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影响农村社区教育流动课堂实效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09 11:17: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多年参加农村社区教育流动课堂教学、调查走访村民,对课堂实效性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一 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农村流动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相应策略建议,如“合理选择+精心培育”优 化课堂师资、“紧贴时代+村民需求”充实课堂内容、“示范操作+典型引导”创新课堂形式、“调查测评+反馈总结”提 高课堂质量,为新时期优化流动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  流动课堂   实效性  影响因素  对策

农村社区教育流动课堂是教育村民学习时事政治、 文明素养、科学技术、致富本领等内容的主要渠道。课堂 教学质量与实效性,直接反映党和国家对村民的关爱和 服务力度,也反映村民对党和国家政策措施的接受和支 持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 施,影响村民致富速率。因此,分析影响农村社区教育流 动课堂实效性的因素及解决对策迫在眉睫。

\

一、影响因素

1.思想认识欠缺

农村具有面积大、人口多、居住分散、村民文化水平 参差不齐等特点。当地政府重点关注农村特色产业的发 展及村容村貌的硬件改善,而对流动课堂不够重视 。在 组织上,没有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使基层干部及村民 认为流动课堂是上级安排的政治任务,甚至认为可有可 无。在资金上,没有专项指标,不利于教学及实效性的发 挥。在管理上,缺少课前、课中与课后的组织协调管理。 课前对村民需求缺少必要的调研,开设的课程不适合村 民的“口味”;课上缺少互动性、引导性和操作性,再加上 没有考核和监督,导致村民自愿参加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不高;课后对于村民掌握程度、应用效果缺乏调查反馈, 导致村民对流动课堂没有信任度,更谈不上课堂实效性 的提升。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大多数来自普通中小 学,有的教师对社区教育一无所知,根本不清楚村民的 学习特点;  有的教师对授课内容只能讲点基本知识,传 达文件信息等 。一所农村社区教育中心专职人数至多 10 人,  一般几个人,  导致流动课堂的师资力量严重不 足,很难组建一支能满足村民各类需求的专业流动师资 队伍。因此,通过各种渠道,有的招募本镇社区教育志愿 者,尤其是“土专家”“特长村民”;有的聘请城里专家,与 村民难以沟通、了解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因人因地制 宜细化课堂内容,上完课后立刻离开,村民无法进一步现场咨询,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流动课堂的质量与实 效。

3.课程不接地气

虽然流动课堂给村民学习带来了交通方便,但给教 师们增加了工作量 。如果采用远程网络教学、智能多媒 体平台转播等形式,  这对于农村留守人群不太适合,由 于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不了解现代信息技 术,更不会使用智能技术。因此,教师们没有更多时间进 行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主要涉及宣传党的政策、季节 性实用种植养殖技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环境保护、 文明礼仪等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这些课程是老生常谈 的话题,宣讲理论知识多,没有较好地结合民生生活进 行阐述,列举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案例及提供的现场实 际操作都很少,村民听后一知半解,甚至有的不受欢迎。

4.激励手段单一

第一,  对教师的激励主要表现在绩效工资考核上。 平时对教师的授课次数、内容创新、质量评价等没有详 细记载,很难衡量教学水平、讲授技巧、村民口碑以及实 际效益等,因此奖惩差距不明显。第二,对村民的激励主 要表现在物品集中发放上。授课教师没有重视村民的学 习收获、知识吸收消化与应用,更没有评选出优秀学习 村民及学后创业就业致富典型者等,  因此文化水平不 高、参与不积极的部分村民对流动课堂的教学内容置之 度外 。第三,对政府的激励主要表现在全年受培训村民 数量考核上 。流动课堂没有纳入基层党建考核项目,考 评办法和奖惩机制不完整、不严谨,上级政府难以对流 动课堂进行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尤其是对教学效果进 行判定。


\
二、解决对策

1.“合理选择+精心培育”优化课堂师资

(1)合理选择。流动课堂内容涉及到人文素养,可遴 选本镇道德典范和乡贤人士宣讲,他们虽然缺乏教学经 验,授课过程不尽完整,但在村民心中德高望重,采取讨论交流、现身说法等教学手段促进村民素质提升 。涉及 到创业就业,可遴选参加培训后创业成功人士和有创业 培训资质讲师授课,他们既有丰富的创业理论又有亲身 经历,能为村民科学设计可行性的创业实施计划书 。涉 及到农业实用技术,可遴选农业合作社和农场主负责人 上课,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切合基层实际, 把田间一整套培管技术传授给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激发 学习兴趣 。所以,流动课堂的教师不局限于社区教育专 职老师,只要有某一专长、乐于交流奉献的村民都是老 师。

