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数形结合是带动学生思维发散的有价值思想,它既可以帮助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能 力,又能够在结合传统数学知识后,彰显出不一样的解题思维,确保了学生学习期间的趣味性和生 动性,是实用性极强的一种先进的数学思想. 现从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出发,指出它在课堂教学 期间带动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发展的基本原则、方向,以及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 : 高中数学;数形结合;解题;策略
数形结合可以说一方面属于一种数学思想,而 又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有突出实用价值的解题方法, 它可以让学生在解题期间,比较自然地拥有抽象与 形象思维,并使二者有机结合. 在针对高中生的解决 数学问题指导期间,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使用数形结 合思想,则可使之依附于具体的问题,实现学生解题 效率提升的目标.
1 数形结合思想的解题能力发展重要性
1 . 1 保持学生的解题热情
高中数学问题有时本身过于枯燥,其抽象性与逻辑性特征,让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手足无措之感. 然而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使学生了解数 、 形这两种数学基本概念,并使其对立与统 一 的关 系被灵活应用,则不但解题时的瓶颈被突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与高效地应对问题处 理任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问题中的数学知识呈现之灵活 性,并以生动有趣的视角,将这种灵活性在解题过程中还原出来.
1 . 2 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中代数问题之中,“形”的建立有越来越广阔 的应用空间,而几何问题之中,“数”的运算也有越 来越深入的应用机会,二者的有机结合,实际上给学 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教师借 此机会,进行数和形快速 、合理转化思想的尝试, 以及构建更为直观数量关系的思考,可对发展学 生解题能力提供平台支持. 学生将在转化数量关 系期间,同步感 受 到“ 数”的 运 算 功 能 与“ 形”的 直观功能,让二者的完美结合更好地服务于自我 解题时的推理 、演算 、总结及归纳工作,从而保证 数学问题的完美解决.
1 . 3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所提要求中,涉及到教师教 学时需持续进行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开发的努力,关 注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学生数 学核心素养加以培养的内容. 若教师忽略数学思维方面的训练,只注意问题解决及考试技巧,那么解题 指导过程难免会陷入于不利的境地,使学生的创造 性与创新性思维被局限. 为此,教师需要意识到引入 数形结合观念的价值,使之在解题期间,因生动和灵 活等特点,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思维体验,受此影响, 学生会掌握数与形的构建,还有融抽象数学问题于 形象化处理情境的有效策略,从而激发自身数学学 习的大量潜在能力.
2 数形结合思想促进解题能力发展的原则
在面对比较具体的数学问题时,若学生达到对于问题题干的合理分析要求后,便可以以直接或者 间接的方式,将数学知识朝图形角度转化与调整,并使这种转化过程变为问题解决的途径,而教师在此期间则应将数形结合观念渗入工作做好,以确保学生得以更顺利地整合形和数的关系,实现高效解题的目标. 在此过程中,师生应当 共同遵守如下几个原则.
2. 1 等价原则
所谓等价原则,即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时,需要保 证题目之中的条件和关系,在利用外形呈现时,不会 出现背离和偏差,始终以精细化的态度加以处理. 如 果违背这一原则,学生将有可能在赋形时,变化题目 条件内容,如扩大或者缩小定义域、值域等,从而导 致结果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 2 双向原则
双向原则即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时,应当始 终保持以形助学,用数解形的基本态度. 一般来讲,即需要学生从两个角度关注问题,而并不是仅于单一方面展开努力,从而防止在解题时误入错误渠道. 对于相当一部分高中数学题目来讲, 它们通常都有复杂化和综合化的倾向,这便要求 学生要利用图形和运算的同步认知来带动题目的处理.
2. 3 简化原则
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从本质上讲,其宗旨在于 让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简单. 若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指导,并对具体操作模式进行调整后,未能让数学题变 得更简单,甚至出现了趋于复杂化的倾向,那定然是 解题出现了问题. 例如在方程求解时有漏洞,或者图 形展示时有不足,这种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制造 了新问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 4 实用原则
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时的使用,目的在于解题, 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启用本思想时,需要保证 实用性原则的自始至终贯彻,也就是只有在满足实 践需求的指引下,才能使数和形相结合,所以,在难 度不是特别大,或者内容不适宜的情况下,应当避免 该思想及对应方法的使用.
