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Construct "the Great Classroom of Film Education" Establish"Children Art Education Allianc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GHENG Jun-ling
(Zhongbei College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as been formally promoted into a national strategy and entered a new stage of overall acceleration. In this context,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Education is a new issue of the new subject. In recent years, most of the children's films have been produced by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companies in Beijing, and have little to do with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 the face of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group of "children" neglected by the educ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as the object of concern,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a "great classroom of film and Television Education" , thus further build "Children Art Education Alliance" , to promot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Children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Educati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a new idea.
Key words: Regional integrativ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great classroom of Film Education; Children Art Education; Children's movies
一 引言
今天,电影作为一种的重要艺术门类,为观影者拓展了多元文化视野,提供了更多的人生体验,也改变了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优秀的电影作品具有社会教化与文化传承的教育功能,因而影视教育也成了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与之对比, 我们反观儿童影视艺术教育现状,“儿童”和“儿童影视教育”却往往成了被忽略和被误解的名词。
在新时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文化艺术教育:一要奠定在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二要同现代科技同步共建;三要加强对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培养和塑造。”[1]2014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教发[2014]7 号),标志着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8 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和《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共构教育重点协作项目。会上达成共识,明确了在未来 3 年,长三角教育将率先在高教、职教、师资等若干领域深化协作、重点发力:在高等教育领域,探索建立长三角跨区域联合实验室,形成需求导向的联合共管机制。“新时代的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应当‘聚焦高质量’,在最具优势领域首先开展合作;应当‘聚力一体化’,在若干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应当‘率先现代化’,在标志性领域实施引领性合作。”[2]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为提升长三角区域儿童影视艺术教育水平,笔者提出构建“影育大课堂” 和“儿童艺术教育联盟”,从而推进长三角区域儿童影视艺术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 长三角区域儿童影视艺术发展现状
杜威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 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然而,我们整个社会,不独是长三角区域,显然都还欠缺对此观点的认识,大多数人都还把儿童视为“未长大的成人”,未能充分认识到“童年”本身的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儿童”的现状。学校 School 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schole,意思为“闲暇”。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压力巨大,中小学生们正如《摩登时代》里流水线上的工人,各门功课把他们变得麻木而机械,孩子们的童年正在变成灰色。在学校中孩子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语数外这类主要学科中,就连仅剩音乐、美术这样的校内艺术教育课堂都很难保证数量,更勿论质量。而在校外,家长们带着孩子游走于各个培训机构,也多是冲着考级而去。社会上的艺术培训机构更是鱼龙混杂,艺术更多地是被当做是“术”,孩子很难享受到 “艺”带来的幸福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不客气地说,中国虽有上亿的儿童,却没有儿童电影市场;中国虽有过儿童电影的优秀作品,却没有其群体的生存条件;中国虽有政策扶持,却少有优异的儿童电影作品出现。提到“儿童电影”,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是 1963 年的《小兵张嘎》、1974 年的《闪闪的红星》、1988 年第一部儿童科幻片《霹雳贝贝》以及1988 年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中国电影已历经七代导演,然而,能给观众留给印象的儿童电影 却不足十部。而反观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迪士尼每年 都拍出一系列精品儿童电影惊叹全世界,《哈里·波 特》席卷全球 78 亿美元票房,伊朗儿童电影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诞生了像《小鞋子》《谁带我 回家》《黑板》等一批蜚声国际的儿童电影……那么, 儿童电影在中国较长时间内都得不到市场的青睐,其 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其根本原因在于 创作资源的匮乏,市场上缺乏优秀的儿童电影剧本。剧本是一剧之本,如果没有好的剧本,一部影视作品 就如同无源之水。目前从事编剧行业的大多都是成年 人,中国儿童陷入繁重的课业之中,从而导致市场上 出现的儿童电影剧本往往是成年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创 作,剧本创作阶段少有儿童的参与,编剧的视角是从“成人视角”看“儿童”,缺乏儿童的视角和对儿童精神世界的真实体验。更重要的是,很多儿童电影的编 剧从创作初期就带着一种“教化儿童”的使命感,导 致儿童电影担负太多责任,而在艺术性的追求上不得不采取退而求其次的创作态度。相较于成人的电影, 儿童电影的稿酬较低,这也是行业内部很多编剧不愿 写儿童电影剧本的原因。同时,儿童电影的导演人才, 长期以来也处于极度稀缺的状态。在儿童电影的这个 领域中,中国目前没有一个叫得响的电影导演,这不 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讨好 教育、却不讨好儿童的儿童影片是很难引起儿童观众内心共鸣的。艺术创作者不尊重身为观众的“儿童”,这是目前中国儿童电影最大的硬伤。但是,如果我们 不能拍摄出令儿童喜爱的儿童电影,就等于把我们对 未来的影响力交给了其他国家的影视创作者,这是一 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在今天这个视觉时代,我们有必 要重新认识儿童影视作品的价值,无论是商业的,还 是艺术的。
