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 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 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1]要实现 情感教学目标,不应该停留在浅显的、空泛的 层面。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文本,基于学情,重 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与文本深人对 话,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共鸣;在读懂的基 础上,结合作者独特的个性特点和人生经历, 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张岱的小品文被前人评 价为“短隽有味”,而《湖心亭看雪》又是《陶庵 梦忆》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这篇精于裁剪、余韵 无穷的佳作,表面看似轻灵优美,实际上却饱 含深意。教师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发掘文本背后 的深情尤为重要。
一、准确定位情感,读懂“痴”味
要唤起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投人,教师首先 要精准把握文本情感线索。《湖心亭看雪》是张 岱在社稷倾覆易代之际,追忆十多年前情景的 作品,倾注了作者人生经历和复杂情感。亦真 亦幻交织成的“梦”,包含了作者对淡远苍茫雪 景的沉醉和对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致追求,但十 多年后作者追忆成文,其内心亡国之痛,对人 生价值的追问等情感因素,更是不容忽视。
文中借舟子之口道出“莫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这句感叹,一个“痴”字体现了作者 “痴”于自然之景,“痴”于故国之思。作者痴迷西 湖夜雪,却又不止痴迷眼前景物。这正如王寿鑫 所说:“《湖心亭看雪》一文显然有着更为深刻的 文化内涵,它展示出张岱内心情感的纠结,更体 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的普遍文化心理。”2]而解读 作者矛盾交织情感,既“痴”于世俗之外的山水 雅趣,好似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又“痴”于内心 的黍离之悲,是帮助学生理解看雪的特别之处, 理解作者在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中的精神世界的 关键点。
二、聚焦文本矛盾,激发思考
促使学生读懂作者错综交织的双重“痴”情, 使师生、文本情感有效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 果,需要披文人情。本文主要写的两件事:西湖 夜雪和湖中偶遇。因此,首先梳理清楚西湖夜雪 的不同寻常之处,品味含蓄凝练语言,抓住作者 语言描写的空白、矛盾、断裂之处,通过激发、调 动学生的情感需要,感受雪夜之时的痴人痴景,才能促进学生和文本深层交流,充分感受作者情 感的张力,全面感知出于山水之外的痴人痴情。 借助以下教学片段可窥见一斑:
1.聚焦时间的特别之处
师:通过朗读第一段,你了解到的张岱,什么 时间去看的雪?
生:“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 “是日 更定”这些都表示时间。
师:作者写多年前尚在明朝时候的往事, 特意交代时间具有别样的深意,根据课前预习 资料的介绍,你对哪个介绍时间的词语感触最 深?
生:我对“崇祯五年十二月”这个词印象深 刻,作者用明朝的纪年方法,明朝已经灭亡,说 明他还是思念故国。
生:天很冷,“大雪三日”,然后人和鸟都不 见了,这样的雪天他一个人“独”往湖心亭看 雪,感觉他很孤独。独来独往,可能赏雪并不是 唯一的目的。
生:更定,雪天的晚上看雪应该是看不到 的啊丨那为什么这里还说“是日更定”看雪呢?
师:是啊,你提出的疑问很值得思考,在一 个大家会觉得根本看不见雪的时间去看雪,那 说明什么?
生:他很痴迷西湖的雪景。
2.聚焦作者行为的特别之处
师: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大晚上 独自去看雪?