3 数形结合思想促进解题能力发展的方向
3 . 1 集合问题
当面对集合问题时,借鉴数形结合思想,具有内容和方法上的便利性. 例如下题 : 已知集合 A = {x x2 -5x +6 > 0 },B = {x (x +1) (x-5) ≤0 },试 求 A ∩B. 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可先化简集合,再于数 轴内把集合 A 、B 所表示的区域绘制出来,接下来找 到公共区域值,得出 A ∩B = {x -1 ≤x < 2 或 3 < x ≤5 }. 本例实际上已经能够非常生动地展示出数形 结合先进思想的解题促进作用.
3 . 2 统计问题
在进行统计相关知识教学时,高中数学教师时 常需要让学生依据实际给出的数据,判断各变量间 的实际联系,而学生若面对计算量极大的数据时,采 用逐个展开计算的办法,很显然会影响到解题效果, 同时使其畏难、抵触心理升温. 这时教师如果借助数 形结合的思想,则能够助力学生产生对于本类问题 的高效、优质处理意识.
3 . 3 向量问题
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向量是不可忽略的关 键性内容,它的自身本来已经显现出较为显著的几 何意义,也就是可以依靠向量展开对于几何对象的 描述,像 :a .b =0 的几何意义为向量 a 、b 拥有彼此 垂直的关系,此外,a . a 可以表达为向量 | a | 的平方. 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应用的策 略,会在具体的向量教学活动期间,有效引导学生完 成向量数量积的认识,以及向量几何意义的把握任 务,以此突破向量代数性质的难点.
3 . 4 函数问题
函数在高中数学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 重,既属于考试必选题目,又会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检测方面发挥出独特价值. 而在相当多的函数解题 中,也均会应用函数图像,使之成为复杂问题简单化 的载体形式. 但同时,函数知识并非常见生活体验范 畴,学生学习并理解函数问题出现困难是一种比较 常见的现象,此时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把数轴、坐标轴 等看作学习者深刻感受函数方程式的必要工具,用 构建图形的做法,形象化地展现出数字意义,防止学 生理解困难问题的不易化解.
4 数形结合思想促进解题能力发展的策略
4. 1 数与形的直接结合
高中数学学习期间,部分数学问题在数量关系上是比较抽象的,这一 点人所共知,这在实际操作中,确实给学生的求解实际问题增加了难度,此时便 应当做好针对问题条件的充分分析与有效理解. 例如教师提示学生 :是否能够探索到其中的明显 几何意义,若是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策略来解决最好. 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便可以直接利用画图的形式,从已知条件出发,完成对于数量关系的重新审视,并依题目所给数量关系、限制条件突破解决障碍,这种策略在前述集合问题中,有 比较生动的体现.
4. 2 数与形的转化结合
高中数学学习时,将面对很多的数学问题,此类 数学问题无法直接看到其中所具有的几何意义,因 此可采取先变形再数形结合的方式,将题目之中的 数量关系向与图形相结合的角度转化,确保抽象问 题变得具象化,使题目拥有顺利求解的可能性. 关于 这一点,直线斜率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对于此类型 数学问题的解决,如果可以把所求问题转化成( a +d )/ ( b +c ) 的形式,便能够更加接近于直线斜率公式,依斜率几何解释完成规律变化的探索,从而突破 解题的瓶颈.
4. 3 数与形的联想结合
这里所说的联想,是在对题目信息中的数形结 合可能性进行挖掘过程中,增加类比环节,通过类比 的形式,找到隐含的数形结合关键点,在此之后通过 转化数学图形模型的形式,对数学问题加以解决. 此 种类比联想形式能够让原本复杂的解题步骤被简 化,同时也将便利于高中生的问题思考过程. 例如问 题 :已如 0 < a < 1,a | x | = |lgx |,试问方程实根个数是 多少? 这种综合化程度较高的问题,可以做适当变 化,在联想后基于有关函数图象,绘出对数函数、指 数函数等的图象,再从已学习过的知识出发,使根的 数目转化为图象交点数目.
数与形是数学学科内的两项比较古老和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能够于 一 定情况下做到相互 转化. 在高中数学教学期间,利用它们的这种转化可能性,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将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大的收获. 正是由于数形结合思想意义突出,因此需要教师在未来工作中投 入更多关注目光.
参考文献 :
[ 1 ] 沈中文.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与解题 中的有效运用[ J ] . 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9 (3 ) :76-77 .
[2 ] 袁玉环.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的应用分析[J ] . 明 日,2019 (09 ) :207 .
[3 ] 邓文华. 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的应用分析[J ]. 数码设计(上),2019(06) :64.
[4 ] 王霞霞. 数形结合方法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 实践[J ] . 学周刊,2020,10 (28 ) :107 -108 .
[5 ] 张文涛. 试谈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的运用[ J ] . 数学学习与研究( 教研版),2020 (4 ) :25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