笔者欣喜地注意到,近年来,一部分电影人开始关注“儿童”这一群体,一些优秀作品开始陆续面世,尤其表 1 中提到的作品。
参看表 1,笔者一方面为国产儿童电影感到欣喜,尤其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了近 50 亿的票房, 可见“儿童电影”是一个值得开掘的富矿;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上映的这几部电影多为北京的影视公司出品,与长三角区域的影视公司关系不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儿童影视教育实践” 的现状。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针对“儿童影视教育”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我们看到,2013 年,“香港独立电影评赏学生工作坊”选 拔了部分中小学生从事电影创作或影评写作。其后, 一批中小学生们拍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电影,也同 时有一部分优质的影评问世,中小学生成了香港电影人眼中香港地区影视创作的“后备螺丝钉”;2015 年,由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首届 “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在北京举行,其主题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 年”。电影周通过观影和评选“我最喜爱的影片”为 主要方式,让中小学生感受影视艺术的魅力,同时完成了一次影响较大、范围较广的影视艺术教育实 践;2017 年 12 月 8 日,上海举办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沪上多所中 小学开始探索以“电影+”的方式打造新的课堂形式, 让多门学科与“电影”融合,“电影+语文”“电影+艺术”“电影+美术”……这种“电影+”的艺术教育形式让“影”领成长成为了一种可能。上海地区的这一次艺术教育实践,也为长三角区域的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实践方面,目前我们有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教育实践经验,其良好的效果让我们看到了其中大有可为的空间。
三 何为“影育大课堂”与“儿童艺术教育联盟”
“影育大课堂”是笔者首先提出的一种影视艺术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尚无相关提法。对于“电影” 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模式,尚无学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那么,何为“影育大课堂”与“儿童艺术教育联盟”? 在笔者看来,“影育大课堂”可以参照上海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的模式,以“电影” 为媒介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以“电影+”的方式, 探索更多电影与其它学科深度融合的课程。比如“电影+语文”“电影+音乐”“电影+美术”“电影+历史”等,打造适合中小学生的全新艺术课堂;同时,以“电影实践”为抓手,将高校与中小学的影视艺术教育贯通,将学科之间的壁垒打掉,将地域的疆界打通, 将线上和线下的教育融合,由高校教师、专业人士以及电影专业的大学生等为教师资源,与中小学生形成真正的“教育共同体”。在各学科与电影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在观影的过程中, 在影评写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把“课堂”延展到教室外,把线上和线下的教育融合,形成一个大格局的“影育课堂”。
而“儿童艺术教育联盟”则主要是针对长三角区域的儿童影视艺术教育而言,力图整合长三角地区的影视资源以及教育资源,在更广泛的视野中, 在更大交流空间内,真正实现师资力量的共享和流动,并最终形成教育的合作与联动。
四 “影育大课堂”与“儿童艺术教育联盟” 构建基础
笔者之所以提出构建“影育大课堂”和“儿童艺术教育联盟”的设想,是基于影视艺术的特点、儿童心理的状态、目前的教育现状以及长三角区域的特点等这几方面的综合考虑。
从电影艺术和儿童的特点两方面综合考虑,构建以“电影+”和“电影实践”为核心的“影育大课堂”是可行的。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孩子们可以在电影中学习文学、美术、社会学、音乐等各门类知识,也可以从中学习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从儿童心理角度,儿童与电影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缘 性。正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依芙特·皮洛所言,有 些概念和体验,儿童完全可以通过非语词手段予以 表达。而电影与儿童思维存在一定的亲近性,电影使话语无法全面把握的内容跃然于银幕之上,便于 儿童理解。其次,从电影艺术的欣赏方式来看,其“可以群”的特点也较为适合来做艺术教育的推广工作。电影这种在公共空间集体欣赏的艺术,与校园环境极为契合;从儿童心理层面来看,“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主流的艺术形 式。作为光影一代的现代儿童,电影无疑是他们接受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从实践角度,这一代儿童动手能力极强,对于摄影设备的使用普遍较为有经 验,观影数量远超前代,这也为我们构建“影育大课堂”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同时,这一代儿童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的方式也是比较适合他们。可以说,对于这一代儿童, “影育”的方式对他们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当电影作为教育工具时,其所塑造的主题式学习情境,可以引发儿童自然的学习兴趣,并提供跨越文化与族群的分享经验, 以及特定的对话空间,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学习媒体, 它可以给学生者提供一种超越时空、身临其境的认知体验。况且,目前国外也有很多较为成功的儿童电影可供学习和参考,学习资料较为丰富。而“电影 +”的模式也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把学科知识通过与电影的重新整合,可以打造出更适合儿童心理的新课程。教师可以运用已知的教育理论,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洞察力,通过品味影片进而发掘出潜藏于光影背后最珍贵的价值与理念,并将这些传达给学生。这种教育方式显然比过去灌输式的方式更利于学生接受。这在大学生课堂已经得到论证, 高校丰富的艺术教育经验可供参考,教师资源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交流、共享 [3]。这些都从客观上为未来的构建“影育大课堂”提供了软件和硬件上支持。
