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电影《长津湖》叙事结构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3 11:16: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电影《长津湖》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安排,交代朝鲜战争起因以及我们为什么不得不抗美援朝的缘由, 通过支线任务及两场重量级的战斗场景,全景式展现了抗美援朝时期“长津湖”战役的史实,给观众以极为震撼的 观影体验。

【关键词】长津湖  叙事结构   电影

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 年中国毅然出兵朝 鲜,至 1953 年,经过艰苦卓绝的五次战役及第二阶段的防御战,把美帝军队从鸭绿江推回到“三八线”,赢得了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东线战场的“长津湖”战役,是 第二次战役中最为艰苦的战役之一。志愿军第九兵团在 零下 40 度的冰天雪地中,  与美军王牌陆战一师等部队 在长津湖一带鏖战,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 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 程最长的退却”,  志愿军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 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 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 了胜利基础。

2021 年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长津湖》把国人的目 光又带回到 71 年前的“长津湖”战场 。  电影《长津湖》故事讲得非常精彩,有扣人心弦的战斗场面,有志愿军战 士的悲壮牺牲,有血浓于水的战友兄弟情,有年轻士兵 的成长蜕变,也有兄弟戏谑的爆笑场景 ……观众沉浸其 中,收获了一场高质量的观影体验 。  电影《长津湖》时长 将近 3 个小时,是国产叙事电影少有的长篇巨制。但是,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并不觉得电影枯燥乏味,其巧妙的 叙事结构安排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原因之一。

\

一、拉长叙事轴线,交代战争起因

电影是一门叙事为主的艺术,  故事内容很重要,如 何讲故事也很重要。高明的导演和编剧通过巧妙的叙事 结构安排,能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拓展艺 术的表现空间。“长津湖”战役只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 主人公伍千里所在的第九兵团 1950 年 11 月初才入朝, 属于第二批入朝队伍,一般的叙事手法会以字幕或画外 音的形式,简单交代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为 保家卫国,毅然出兵,抗美援朝,然后画面直接切入“长 津湖”战役。这样的叙事结构好处是简洁明快,但观众代 入感较差,不能让观众真正理解我们为什么抗美援朝。

在大陆已经解放,  全国已转入和平建设的背景下, 又要出国和最强的敌人打一仗,为什么要打这场仗?  这 个问题回答不好,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看电影的观众 也是没有同理心的。电影《长津湖》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 安排,拉长叙事线,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  电影一开 始,展示给观众一副江南水乡的湖上美景,吴京饰演的 解放军战士伍千里坐船回家探亲 。伍千里对父母说“大 陆全部解放了,仗都打完了”,要种地建房过和平日子。 但这时朝鲜战争突然爆发,美帝出兵干涉,悍然把战火 烧到鸭绿江边,并轰炸我国境内城市 。  为保和平、保家 乡,中国人民没有选择,只有毅然抗美援朝。

在电影《长津湖》中关于为什么出兵朝鲜,并没有过 多高大上的说教,也没有那么多的政治动员,对于普通 战士来说,有的只是朴素的思想认识:刚分的两亩地,不 能又被抢走了!  所以,伍千里等解放军战士为保卫胜利 果实,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踏入朝鲜战场 。  当然,电影也 从国家层面展示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在电影中,毛主 席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主席还说:我们今天打 这场仗,就是为了后代不打这场仗!

所以说,  这部电影通过拉长叙事线的结构安排,在 开头部分颇为详尽地表现了普通士兵对抗美援朝的朴 素认识以及国家出兵决策过程,  交代抗美援朝起因,使 得观众对志愿军战士产生了深深的心理认同感。

二、运用补充叙事,交代连队历史

在电影《长津湖》中,主人公伍千里所在的第七穿插 连是以英雄群体形象出现的,  有智勇双全的连长伍千 里、有已退役但还是返回部队的七连指导员梅生、有擅 长使用迫击炮的雷公 、有勇敢的火力排排长余从戎、有 弹不虚发的狙击手平河等等 。第七穿插连作战英勇,机 动灵活,敢打胜仗,但这个连队不是凭空产生或临时组 建的,这些战士的英勇顽强也不是突然就有的,因为他 们来自过往的战斗历史,来自连队自己的光荣历史。在表现一支登上朝鲜战场的连队时,如何把连队的 过往历史交代清楚呢?导演在电影《长津湖》的叙事结构 安排上,巧妙地运用补充叙事的手法,清楚地交代了第 七穿插连的历史 。在北上的火车上,对新兵伍万里举行 入列仪式,而伍万里的代号是 677,代表着他是第七穿 插连的第 677 名战士 。在连长伍千里的记事本上,清楚 地记着每名战士的姓名、代号,以及牺牲战士的牺牲地 点 。那些牺牲的地点有孟良崮、陈官庄、上海等等,观众 自然明白,英勇的第七穿插连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 战役、宁沪杭战役等大的战斗,牺牲很大,但第七穿插连 通过战争成长,越打越强大。在牺牲的战士中,还有这支 连队的上一任连长伍佰里,也就是伍千里的哥哥,他牺 牲在了淮海战役的陈官庄 。解放战争时期,伍佰里和伍 千里兄弟二人共同战斗,而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又出 现了伍千里和伍万里兄弟二人并肩战斗,这也是一种传 承 。正是由于第七穿插连有光荣的历史传承,所以才能 做到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在严酷的自然及战争环境 下,英勇拼搏,奋勇杀敌,不怕牺牲,面对强大的敌人,出 色地完成上级部署的作战任务。