生:超凡脱俗的人、情趣高雅的人、内心充 满忧愁的人。
师:还没走进描写雪景的片段之中,仅仅 抓住这几个关于时间的词,大家就感受到作者 不同俗流的面貌,“痴”迷雪景的张岱,孤傲出 尘的情怀跃然纸上,那么我们进入这个混沌一 片的冰雪世界里,则可读出更多的感受。教学片段中教师定好作者追忆往事抒发 此种情感的基调,抓住作者交代时间的特别之 处,让学生找出作者透露写作时间的矛盾;因 为时间的断裂、错位引发对人物行为的思考,通 过人物行为关注人物性格特点,并且激发学生 继续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对文 本情感的渗透,理解不同寻常的赏雪之“痴”,以 增强情感教学的效果。
张岱在《梦忆序》中说:“因想余生平,繁华 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上文中 的教学片段,旨在让学生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 张岱身世之悲,明确作者用现在心态写过去故 事,带着满腔忧愤、无限怅惘的张岱,遣隐衷与 苍茫山水,即卩“遥想往事,忆即书之”。[4]虽然引领 学生感受文中用白描手法写雪景,体会作者对 雪景喜爱之情是教学重点,但是仅仅停留在领 会名士欣赏山水雅趣的浅表层面远远不够,无 法读出喜爱背后交织的朦胧淡远、苍凉孤寂的 情感。因此,忽略和回避张岱将自己融于天地山 水之间超然绝俗之情,以及他终身难忘的故国 之思,则难以真正和作者、作品进行深层次交 流,完成情感教学的目标。
三、理解“痴”人“痴”心,体悟情感
“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内在的情感因 素,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人作品的艺术境 界,与作者进行对话,获得思想的启迪。”]教师 在引导学生感受了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境,探寻 了作者湖中偶遇的情感变化之后,让学生进一 步理解舟子的话,体会作者情感的层层推进也 尤为重要。舟子的话作为结尾,显得文情荡漾, 余韵无穷。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个“痴”字是唤起 内在情感因素的重要方式,“痴”意味深长,只有 深刻体悟情感,才能理解张岱“痴”心。在适合初 中二年级学生学情的前提下,如何逐步唤起学 生内在的情感因素,使他们获得思想启迪?
我设 计以下片段:
师:你理解的“痴”是什么意思?
生:痴迷、痴念、痴恋。
师:你认为作者为何而“痴”?
生1:因为眼前广阔悠远的景物。
生2:因为独自赏雪的孤寂心情。
师:仅仅是痴迷眼前的雪景吗?为何他的 心情最终归于孤寂?
生:作者意在回归自然,与山水为友,同时 “金陵人客此”还可以解释为张岱客居异乡,甚 至是客居异国的情感,所以他痴迷故国。
师:是的。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皈依,正如 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又如陶渊明 所赞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生:从作者的背景资料中可以知道,他在 国破家亡,亲友死去以后度过了几十年光阴, 他的痴迷应该还有怀念故人的情感。
师:你看问题比较全面,背景资料中也提 到他至死也不与新王朝合作,回首过去繁华如 梦一渺,但张岱内心对家国哀思却从未消减。 你的这种解读,是对作者深入了解后,真正懂 得了他内心隐秘而复杂的情感。
上面这个片段由果寻因,作为前朝遗孤, 张岱在明亡以后披发人山,类同野人,虽然时 代变迁,条件困苦,但他修史著书,坚贞不屈。 通过结合材料的思考,引导学生体会因“痴”人 才会有“痴”情,才会绘出“痴”景。探究张岱内 心的情感世界,在把握作品的情感时,丰富学 生心灵世界,受到作者人格魅力的感染。
四、关注“痴人”“闲人”,对比体验
将不同作家思想情感有勾连的作品进行 对比阅读,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拓展 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苏轼的《记 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在风格、构思、作 者心境等方面有着相近之处,在情感表达既有 一致的一面,又有不同之处。二者精神世界一 “痴”一“闲”,均借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他们 在人生困顿之时,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皈依,用 空灵蕴藉的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文章俱饱含 深情却无颓废之意。
在探寻张岱的情感世界之后,我用作业的 方式,让学生比较《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 雪》中“闲人”“痴人”情感异同。通过整合教学, 启发学生走人作者内心深处,探寻作者意旨,培 养学生比较学习的兴趣和比较思维,深化情感 体验。这“痴人”“闲人”的异同比较,有助于学生 深人文本,体会两位不同时代的先贤情感的抒 发,感受他们的心境与品格。
五、结语
情感教学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也是 回归语文本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体悟情感 在学习过程贯穿始终。教师从情感人手,并以自 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思考,通 过对157个字、富有“冰雪之气”的小品文层层 解读,探寻张岱的精神世界,达到对文字背后情 感的个性化的领悟。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⑻.
[2]王寿鑫.湖心亭看雪的另类解读[J].中学语文.文本解 读,2017(4)
[3][4]张岱.张岱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李路丽.中学语文情感教学艺术探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
《湖心亭看雪情感教学设计例谈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16/20190316103642601.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5.html