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高年段学生写作谋篇布局能力不足,写作文常常是边写边想,边想边写,没有养成认真构思、整体构架的习惯,编写习作提纲是帮助学生谋篇布局、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我们可以关注中心立意、文体特点、写作特色等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编写习作提纲,进而培养学生写作中思维的发散性、逻辑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习作提纲,中心立意,文体特点,写作特色
《宋史职官志八》中说:“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意思就是说我们做事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与要害。写作文也一样,在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学生习作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学生写作的现状来看,有的立体架构能力不足,有的写作文常常是边写边想,边想边写,还有的甚至写了一半写不下去了……从而导致习作没有中心、选材不当、详略不分、描写无序等问题。我认为,导致习作这些弊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认真构思、谋篇布局的习惯,尤其没有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在小学高年段写作教学中,编写习作提纲是解决这种写作困境的一种便捷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所谓“编写提纲”,就是把习作内容提纲挈领地分为若干部分,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以合理的形式,编写成的文章的整体框架,是全文的缩略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编写提纲来构思立意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编写提纲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进行指导。
一、关注“中心立意”编写提纲,培养“思维发散性”
萧统说:“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文为本。”“以立意为宗”,说的就是写文章要讲究立意,立意也就是要把文章的魂找到,这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文章的宗旨,不能没有。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来指导学生编写提纲。
例如六上第五单元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教学这次习作时,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意思来编写提纲。中心意思就是这个汉字组成的一个关键词或者一句关键句。围绕这个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来选择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几个不同的方面,可以是一件事中几件小事。根据本单元中的前面两篇课文,学生已经知道了《夏天里的成长》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从生物、事物、人几个不同方面来写的;《盼》一课则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盼”,写了一件事例,把这件事的经过部分用几个小事写具体的。有了这些课文教学的铺垫,学生本次习作编写提纲也有法可循。课上指导学生学着这两篇文章的构思来编写习总提纲。
看,同样是一个汉字“寻”,却“寻”出了很多的不同。首先,中心意思不同,一个中心意思是“我寻到了人间的真情”,另一个中心意思是“我寻到了母爱”。其次,结构不同,一个选择的是几个方面来写,另一个选择的是通过一件事来写,把经过部分写具体。再次,逻辑不同,一个是并列的三件事,另一个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一件事。因此,即使是选择同一个汉字,编写的提纲也是完全不同的。但不论哪种结构的提纲,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发散开去,这一点是不变的。由此可见,在指导学生编写提纲的时候,我们可以关注文章的中心意思,围绕这个中心意思来按照不同的结构编写提纲。在编写提纲的同时,学生习作的大致思路清晰可见,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在编写提纲中得到训练。
二、关注“文体特点”编写提纲,培养“思维逻辑性”
文章的文体特点是指文章所独创的写法,是文章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不同的文体在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内容选材、语言运用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那么在指导学生编写提纲的时候,我们也要关注不同文体的特征来指导学生编写习作提纲,这样才能在遵守共性的同时彰显个性。
(一)小说类:紧扣小说要素编写提纲
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学样式。小说刻画人物深入细致,情节完整复杂,环境描写具体充分。基于小说的以上特性,就可以指导学生紧扣小说这三要素来编写习作提纲。
