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高效教学方法设计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4 10:06: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音乐鉴赏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力,现在的社会不仅需要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在音乐课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高效教学方法设计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有效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课程,高效教学
 
  音乐能让学生舒缓神经,帮助学生增强记忆力,还能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品味,增加学生的气质。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太多,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而音乐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还能让学生掌握新的技能,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素养,让学生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1]。
 
  一、设置疑问深入鉴赏歌曲
 
  音乐鉴赏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娱乐性,老师在教学中要以传递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辅,两者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音乐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能让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是一种艺术体现的形式。音乐鉴赏是听觉艺术,是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在听音乐作品的时候仔细体会其中的情感,回味其中的意义,放松自己的心情。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是一部分老师的疑惑之处,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更不知道怎样去鉴赏一个好的音乐作品。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音乐鉴赏课堂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欣赏音乐作品,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地品鉴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让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学深入探索音乐作品。
 
  在讲解音乐作品的时候老师也可以抛出疑问,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了解音乐作品,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这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老师只有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的时候,学生才会主动地探索音乐中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沉浸在音乐作品中,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品鉴欣赏音乐作品,和老师分享自己的感受[2]。
 
  比如,在欣赏到《上去高山望平川》这一个音乐作品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根据作品内容提问学生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这首歌像哪个地方的歌曲呢?它有什么明显的特点?让学生有想要了解这个音乐作品的欲望,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充满兴趣。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寻找答案,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掌握更多的知识,如,从歌曲的哪一部分区分是西北民歌,当学生说完自己观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学会从旋律和节奏等方面分辨西北民歌。

\
 
 
  《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更加高亢悠扬,让人听了以后有种舒展自由的感觉。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关于西北民歌的基本知识,老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西北民歌的音频让学生欣赏,给学生更多的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北民歌的特点。老师还可以找一些西北地区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当地的风俗,促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保持住这份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投入在音乐作品中,去深入地品鉴欣赏音乐作品,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感想和独特的评价。
 
  二、结合教学技术鉴赏歌曲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只让讲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时间长难免学生会感到枯燥,而且下课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这样学生不但没有掌握鉴赏歌曲的技能,还对音乐课产生了抵触心理。所以老师要改变这样的上课方式,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将长篇大论的音乐理论知识变得简短易懂,将欣赏歌曲的过程变得轻松有趣,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鉴赏歌曲课堂中,有趣的过程也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目光,促使学生仔细品鉴欣赏音乐作品。现在的科技教学技术很发达,老师就可以在鉴赏音乐作品的课程上利用科技教学技术,它不仅可以减少老师搜集资料的过程,让老师的授课过程变的多彩有趣,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还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见解,更加地了解音乐作品。
 
  像多媒体教学技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多方面展示音乐作品,它可以让老师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加强老师自身的教学技能,让学生占据音乐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让老师起到组织、辅助和指导的作用。老师要组织学生参加鉴赏音乐作品的活动,从中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歌唱技巧以及各个地区的歌曲特点,辅助学生找合适品鉴歌曲的技巧和方法,增强自己的品鉴音乐作品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品鉴欣赏音乐作品,帮助学生解决在鉴赏音乐作品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3]。
 
  比如,在欣赏到《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展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给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冲击,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歌词中描写的情感。老师要让学生将自己比作故事中的孟姜女,站在孟姜女的角度去理解整个故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会,促使学生了解歌曲的故事背景。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合唱《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曲,让学生体会到在一个残酷的封建社会中,对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徭役制度会带来怎样的伤害,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孟姜女悲惨的命运,体会到孟姜女压抑悲愤的心情,促使学生对这个故事有最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在学生欣赏完歌曲之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说一说现在的社会和当时的社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在谈的时候又会对这个音乐作品有一个新的理解和感受,还能巩固一下上课学习的音乐知识。
 
  三、多样化教学多方面鉴赏
 
  音乐鉴赏不仅仅是欣赏歌曲,要从多方面来欣赏,真正深入地去了解歌曲。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搜索歌曲的资料,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的机会,在学生搜索的时候老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寻找方向,像这个歌曲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呢?它是作者在怎样的情境下创造出来的呢?这首歌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这首歌的旋律是怎样的呢?等等,老师给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在学生自己搜索资料的时候会对歌曲够一定的了解,老师在上课讲解学生就会有新的感受,让学生欣赏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
 
 
  老师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背景设置情境,并开设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加增强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还能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中得到片刻的轻松,以更好的心情和心态面对接下来的课程。在音乐课堂中设置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歌词中的各种情感,让学生可以用音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老师要合理的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主动参加到学习中去,调动学生的热情,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音乐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唱歌的技巧。在音乐课堂中设置情境教学可以激起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会主动地参加到课堂中。
 
  比如在欣赏到《辽阔的草原》这一首歌曲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先自己了解一下这首歌曲的基本信息,然后老师可以先放一首和这首歌曲有关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像降央卓玛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乌兰图雅的《站在草原望北京》、著名女歌唱家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等,在上课之前听歌曲可以迅速调整学生的状态,还能让学生进入草原的情境中,在欣赏之后老师可以问学生对西藏民歌有了解吗?在你们的眼中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自己知道的西藏民歌有哪些,向学生展示一些西藏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的比赛表演等等,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和老师互动。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改变自己的上课开头语,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去草原欣赏西藏民歌。”给学生不一样的感觉,让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在上课,这样学生就放松下来跟着老师的思路欣赏歌曲。
 
  四、结语
 
  现在的社会是快节奏的生活,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音乐是人们唯一的心灵寄托,它可以让人们暂时得到放松,而在高中的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还能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办法有很多,老师可以设置疑问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鉴赏音乐作品,结合教学技术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更加了解音乐作品,多样化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鉴赏音乐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吕鸿育.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五).2021:57-59.
 
  [2]刁蕾.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研究[C].“双减”背景下重温陶行知教育观座谈会论文集.2021:239-242.
 
  [3]陈玉.关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几点思考[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十).2021:620-6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835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