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基于初中英语听力课堂的现状,尝试将图示理论运用至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浅述图示理论 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及实践策略。
【关键词】图示理论 听力教学 听力理解
听力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课程标准》 将听划分为输入活动,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获得大量 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的,而听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 的最重要的渠道 。 然而听力不仅仅是简单的获取信 息,辨别信号的能力,而是一个解码有声信号之后意 义再构建的信息处理过程。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新目 标》教材中,听力材料大多围绕某一个单元话题进行, 单元话题涉及面广,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知 识,还需要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 。但在听力教学课堂 中,教师多采用“听-核对答案-再听”的传统教学模 式,忽视了听力语篇与听者、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 动态过程,听力的过程本应该是一个主动接收处理信 息的过程,却变成了被动输入的活动。 以认知心理学 为基础的图式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新思路,发挥学生 在听力理解中的主动性为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提供 了理论指导。[1]
一、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
(一)图式理论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 Bartlett 在其著作《记忆》中提 出了图式理论。他认为图式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 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 极组织 。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听者并不是机械地利 用听觉接收信息,而是通过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识对输 入信息进行能动性地处理。由此得知当听者的背景知 识越丰富,图式也能够越完善,能有效预测听的内容。 在听力过程中,预测不断地被否定、证实或完善,直至 最终完成对所听材料的理解并创建新图式。
(二)图式理论对初中英语听力的启发
Anderson[2]认为“理解并非仅仅是接收,听者实际上在理解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需要激活各种类型的 知识,并运用它们来理解说话者表达的真实意图。”这 与图式理论的观点一致, 即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 候,需要能动性地激发已有背景知识,激活图式,从而 建立新图式 。 图式理论强调 “自下而上 (bottom-up processing)” 的 资 料 驱 动 和 “ 自 上 而 下 (top -down processing)”的概念驱动加工两种处理方式。 自下而上 的处理方式是指由新的具体信息启动并激活底层的 图式,并逐步聚合成较高层次的图式 。 自上而下的处 理方式是指在听的过程中不断激活图式知识以及语 境知识以完成理解。
二、图式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一)图式的预测作用
预测是指学习者在接收听力信息前,根据已知信 息对听力内容进行推理猜测。当学习者听到某些熟悉 的内容时, 将所听内容与已有的图式相关信息匹配, 则能够有效预测后续听力内容。若听力内容与其预测 相符,则能够减轻学习者的听力焦虑,更好地获取接 下来的信息;若预测出现偏差,则能够引起学习者的 听力兴趣,刺激听者纠正偏差,获得正确信息。
(二)图式的补充作用
当听力的内容省略了部分常识性的背景知识,若 这部分内容正好与学习者已知图式相匹配时,学习者 则能够利用已知图式构建完整的信息链从而更好地 理解听力内容 。 如:Lucy felt hungry. She went to the school canteen. She paid for the bill and left the school canteen.在听的过程中,听者会匹配已知图式将 Lucy had meal in the canteen 这一信息加入自己的理解中。 同时也要求学习者扩大知识面和丰富信息量,在碰到抽象信息时,能够运用自己的已知图式降低听力信息 难度。
三、图式在听力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基于以上作用,图式理论能够在听力活动中起到 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 自觉激活自己的图式,使听力内容与学生已有图式联 系起来,我们将这种激活程序称“激活图式”。激活图 式在已有图式和新图式对当前输入信息的正确认知 之间起衔接桥梁的作用,如图 1 所示[3] 。为了能够有效 发挥图式的作用,在听力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设计相 关活动。
(一)引导学生涉猎课外知识,丰富已有图式
在听力中涉及到跨文化或科普类知识的内容往 往对于学生是难点, 不少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 很难激活已有图式构建新的图式 。在课堂中,教师可 利用视频或其他多媒体手段进行直接讲解,也可以在 听前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的听前背景资料查阅的任务, 丰富已有图式,使学生为理解材料做好知识和心理铺 垫。在课外,也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课外知识。
(二)设计听前活动,激活已有图式
在听前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听力材料配 图,同时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通 过这种方法来激活学生已有图式。例如,在人教版《新 目标》八下六单元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 tains 听力材料中,学生对于愚公移山的故事已经有大 致了解,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片,通过询问 Who were they? What were they doing? What happened next in the picture?等问题,帮助学生激活已有图式。
其次,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听力材料的标题和 提示信息 brainstorm。如表 1 所示,在中考听说机考的 听填信息题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听前对话题 Benefits of a part time job 进行 brainstorm 及小组讨论 激发学生的已有图式;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对左侧的提示信息进行讨论,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 听力材料的要点和说话者的逻辑。
(三)利用形式图式,把握文章整体框架
在故事类的听力文本中, 故事的发展一般是按照 时间顺序或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 。在听力中,教师启 发学生注意时间信息或故事要素信息 (Who-when- where-what-why-how), 通过激发其大脑中的形式图 式,串联整个故事事件。如,《新目标》九年级十一单元 Section A 2a 听力材料中, 教师可在听中设计询问故 事要素信息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故事整体框架 聚焦故事事件,从而捕捉故事情节。
四、结语
听力理解不是一个被动输入的过程,而是需要听 者与听力材料进行有效互动。已有图式在此互动中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应当引 导学生在课外丰富图式储备,听力过程中主动激活已 有图式,从而降低听力焦虑,提高听力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稳.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J].黑 龙江高教研究,2005(7):148-15
[2]Anderson, A&Lynch. T. Listen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3]李智敏.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 用[J].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20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