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正逐渐朝着“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的教学模式发展。凭借网络的力量,教师和学生都不再受教室的束缚,也不再局限于课本教材,而是能够在更大的空间与范围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或学习方式,满足个体化、个性化的需求,进而推动我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以网络科技、自主探索与合作为主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进步与发展。为此,本文将基于教育,展开在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以期能够为实现“网络化”的课堂教学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曹徐丰.基于教育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2):170-172,176.
Research on One to One Network Synchronous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Education
CAO Xu-feng
(Jiangyin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Jiangsu Province,Jiangyin Jiangsu)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era,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greatly impacted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which is gradually developing towards the"one-to-one network synchronous classroom"teaching mode.With the power of the network,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no longer bound by the classroom,and are no longer limited to textbooks.Instead,they can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teaching or learning methods in a larger space and scope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ividuation and individuation,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a new education mode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cooperation on the road of modernization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Therefore,based on education,this paper will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one-to-one network synchronous classroom teaching mode,in order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network"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One to one network synchronous classroom;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mode
一引言
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当下,人们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愈加的增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一对一网络与课堂教学的同步却恰到好处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的多样化且便捷化。然而,这种模式的出现,尽管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好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诸如: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容易因网络带来的各种信息而分散注意力,难以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或是因网络信息的“膨胀”与日新月异,而容易轻视课本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偏见等等。基于此,如何建设更加完善的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只有合理地借助“一对一网络”的力量,发挥其优势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行业的全面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的真正提高。
二 界定“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模式”
就传统而言,一对一通常就被认为是单个对象构成的组合,如一位教师对一位学生这样。就本文来说,“一对一”并非全部指“人”,而是一位学生对接一个网络设备,且该设备能够有效地与课堂教学结合,形成一种“网络化”的教学环境。
总结而言,“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网络设备为媒介,教师借此将科目的专业知识整合并共享给每一位学生,并事先设计好教学方向与活动环节,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探索、互动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时进行资源与信息的交换,教师也能够针对反馈到的信息获取相关数据展开教学分析,进而更好的改善教学模式与方法[1]。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教育的实际需求,信息时代网络同步课堂教学发展十分迅速,这是一种从传统课堂延伸出来的一种网络教学环境,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通过开设远程网络同步课堂,能够很好实现的远程同步教学,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教学环境既具有传统课堂物理环境基础,有需要分发、同屏、录音、直播等技术支持,借助于这种教学模式,优秀教师可以在主课堂授课,其他教师可以在分课堂开展辅助教学,很好的打破了地域限制所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那么对于优质教育来说,其受益面更广。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化需求,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协作者,这不仅有利于其学习相关知识点,对于其个性化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 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自2002年我国正式开通教育方面的卫星宽带传输频道后,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的建设也逐渐发展完善起来。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学的多样化与便捷化提供了保障,为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这种模式的存在,创新了包括导学、互动等方面的教学模式,也改善了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促进了偏远地区教学体系的发展,使他们也能够共同享受发达地区所拥有的先进优质教学资源。使其在有限的成本下,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教学资源的有用价值。另一方面,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开始由师范类学校朝着普通高等院校的范围渗透与发展。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各大普通院校认可并接受,进而发展成为新的“以网络为基础,资源共享式”的新教育格局[2]。
四 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 多元化、互动式学习
“一对一网络”使得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网络设备端,如视频、音频、文件等,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自主的进行探究,最终选择合适自己的资源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够根据不同的知识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形成互动式的交流探讨模式,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利用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优势,使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课堂范围内,让“教”和“学”都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给了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进行学习,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极大创新,让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为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学生提供了与教师互动的平台。
(二) 教学更有针对性
网络与课堂同步的基础上,教师更加容易凭借网络设备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的想法与问题,进而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地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此外,“一对一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教师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全部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出来,在一定程度减轻教师工作量的同时,也为教师分析学生个体化的情况提供了便宜[3]。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学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学生,教师的教学进度只能保证涵盖到大多数学生,这样一来,对于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会产生困扰。但“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能够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进行学习进程的调节,还可以针对不懂的地方进行回放,知道弄懂为止。而对于那些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也可以快速略过,极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因此,可以说,“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
(三) 学生个体关注度增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最大的弊端就在于,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一旦“下课”,教师就无法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动态。而在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网络设备,在学生自己可以随时学习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实时关注到学生的动态,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更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网络,教师能够更及时的监控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通过师生之间互动的增加,教师能够进一步掌握学生学习中问题比较集中的内容,利于教师之后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复习课内容的设置。
(四) 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己
“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模式对教师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的教学模式的提出和采用,就要求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网络的优势,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否则也难应对教学现代化的局面。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这对教师个人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加了解现阶段学生的内心,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这都是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五) 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信息化的带动下,教育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手段都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改革开拓了思路。
五“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的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因此,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网络同步课程的,比如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还是应该通过更多的实践过程来提升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而不是过分地进行网络理论学习。
另一方面,“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的大力开展,让教师对网络教学产生更多的依赖,教师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将网络课程设计得更好,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环节。为了避免这种现象,首先要明确,“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辅助,而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毕竟课堂教学才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场所。有了网络的阻隔,教师有时候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未必能够做到了解。因此,教师要平衡好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关系,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和平台,但同时也不能放松课堂教学,让两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对于教育管理层面来说,要确保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的良好发展,应结合当前现状做好基础的环境、设备保障工作,还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区域校际互联网+教育平台,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于相关数据要积极开展分析,综合分析各个区域的学情、教情特点,并加以正确引导,从而实现各个区域的优势互补。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教师可以获取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但要真正发挥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的优势,还需要对各个学段学情资源分析予以重视,了解各个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不断丰富自身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实际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相关学习资料发放给处于不同地域的学生,学生可以在异地取得学习资料之后就展开自主预习,并在平台提供的论坛里讨论交流,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并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所关注的焦点,从而帮助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与教学计划,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课后同样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家庭作业及课件复习资料,学生在平台上收到资料之后自主完成,也可以在平台上回看之前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的方便高效。
另外,“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关注点不再放在课堂,造成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差,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也相对减少。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利用网络,平时多增加班级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提示家长要做好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的配合工作,虽然是一对一教学,但是毕竟是网络教学,教师没有办法实时了解学生课后学习状态,那么家长就应做好配合工作,协助教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帮助其顺利完成课后作业与课前预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结束语
现阶段,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趋势,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范畴,还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锻炼自主性与创造性能力。在不久的未来,随着网络科技的深入发展,一对一网络同步课堂的教学模式必将会进一步开拓课堂教学的空间范畴和教学形式,也将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袁文鑫.“互联网+”时代高校“三方两线”同步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8(07):84-85.
[2]姜辉.国际同步课堂的发展实践与建设标准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3):20-22.
[3]马戎.一对一数字化智慧课堂的优势与不足[J].青海教育,2017(05):48-49.
[4]汪学均.基于视频互动的同步课堂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杨俊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33-38.
[6]刘清杰.“同步课堂”教学环境支持与教学适应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7]魏雪峰,杨俊锋.同步网络课堂的理念、应用及未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4(09):93-99.
[8]张伟,季小峰.应用科技大学建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新风向——“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及其有效性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0):6-7+9.
[9]滕瀚.运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同步课堂教学的个案[J].中国远程教育,2006(04):63-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