例如六年级上习作四“笔尖流出的故事”,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环境和人物,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来写一篇微型小说。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学习了《桥》《穷人》和《金色的鱼钩》三篇课文后,学生对小说有了大致的了解,即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因此,在指导学生写这篇习作的提纲的时候,我就充分关注到了习作的体裁是小说这一文体特点,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编写习作提纲。环境、人物书上提供了三组,学生大部分都愿意在书上这三组中任选一组来写,那么重点指导学生编写的就是情节这一部分。小说的情节是为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的,有曲折吸引人的特点。根据情节的这些特点,重点指导学生编写曲折情节部分。要求学生编写情节时,注意情节的曲折和扣人心弦。
从上面三个提纲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哪个提纲都体现了小说的特性,很显眼地给文章安排好了环境、人物和情节。因为环境和人物是教材中提供的,因此编写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难度,最难的是编写曲折的故事情节。在指导学生编写故事情节的时候,先引导他们关注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由这些鲜明的个性来设计合理的情节,还要关注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跌宕起伏,可以设置一些惊险的情节或是出人预料的情节,这样的故事才会曲折,才会吸引人。学生明确了这些,那么设置情节的时候他们都会考虑进去。
第一组学生编写的提纲情节吸引人,就体现在设置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给人以震撼的感觉。第二、三组学生设置的是用惊险情节来增加吸引力,第二组中的去告诉老师,第三组中的表哥上山采药差点掉入悬崖等情节可谓扣人心弦。读着这些情节,读者的心都几乎要提到嗓子眼上了,那么吸引人的效果就达到了。在这样的提纲编写中,学生学会了情节之间前后的联系,学会了情节与人物形象的联系,学会了如何让情节跌宕起伏,吸引人。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也在编写提纲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记事类:紧扣叙事顺序编写提纲
记事文以叙事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事件来表达一定的中心。记事文叙事一般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的,因此根据叙事类文体特点,可以根据事情发展顺序来编写提纲。
例如六年级上第三单元习作“让生活更美好”,要求从“微笑、诚信、梦想……”中选一个话题写,写清楚它是怎么影响你的生活的,写具体它让你觉得生活更美好的原因。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让生活更美好”,首先横线上的内容就是生活事例选择的方向,然后“更美好”的原因也要从事例中梳理总结出来,这样的习作安排既有事例证明,又有原因分析,观点更易让人信服。
从学生的提纲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学生整篇习作的结构,以及习作的内容。中间部分这位学生打算先写一件诚信的事,以一件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诚信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因。这件事按照三年级时就学过的写事一般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即起因、经过、结果来写,接着打算把诚信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因梳理出来作为文章结尾。这样一来诚信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因就写具体了,也写深刻了。文章这样安排,既有具体的事例说明,也有概括的论述,夹叙夹议更能把文章写深刻。
由此可见,记事类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编写提纲,顺应了写作规律,同时让学生对写一件事的一般框架有了进一步认识,用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逻辑思维在编写提纲中得到了提高。
(三)想象类:紧扣故事有趣编写提纲
想象作文,就是充分发挥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而写成的一类文章。经常练写想象作文,能够拓展思维空间,开启智慧之门。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编写想象类作文的提纲呢?我们可以紧扣想象情节来编写。
例如六年级上第一单元习作“变形记”,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换位思考,想象发生的故事。根据想象类作文特点,重点指导学生就“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用小标题的形式筛选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情节,从而梳理出写作思路。
这是一篇想象类作文,要求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自己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课上紧扣“经历”让学生任选一个题目来编写提纲。我抓住“想象类”作文的特点,以想象合理丰富的故事情节为抓手,引导学生把重点部分“经历”写详细,把“经历”中的情节以小标题形式梳理出来,进而形成提纲。中间部分可以是递进式,可以是并列式,因此学生的提纲即呈现出这两种结构。《小蚂蚁历险记》是故事情节一步步纵深发展,一环扣着一环,让学生体会故事情节之间的先后以及逻辑关系。《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的提纲是三个独立并列的故事,看似并列独立,仔细琢磨,也有内在联系:从上写到到下,从动物写到人,小作者安排的时候,也是刻意下了一番功夫的。从学生的提纲中,可以明显看出,学生要变形的事物、变形后的经历,以及重点部分是否写详细。不论是递进式还是并列式,这些情节都需要体现想象的合理和有趣,因为只有情节有趣,才能让自己的文章吸引人。有了提纲,学生把变形后的经历初步呈现出来,习作的时候就不怕跑偏了,也不怕写不具体了。当把故事写好了,那么想象作文也就写好了。