(2)精心培育。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特点,可精选创业 领头人、技术明白人、致富带头人到先进地方参观学习, 回来后讲解新技术、传播新信息、交流新业态等。这些人 虽然不是流动课堂教学的正规教师,但他们了解当地实 际状况,思维敏捷,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 分享创业的酸、甜、苦、辣,尤其是科技致富本领。这不仅 接地气,而且受村民敬佩 。把这些接受过培养的优秀人 才聘请为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在条件允许下发放考核奖 励。社区教育中心也可选拔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尽 职尽责的专职教师外出,参加新时代“三农”系统知识培 训学习,逐步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优秀教师队伍。

2.“紧贴时代+村民需求”充实课堂内容

(1)紧贴时代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无德不 立,国无德不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 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可以说,道德文明是 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  因此,流动课堂要雷厉风行增加公 民素养、法治社会、社区治理、科学技术、创业再就业、职 业技能等课程内容,使课堂呈现更多的教育元素,深度 融入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着力为提升农村文明和谐水平 与社会治理能力服务。

(2)村民需求。针对本镇区域性特色产业特色经济、 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预防问题,开展种养技术推广及防治 方法 。坚持“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原则,避免 高高在上的驾空教学,尽最大努力满足各类人群各项需 求,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村民满意度 。另外,重点服务好 农村老人,必须遵循习总书记倡导的培养“有作为、有进 步、有快乐的老人”指示,从偏重“有快乐”转向引导老年 人学习智能技术,跨越“数字鸿沟”,共享信息化发展成 果,体现知行合一的学习本质,以学以致用、融入群体、 服务社会为目的。通过多种途径,为蓝天保卫战、群众性 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青少年校外教育等贡献 余热,充分体现老年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3.“示范操作+典型引导”创新课堂形式

(1)示范操作。流动课堂内容包罗万象,如涉及政策 法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感人事迹报告等内容,可在各 村居民学校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讲,如案例式 分析、情景式教学、答疑式解读等,让村民在故事中、在 讨论中学新知识、获正能量。涉及实用种养技术,可到生 产第一线(产业集中区、养殖大户家、种植示范基地、田 间地头等)进行演示讲解,让有相关需求的村民身临其 境体验,即学即用,容易理解掌握 。也可利用农闲时节、 茶余饭后等时间,  根据需求随时到达指定地点或线上 “一对一”视频指导,如农村家庭聚会后宣讲移风易俗知 识、晚饭后辅导健身操、线上实时示范办公软件的使用 与解答村民的疑问等 。一切从村民利益出发,这样流动 课堂才有生命。

(2)典型引导。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一个好人就是 一盏灯 。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榜样作用,用好先进典型这 个最鲜活的教材,激发村民向上向善向美的动力,推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课余时间深入挖 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创业带头人、科技致富人、优秀 村干部等“新乡贤”,撰写带露珠、冒热气、粘泥土、感染 人的农村故事,在流动课堂上作为优秀案例讲解,也可 组织艺术人才编写相关故事、形势政策等文艺剧目,组 织说唱团,通过歌曲、舞蹈、相声、快板、小品等灵活多样 的形式,让村民爱看、想看,切实增强流动课堂宣讲的感 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真正让村民学到“真经”。

4.“调查测评+反馈总结”提高课堂质量

(1)调查测评 。在教学前走巷串户调研,拟定“课目 单”,  通过现代多媒体智能平台发送,  村民可根据需要 “点菜上课”,实施“预约式”教学,让教学接地气、有收 获、见实效 。  同时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必须加强过程管理和阶段考核,考核与评先评优、绩 效工资、职称职务晋级挂钩 。在每次授课后让村民对教 师满意、一般、不满意进行详细评价,并记录于册 。一方 面督促村民听课要认真,另一方面鞭策教师不断改进教 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提升专业水平。

(2)反馈总结。流动课堂教学完后,务必不间断地跟 踪了解村民知识掌握和应用,以及教师解答村民咨询问 题等情况,  包括村民的建议与想法,  以便教师反思、总 结、完善教学计划及方式方法。
总之,  农村社区教育流动课堂应注重因需施教、因 人施教、因地施教,与时俱进、求新求变,把流动课堂教 育教学融入到各种载体活动中,促使流动课堂成为村民 喜爱的知识增长殿堂。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71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