,我在课堂上分享了这篇作 文,表扬了学生选材独特,敢于写出 自己的感受,再同全班同学一起修改 这篇文章。在修改的过程中,学生自 己也逐渐感悟到这位老师虽然生活中 有些不修边幅,但对待工作却还是十 分认真的。“张老师的手上、衣服上永 远都有红笔的印记,从未消失”,一个 生活“邋遢”,但工作认真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人物形象也更加真实生动。 通过引导,学生敢于在自己的文章里 说真话、诉真情,对于人物的塑造也 丰满起来,文章中抒发的情感也多样 起来,真正说出了孩子的心声。用真 内容,诉真情感,鼓励学生在作文里 说真话,让作文课堂更加丰富起来, 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阵地。

只有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实际 出发,写真事、抒真情,才能写出有 “真”的作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 在习作中追求真内容、真体验、真情感。

四、积累生活,作文能力真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 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 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 准》中也明确提出要求:“珍视个人的 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但生活中 的美妙一刻有很多,也是转瞬即逝的, 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把生活中的每一次 灵感都变成一篇作文。

平时的课堂作文训练是有限的; 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在 “双减”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能让作文 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那如何让学生 把生活中的内容、感受、情感以最简 洁的方式进行记录和展示,在简单高 效的训练中,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自己 的生活说真话,而且还要学会把话说 好,形成真正的作文能力呢?这是值 得老师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实践了几种方法。

(一)是写素材

素材即是把一天当中最有趣、最 印象深刻的生活片段用几句简单的 话写下来,一般不要超过 100 字。这 就比动辄四五百字的作文负担要小得 多,而且发挥的空间也比作文要大得 多,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 学生也 愿意写,可谓金句频出。有一个学生写去草莓园的经历,他发现草莓园里 的草莓很多都是一半白一半红的,于 是他写道:“草莓园里的草莓都是一 半红,一半白的。他们一定是被前来 摘草莓的人吓得脸都白了!”就是短 短的一句话,它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 活,是生活的真实内容,它又是学生 对于自己生活经历的独特感受,这不 就是实实在在地用自己的生活说真 话?这句话又是多么独特,充满了灵 性!教师要把目光从教材、考试转移 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引导学生找到 平凡生活中的美。语文教师要有一颗 童心去了解学生们当下的生活,对于 学生的独特表达,教师要多加鼓励, 独特的表达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独特的 审视,是“真”作文取得成功的重要 一步。

又比如学生在自己的素材中记录 下自己第一次做饼干的经历,在一次 测验中,遇到的题目正是“一次难忘 的经历”,由于平时素材中的积累,学 生在考试写作中有备无患,不会为了 作文选材而抓耳挠腮。写作得心应手 让学生更乐于表达,通过主动训练形 成写作能力。

\

(二)口头交流

叶圣陶先生一贯提倡“写文章就 是说话”。一天 24 小时,每时每刻都 有可能发生值得记录的事,为了进一 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可以让学生 进行口头的素材积累。但口头的积累 总是容易遗忘,自己说给自己听,作 用也不是很大,这时公开的口头交流 成为了不错的选择。每周确定一个主 题,请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演讲, 首先口头比起书写能在有限的时间里 表述更多的内容;其次,围绕一个主 题的公开交流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 活素材,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学生也 能受到启发,从而积累到更多素材。 比如有一次,由于开会,老师晚到了 10 分钟,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第二天老师便在班级里展开了“老师不在 的时候”的主题交流。班级里 48 个人 便有 48 双眼睛,他们看到了教室里的 “千姿百态”,短短十分钟,有人关注 到了有的同学已经按耐不住,与同桌 窃窃私语,有的同学拿出了作业来做, 有的同学还在座位下偷偷吃东西;管 理班级的小老师讲述了教室就像是一 个菜市场,描述了自己管理班级的艰 难;班长分享了自己去办公室找老师, 却发现办公室空无一人的无奈;更有 同学直言:“我想老师会不会被外星 人抓走了呢 ?”在这样的主题交流中, 学生对于素材的印象更加深刻了,而 且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着自己的生活, 积累了写作素材。再者,所谓“写文 章便是用笔说话”,那么,我想“口头 交流”便是“用嘴巴写作文”。在一次 次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文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积累生活,用素材和说话记录生 活中的点点滴滴,在一句话、一段话 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写作素材的积累, 在一次次简短的、片段化的训练中提 神学生的作文能力。这既减轻了学生 的负担,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可谓 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五、结语

写作是记录生活、展现内心世界 的一种方式,小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 中,只有积累生活、取材生活、依托 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才能写出好 作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当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 水”,学生才能写出“真”作文,真正 具有写作的能力,这样的作文充满了 生活的味道,也充满了灵性。

参考文献:

[1] 范优宝 . “生活化”为作文教学 带来灵性 [J]. 学周刊,2012(5):1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10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