(四)状物类:紧扣事物特质编写提纲
状物类作文是通过描写一定物体的形状特征,表达作者的心理愿望。描述对象
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静态之物,旨在要求学生在描写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浓浓情感。对于这类文章,在指导学生编写提纲时,就可以抓住事物的特质,即事物的特点和品质来编写。
例如学习了六年级上第一单元《丁香结》一课,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由丁香花想开去的方法来写一篇习作,要求写清楚这样植物的特点以及由这种植物想开去的内容。课上指导学生编写提纲时,先与学生明确这是一篇状物类文章,根据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特点,要写清楚这样植物的外形特点以及它的品质。那么这次习作放在六年级《丁香结》这一课后面练习,又该学什么新本领呢?很显然是学习文章由植物特点想开去的方法,可以是想到人生哲理,可以是想到像植物一样品质的人等。
从学生的提纲可以看出学生写梅花的思路,基本上是仿照着课文《丁香结》的写作思路来写的,与课文不同之处就是借物喻人的手法,由梅花联想到了具有梅花品质的一类人,但这恰恰也是“由所读内容想开去”的
一种方法。这种想开去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与所写事物的特点或者品质有着紧密联系的联想。状物类文章在编写提纲时,我们就要善于紧扣事物的特点和品质引导学生想开去,这样的提纲,既关注到了状物类文章的特点,也关注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可谓一举两得。
三、关注“写作特色”编写提纲,培养“思维灵活性”
“写作特色”顾名思义是一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所体现出来的鲜明个性和特别之处。教师关注这些特有的写作特色也是指导学生编写提纲的一种方法。
例如六年级上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中,要求学生选一次活动写下来,写清楚活动的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在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下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本次习作,重点学习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一个场面,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本单元读写训练的重点。为了突破这次习作的难点:聚焦印象深刻的部分,关注点面结合的写法,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编写习作提纲。
从上面两个学生的习作提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写拔河比赛时,我们可以按照活动的过程,分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来写,这样的安排使文章中间部分非常丰满。在这三个部分中,印象深刻的部分显然是“活动时”,因此要把“活动时”这一部分重点来写。这一部分也是“点面结合”运用的好地方,在提纲中我要求学生把要写的几个“点”先罗列出来。这些“点”的选择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学生在拔河比赛中,选择了几个“点”:排头、大力士、小个子的、排尾,“面”就是观看的同学们。大扫除时学生选择了这几个“点”:扫地的某同学、拖地的某同学、擦窗的某同学、擦黑板的某同学、倒垃圾的某同学等,“面”就是所有大扫除的同学们。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点和面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多点罗列,也可以一点一面交织来写。不论哪种组合方式,都落实了“点面结合”这一写作要求,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转化成了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在提纲中就得到初步落实。
这样的习作提纲,突破了“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这一教学难点,并且在纸上形象地展显了出来。学生习作的时候按照着这个思路去写,就不怕没有“点面结合”这个写法了。善于关注习作要求中的写法来指导学生编写习作提纲,可以帮助学生在习作中很好地安排好教材中要求学生运用的一些写作方法,使得写法提前构思和安排好,习作时候就有了方向标,也就不怕学生写作的时候顾此失彼了。
综上所述,一篇优秀的习作离不开巧妙的行文构思和整体的立体构架。思维是写作过程的核心,而习作提纲作为思维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从中心立意、文体特点、写作特色这几个方面着眼指导学生编写习作提纲,有效地帮助他们梳理行文思路,构建立体框架,让学生的习作构思可视化,让学生的写作更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奇,林洪新.四则混合运算规则的样例学习[J].心理学报,2005,37(6):784-790.
[2]戴健林,莫雷.提纲策略对写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2002,25(2):167-170.
[3]魏星.习作教学新思维——2011年版课标解读[J].小学教学,2012,(7-8):13-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