最后,结合长三角地区自身的区域特点来看, “影育大课堂”和“儿童艺术教育联盟”的构建也是可行的。长三角不仅是我国经济最繁华的经济区之 一,也是国内高等教育的制高地之一。区域内高校 众多、名校林立,拥有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 长三角还拥有丰厚的影视文化资源,是中国影视全 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区域之一,也是影视项目“走出 去”最多的区域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江 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拥有影视基地总计超过 30 个, 其中以上海、横店、象山、无锡、吴江等较为知名。长三角也是中国电影消费市场的大票仓。”[4]2019 年, 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机制达成,参与合作的影 视基地有上海影视乐园、上海胜强影视基地、江苏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浙江东阳横店影视基地、浙江象山影视城、安徽滁州长城梦世界影视城等。这无疑为构建“影育大课堂”和“艺术教育联盟” 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基础。
五 如何构建“影育大课堂”与“儿童艺术教育联盟”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教育现状是师资力量的信息共享、流动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一体化,这需要从长三角区域来整体考虑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而相对灵活的流动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这也需要体制机制作为支撑和保障尽快完善。
那么,究竟该如何构建“影育大课堂”呢?传道授业与浸泡濡染,从来都是艺术教育的两大主要方式。英国的哲学家波兰尼将人类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明述知识,一类是默会知识。明述知识指可以借助理性、逻辑、语言、文字等明确表述的知识;而默会知识则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难以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认为:“这种默会认知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默会知识是前逻辑、前语言的知识。”[5] 那么, 针对明述知识,我们可以采取以“传道授业”为主的教育方式。这需要教师根据儿童心理特点编写教材、培训师资,通过“网上大师课”、优秀电影赏析等方式搭建学习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同时也要定期组织线下交流和分享。另外,针对各学科特点,以“电影 +” 的方式寻找电影与其他学科嫁接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实现对明述知识的融会贯通;对于默会知识,则主要是以“浸泡濡染”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我们不妨参照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教授著名的“泡菜理论”。即好的校园环境如同一缸好汤,学生进了这个环境, 好比泡菜原料投入汤料之中,时间一长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形成具有完整人格、健康身心、能力达标的高级专业人才。长三角地区各中小学一旦建立“影育基地”,就可以以浸泡濡染的方式帮助学生把观影、评影变成一种日常,帮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电影、思考电影。“如果说,艺术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提升默会能力、增加默会知识、深化对于明述认知的理解,那么,理论阐述与艺术实践的主次关系、实施顺序应该颠倒过来。起码,应该让艺术实践贯穿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6]
至于如何搭建“儿童艺术教育联盟”,笔者认为需要宏观整体布局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影视教育资源, 把区域内的高校和中小学均纳入考虑范围,以高校与中小学联动的方式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建立二者之间的远程互动教学与教研平台,推进教师、大学生培训联动平台建设,通过具体的培养计划、合作项目、大型赛事等方式把长三角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全盘布局,以项目带实践,以赛事带交流,灵活地进行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影视艺术教育。
综上所述,在全社会都在期盼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今天,让更多的儿童学习和掌握电影艺术的创作方法,让电影艺术教育真正走入中小学校园中,与现有学科进行新的融合,从而为少年儿童创造出更为丰富、更为精彩的精神世界, 无疑是艺术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追求 [7]。可以想见, 一旦“影育大课堂”和“儿童艺术教育联盟”建成, 对于从教者而言,将极大地丰富其艺术教育实践的内容,让校内的艺术课堂更适合儿童,同时让“影” 领成长成为一种可能;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影育大课堂”让电影艺术成为特殊的“教师”,用孩子们听得懂且喜欢听的语言和他们交流,他们会在欣赏和实践中学会文学、音乐、美术、摄影等多门类的艺术, 培养了他们丰盛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由此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 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8] 对于从业者而言,“儿童”的加入会让观众看到“童眼中的世界”,以儿童视角来拍摄他们他们的“童年影像世界”,有可能诞生真正受儿童欢迎的“儿童电影”,也可能诞生出一批优秀的儿童电影人才,这也为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后备力量;对于长三角区域的发展而言,以“儿童电影”为契机,也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贺利 . 影视传媒艺术与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05(09):57-59.
[2]颜维琦 . 触摸一个时代的多元与丰富 - 从“2018 收获文学排行榜”管窥当下文学写作 [N]. 光明日报 ,2018-12-13(5).
[3]梁琴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究 [J].
[4]杨恺 , 许晓青 . 港澳电影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孵化”未来 [DB/ OL]. 新华网,2019-06-22.
[5]邓线平 . 波兰尼与胡塞尔认识论思想比较研究 [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6]康尔. 默会认识论对艺术教育的启示[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03).
[7]郑传敏 . 贵州省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问题研究 [J]. 教育现代化,2016,6(4):244-245.
[8]杨宝树 . 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第一版)[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1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