三、通过支线任务,展示士兵成长

在电影《长津湖》的中间部分,有一段浓墨重彩的支  线任务展现 。按照上级要求,伍千里所在的第七穿插连  要护送电台及人员到志愿军司令部。显然对于“长津湖” 战役来说,护送任务只是支线剧情,但这段支线剧情却  拍得回肠荡气,并且占据不少时长,比如浓墨重彩表现  出来的支援兄弟部队爆破敌人信号塔的一场战争戏。不  少观众感觉支线任务分量过重,以致“长津湖”战役表达  分量不足,  为什么导演要进行这样的叙事结构安排呢?  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通过支线任务,展现普通士兵的成长历程。

如果说连长伍千里是电影的第一主人公,他的弟弟伍万里就是第二主人公。伍万里是偷跑去部队参军的新兵,他对战场的惨烈一无所知,在战场上面对死亡时又充满恐惧。比如第七穿插连在过河滩时,突遇敌机来袭, 此时的伍万里展示给观众的是面对死亡的恐惧。在援助 兄弟部队与敌战斗时,本来应随雷公行军的伍万里又返 回作战小组参加战斗,此时的伍万里已经部分克服对敌 的恐惧心理,但在与敌人正面交锋时,伍万里手拿着军 刀却又有些胆小怯懦 。  这些都是对战场新兵的真实展 现,而新兵只有经过战火的淬炼才能成长起来。所以,这个支线剧情让伍万里这样的新兵通过真正的战斗浴火 重生,打出信心,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志愿军战士,所以才有了电影后半段伍万里在“长津湖”战场围歼“北极熊 团”的出色发挥。所以,电影《长津湖》在叙事结构上安排支线剧情是 必须的,支线任务让年轻士兵成长,如果没有支线任务, 战场新兵伍万里在电影后半段的英勇表现是立不起来的。

\

四、叙事有详有略,完整交代战役

电影《长津湖》的重头戏,显然是电影后半段围歼 “北极熊团”和“下碣隅里”美军基地两个大场景,这两场 战斗场景以及围绕这两场战斗的部署占据了最大叙事 篇幅。在这两个战斗场景中,为了达到战斗的突然性,在 零下 40 度的极寒天气里,志愿军战士爬冰卧雪,啃冻土 豆充饥,以极强的意志力实现了战役目的 。  当冲锋号响 起,  漫山遍野的志愿军战士突然出现在敌人的近前,给 敌人以强大的心理震撼 。虽然敌人凭借优势装备固守, 但志愿军战士面对强敌冲锋时如猛虎下山,  敢打敢冲, 机智灵活,为了胜利不怕牺牲,终于赢得了这两场决定 “长津湖”战役胜败的战斗胜利。

围歼“北极熊团”和“下碣隅里”美军基地两个大场 景在电影中的叙述非常详尽,既有群体英雄形象,也有 孤胆英雄,既有室外的激烈战斗,也有伍千里、余从戎、 谈子为与敌人在室内打斗的场景,还有雷公为引开敌机 轰炸而悲壮牺牲的感人场面。

在“长津湖”战役的后半段,部分敌人凭借优势的机 动装备进行大退却,我志愿军战士奉命阻敌,观众耳熟 能详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故事,以及趴卧在雪地上 冻死的“冰雕连”故事均发生在这场战役。电影《长津湖》 对于观众熟悉的故事没有过多着墨,在表现战斗英雄杨 根思以及“冰雕连”的画面时,叙述较为简略,仅用数十 秒画面进行展现。兴南港追击场景也只是展示了美军军 舰驶离港口,志愿军战士欢呼胜利的场景,也没有对发 生在兴南港的战斗展开呈现。在“长津湖”战役同一个场 景里,从叙事上说自然不能凡事面面俱到,所以在叙事 结构安排上有详有略,整个战役得以完整交代。

当然,  作为一部表现朝鲜战争的史诗级长篇巨制, 电影《长津湖》还有一些地方表现得不够完美,如让观众 诟病的人海冲锋战术,没有显现朝鲜人民军和韩军的形 象等等 。  总体来看,电影《长津湖》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 安排,清楚地交代了战争起因,第七穿插连的历史、志愿 军新战士的成长,以及“长津湖”战役的战斗过程,完整 全面展示了“长津湖”战役的历史史实,是一部高水准的 战争叙事电影。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83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